English | 中文 (中国)

星期五 28 十一月

ArtCritic favicon

丹妮尔 麦金尼:描绘被禁止的休息

发布时间: 22 十一月 2025

作者: 埃尔韦·朗斯兰(Hervé Lancelin)

分类: 艺术评论

阅读时间: 9 分钟

丹妮尔 麦金尼构建了绘画圣所,黑人女性终于赋予自己休息的奢侈。她那些被浓重阴影浸润的小幅画作,以令人不安的强度捕捉了家庭独处的瞬间。在马蒂斯与霍珀之间,她创造了一种视觉语言,颂扬普通生活作为政治领域的存在。

请认真听我说,你们这群自命不凡的人:如果你们仍然认为具象绘画是件已经过时的事物,是上世纪的陈腐遗物,那么显然你们还没真正看过丹妮尔 麦金尼的作品。这位1981年出生于阿拉巴马州蒙哥马利的艺术家,曾学习摄影,后在2020年疫情封锁期间重新掌握绘画,她创作的不仅仅是简单的肖像画。她构建了圣殿,禁闭的房间,时间在那里悬停,她所描绘的黑人女性终于得以拥有那种令人震惊的奢华:完全什么都不做。

正是在这里体现了麦金尼低调的天才。在这个充斥着吼叫、宣告、自我表演并耗尽身份意义的图像世界里,她选择了低语。她那些小尺幅画作,往往不比一张纸大多少,却释放出与其尺寸成反比的力量。它们不喊出自身的存在,而是通过沉默的浓度强势表达。她描绘的女性抽烟、睡觉、阅读、做白日梦,占据着被厚重阴影笼罩的家庭空间,空间中浮现出饱和的色彩点缀:血红的指甲、赭黄色的靠垫、透过百叶窗洒下的绿光。这些细节从不无的放矢。它们构成了艺术家以外科医生般精确度绘制的亲密情感地图坐标。

麦金尼以黑色背景作画,颠覆了画布传统的白色规范。此技术选择不仅具美学意义,更具有哲学内涵。黑色成为孕育形象的基底,宛如暗房中摄影的显影。她于2013年在帕森斯设计学院获得摄影硕士学位,无法割舍她最初的摄影训练。她以摄影师的眼光作画,构建的构图来自1930年代至1970年代的复古杂志、Pinterest和古老照片中收集的拼贴图像。这种工作方式让人联想到她童年制作的鞋盒,将女性小雕像安置于精心绘制的场景中。艺术家从未离开这一充满趣味与保护意义的微缩世界构建领域。她依然停留在此,将每幅画布转化为心理场景模型,展示出极为细腻的内心戏剧。

从社会学角度来看,麦金尼的作品置身于一个明确且必要的历史时刻。她宣称:”我从未在杂志上见过皮肤黝黑的黑人女性”[1],指出了西方视觉表现中的结构性缺失。这种缺失绝非偶然;它构成了符号性暴力,皮埃尔·布尔迪厄会称之为”软统治”,这种统治通过隐形而非明确强制来施加。当黑人女性出现在主流图像中时,通常被限定在固定角色:如马奈的《奥林匹亚》中的女仆,被边缘化在画框与批评关注之外,或作为承载所有集体重担的牺牲英雄。麦金尼以令人惊讶的优雅拒绝了这两种陷阱。她的形象既不是从属的,也非英雄式的。她们仅仅是自然而然地存在。她们享有资产阶级的特权, , 无聊、休息、悠闲地沉思,这些领域历来是西方艺术历史上白人躯体的专属。

社会学家蒂娜·坎普特在她的经典著作《聆听图像》中提出了”无声图像”的概念,她将其定义为”不沉默也非无声”,而是”就在听觉阈值之下震颤”[2]。这一概念精确地适用于麦金尼的绘画。她们不言语,却并非缄默。它们产生了一种触觉共鸣,一种同时唤起触觉和视觉的质感。人们能感受到油画的乳脂质地,笔触的厚重,以及画中色调温润的空间氛围。这一感官维度将观赏转化为沉浸行为。观众并非简单地观察这些女性,而是共享她们的氛围。这种被迫的亲密关系可能带来富有成效的不适。它质疑窥视的界限,目光的正当性,以及观看者的责任。麦金尼完美地驾驭了这种张力。她的画中人物经常避开目光,拒绝直接的视觉接触,避免过于明确的权力关系。她们授予我们进入其空间的特权,但不允许被目光所占有。

麦金尼作品诞生的背景同样值得关注。2020年,在乔治·弗洛伊德被杀及”黑人的命也是命”运动加剧后,艺术界经历了所谓的”觉醒时刻”。画廊和机构突然关注其道德责任,争先恐后地展出黑人艺术家。此种补偿性狂潮产生了复杂的效果。麦金尼本人曾直接向她的画廊经纪人玛丽安·博斯基提出疑问:”您代表我,是因为喜欢我的艺术,还是因为需要一位黑人艺术家?”她这种清醒的批判精神令人敬佩。她拒绝成为工具,即便是为了自己的职业发展。她要求作品因其本身价值而被关注,而非因其道德或种族属性而被象征性标记。这种要求具有崇高的政治意义。她追求复杂性、模糊性和形式上的探索,而无需经常通过种族视角证明合法性。她的绘画不是宣言,而是感性的提案,是对梦境的邀请,是暮色中捕捉的优雅时刻。

在严格的绘画层面上,丹妮莉·麦金尼(Dānnílì Màijīnní)毫不犹豫地承认自己属于一个她毫无顾忌地认同的艺术谱系。亨利·马蒂斯(Henri Matisse)对她来说是一座重要的灯塔,是让她懂得”不应画你所见,而要画你所感”的那个人[3]。马蒂斯的这句格言贯穿了她全部的创作实践。麦金尼的色彩从不写实,而是情感化的。一抹祖母绿色如同流动且令人不安的气息渗入浴室。一抹焦橙色以可感知的感官性感包裹着女性的身体。这些色彩选择营造出超越场所简单描述的氛围,滋生心理状态和情感氛围,观众可以在其中迷失。马蒂斯的影响还体现在自由的笔触上,那种让画笔自己开路、不事事掌控、欢迎偶然之喜的方式。麦金尼讲述说,她曾经不得不学会放手,接受一只比例不当的小鸟横亘于画面,尽管整体构图成功。对缺陷的接纳是一种谦逊的教训,很少有当代艺术家能这样自容。

麦金尼个人艺术殿堂中的另一大参照是爱德华·霍普(Edward Hopper),美国孤独城市生活和电影灯光的大师。像他一样,她捕捉到被时间凝固的悬浮瞬间。像他一样,她擅长运用窗户,让斜射光线透入,创造光影交错的空间,将之划分为私密与揭露的区域。但霍普追求的是几乎临床般的冷漠和情感距离,使他的形象不可触及,而麦金尼则注入了温度。她的室内空间尽管昏暗,却温馨宜人,邀请人们蜷缩其中寻求庇护。这种差异或许源于性别。霍普笔下的女性仿佛被孤独禁锢;而麦金尼的女性却将孤独当作一种选择,是重新夺回的领地。这一细微区分至关重要,将忧郁转化为悄然的解放,将远离世界变成自我保护的策略。

约翰内斯·维米尔(Johannes Vermeer),17世纪荷兰大师,同样在这些画作中挥之不去。麦金尼沿用门槛的构图手法,仿佛观者刚推开半掩的门,场景正待展开。多幅作品中,观众透过门框或视野开口断片式地窥见室内。这一策略带来惊喜与隐秘的效果,仿佛偷听了一个原本不属于自己的时刻,增强了私密被侵入的感觉。维米尔绘制的是荷兰女仆和中产阶级妇女在北方乳白色光线中忙碌的日常。麦金尼将这一经典视觉符码移植于当代非裔美国人的语境,证明这些传统构图可以容纳历史上被排除在西方正典之外的身体,而不失其造型力量。相反,这种再利用赋予它们新的生命,充满新的意义,免遭博物馆化的僵化。

麦克尼女士作品中的精神维度虽不显眼,却贯穿其整个创作。她成长于美国南方的浸礼会家庭,室内装饰点缀着宗教符号:十字架、圣母玛利亚的像、在模糊背景中浮现的基督教图标。然而这些象征则带有矛盾意味。它们经常显得模糊,似隐约存在,像是信仰被质疑后的残留。麦克尼讲述自己童年时在祖母家见到白人耶稣形象,这对一位黑人孩子来说极为荒谬。这种不协调引发她对圣像建构的思考,审视其象征暴力及对审美规范的强加和排斥。她将这些符号包含其中,且令其模糊,麦克尼并未完全否定它们,而是将其置于画面空间,作为开放问题和有效的刺激,阻止单一解读。

麦克尼令人印象深刻的还有她能够创造具有普遍共鸣而不淡化特质的作品。她的画作讲述黑人女性的特殊经历,同时触及全人类的共同情感。这种特殊与普遍的对话难以维系。过度特殊导致作品陷于身份象征的狭隘领域;过度抽象的普遍则抹去了个体经历的丰富细节。麦克尼找到了罕见的平衡。她画黑人女性,但更传达疲惫、幻想、渴望、无聊和内省等情感,这些情绪超越了种族和性别界限。因此,她的画吸引了多元观众。白人女性在其中看到自己疲惫的映照,男性则辨认出自己难以言说的脆弱。此多义性绝非偶然,而是源于高超的构图智慧,恰当平衡身份标记并保留其共鸣的开放性。

麦克尼迅速崛起的轨迹也带来对当代艺术市场机制的不适发问。几年间,她从无名跃升为机构认可的艺术家。她的作品现在被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赫希霍恩博物馆和达拉斯艺术博物馆等收藏。这种快速上升难免引发怀疑,这是才华带来的成功,还是当黑人艺术家正值机构急切求多元化收藏时的幸运时机?答案大概是两者兼有,这也让此事更具吸引力。单靠才华从未足够,必须社会、经济和政治条件齐聚,才能获得认可。麦克尼对此保持清醒认识。她不抱对关注持久性的幻想,她自问:”五年后,可能无人再寻找丹妮尔·麦克尼”。这种洞察力保护她免于突然成名艺术家的狂妄。

还有一个根本性的问题:为什么这些画作会如此打动我们?在那些描绘静止女性的小幅暗色调画布上,是什么产生了如此强烈的情感,以至于能让经验丰富的收藏家在艺术博览会上流泪?画廊老板玛丽安·博斯基(Marianne Boesky)讲述过曾见到一位买家在McKinney的作品前泪流满面。在她二十八年的职业生涯中,从未见过这样的场景。这种绘画的情感力量仍是一个谜。人们可能会提到笔触的质感、构图的智慧、主题的共鸣。但归根结底,有些东西超出了理性分析的范畴。也许只是因为McKinney以诚实的态度作画,毫无矫饰和算计。她画出她的感受,而这种真实性得以传递。她的形象在我们眼前变成了有生命的存在。她们呼吸、思考,超越了画框的界限。这种对无生命物质的赋活,这种生命注入绘画的能力,是只有伟大画家才具备的天赋。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记住丹妮尔·麦金尼(Danielle McKinney)?一位拒绝捷径、不断质疑自我合法性的艺术家,但并未在怀疑的重压下崩溃。一个证明具象绘画尚未死去,仍能就我们动荡的时代讲述新事物的画家。一个为其他黑人女性呈现安然休憩姿态的女性,打破了几个世纪以来将她们局限于劳动或自我牺牲式英雄主义的图像传统。但最重要的是,一个提醒我们艺术不必通过其即时的社会效用来证明自身存在价值的创作者。艺术可以单纯地美丽、令人困惑、寂静。它可以在压抑的世界中创造呼吸空间。它可以教会我们,正如麦金尼的画作所展现的,有时无所作为反而是最具政治性的行为。在她那些懒洋洋的形象中,在那些封闭房间的浓厚寂静里,在懒散升起的烟雾中,展开了对生产力强制和持续绩效压力的平静抵抗。这些睡觉、发呆、优雅地感到无聊的女性,给我们上了一堂重要的课:有时候,仅仅存在就足够了。


  1. 丹妮尔·麦金尼与艾莉森·金格拉斯(Alison Gingeras)采访,Mousse Magazine,2021年5月
  2. 蒂娜·坎普特(Tina Campt),Listening to Images,杜克大学出版社,达勒姆,2017年
  3. 丹妮尔·麦金尼与艾莉莎·盖恩斯(Alyssa Gaines)采访,Boston Art Review,2025年10月
Was this helpful?
0/400

参考艺术家

Danielle MCKINNEY (1981)
名字: Danielle
姓氏: MCKINNEY
其他姓名:

  • Danielle Joy Mckinney

性别: 女
国籍:

  • 美国

年龄: 44 岁 (2025)

关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