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认真听我说,你们这群自命不凡的人。我们都错了,没有必要崇拜那些历时数十年的职业生涯、充满整个图书馆的全集作品、以及那些有时间将声誉雕琢至完美的艺术家。乔尔·艾伦伯格以震撼人心的直白提醒我们,天才可以在纯粹创作的三年中迸发,并留下挑战时间的遗产。1980年,这位澳大利亚雕塑家在巴厘岛一座别墅去世,压缩了他全部的艺术生命在1977年发现大理石到提前离世的时光之间。但这压缩得如钻石在极端压力下形成一般,艾伦伯格的作品散发出少有艺术家一生中能达到的强烈光辉。
艾伦伯格于1948年出生在墨尔本卡尔顿的一个犹太家庭,他拥有那种真正的创造者才具备的无拘无束的能量。他的亲友记得他穿行于利贡街的高档街区,在Delmonicos购买最昂贵的意大利服装,培养出令他成为卡尔顿波希米亚区传奇人物的风格。这种自然的优雅和将平凡转为非凡的能力,在他的大理石雕塑中得到了原封不动的体现。艾伦伯格最初从绘画开始,但一旦他触摸到石头,就找到了他的媒介。他曾说:”为了表达我的意愿,画笔永远无法容纳足够的颜料”[1],这句话彰显了受天赋眷顾艺术家的洞察力。
艾伦伯格的故事无法脱离罗马尼亚大师康斯坦丁·布朗库西的故事,布朗库西革新了现代雕塑。当艾伦伯格的伴侣安娜·施瓦茨说”布朗库西是乔尔作品受影响最深的艺术家。我们可以从这类布朗库西的造型和根基中看到强烈影响”[2]时,她触及了超越单纯审美影响的精神传承。布朗库西确立了一个革命性原则:雕塑应揭示事物的本质,而非其外表。”真实的不是外形,而是事物的本质”,大师曾言。艾伦伯格将这哲学融入自己艺术生命中,并加入了属于他自己的地气维度。
艾伦伯格的意大利时期(1977至1980年)代表了这种创作综合体的巅峰。受亚瑟·博伊德邀请入住他在托斯卡纳的别墅Il Paretaio,随后定居于卡拉拉SGF工作室,由工匠西尔维奥·桑蒂尼、保罗·格拉西和马里奥·弗伦迪领导,艾伦伯格发现了一个传统千年大理石雕刻与当代先锋艺术交汇的世界。这次与卡拉拉工匠的合作揭示了他艺术个性的一个重要方面:与孤独艺术家浪漫形象不同,艾伦伯格极具社交性,能在文化和世代间架设桥梁。证言显示,意大利工匠称他拥有”魔法之手”,这是文艺复兴以来通过师徒相传的技艺中最高的认可。
埃伦伯格的大理石作品展现了他对布朗库西教义的深刻理解,以及将其融合于个人感性的卓越能力。以他1979年的《图腾》为例,这是一件由意大利白大理石(statuario)和鲜艳的波尔图红色大理石(Rosso di Portogallo)复杂组合而成的作品。此件作品完美体现了布朗库西关于显现本质的哲学,同时展示了他对色彩与象征的独特理解。纯白与氧化红间的色彩对比,正如安娜·施瓦茨所言,”象征着血液与人体”[2]。然而,超越字面意义,这件作品作为动态张力系统运作,每个几何元素在脆弱而诗意的平衡中相互对话。
埃伦伯格的技艺对于一位如此年轻的艺术家而言令人惊叹。《图腾》中圆润的形态经过车床加工,镶嵌部分则以钻石轮手工完成,此过程复杂且不容出错。这种技术上的纯熟服务于清晰的艺术愿景,使得埃伦伯格在某种程度上接近布朗库西,同时也承袭文艺复兴时期雕塑大师的传统。正如他们一样,他明白技术从非目的本身,而是达到更高精神真理的工具。他于1978年创作的《头部III》及诸多面具作品,体现了他在形式精湛与表达力量之间不断追求的平衡。
这里体现了埃伦伯格作品中的荣格维度,亦为其对面具和图腾的迷恋赋予了新意。卡尔·荣格提出了原型的概念,即人类集体无意识中存在的原始形象。对于荣格而言,某些艺术形式天生具有普遍共鸣,因为它们触及了这一共同的象征与意义库。埃伦伯格的面具,其抛光的表面如镜反射光线,正如荣格原型般运作:它们同时唤起古代的丧葬面具、海洋文化的图腾以及非洲传统艺术中的风格化面孔。
荣格认为个体化过程,即人成为完整自己的过程,需通过与阴影的对抗, , 即被压抑的个性黑暗面。埃伦伯格的末期作品,创作于他知晓自己患有绝症之时,似乎体现了此与阴影的对峙。其挚友布雷特·怀特利认为这些晚期作品可象征性地理解为”庄严地向我们每个人在其时必须面对的重大神秘真理致敬”[3]。这种末世论维度赋予埃伦伯格的面具深度,远超单纯的风格锻炼或审美探索。
荣格心理学亦帮助理解埃伦伯格对图腾形式的吸引力。荣格视图腾为介于意识与无意识间的媒介,是对被压抑心理内容投射的支持。《图腾》通过坚定的垂直线条与相互镶嵌的几何形态,作为世界轴, , 连接天地、物质与精神的宇宙轴。此神圣维度非偶然:源自埃伦伯格对原始文化的迷恋,他对”第一民族的特别同理心”以及对古非洲艺术和遥远过去艺术的热忱[2]。
荣格分析还揭示了Elenberg作品为何在当代观众中持续具有如此强大的吸引力。荣格区分了两种艺术创造模式:心理模式,反映日常生活的现实;以及预言性模式,它”自上而下撕开描绘有秩序世界图景的帷幕,让人得以窥见尚未成为现实的未知深渊”[4]。Elenberg的雕塑无疑属于预言性模式:它们使我们直面似乎源自原始时间的形态,同时又唤起我们对尚无法命名的未来科技的想象。
这种双重时间性,使原始与未来并存,是Elenberg风格中最具识别性的标志之一。他的《Head III》和多种面具同时让人联想到非洲乌木雕塑、能剧面具以及科幻头盔。这种时间的多重性并非偶然:它体现了Elenberg独特的能力,他从集体潜意识中汲取灵感,创作出既呼应当代又根植于人类祖先记忆的形态。
Elenberg作品中的荣格维度亦阐明了他与材质的特殊关系。对荣格来说,中世纪炼金术士追求将铅转化为金的炼金转化,是个体化过程的完美隐喻。炼金术士不只是改变物质,而是在这一过程中自身也发生转化。Elenberg以同样的炼金意识打磨大理石。他不仅仅是雕琢石头,而是通过揭示其隐藏的特质、捕捉和反射光线的能力,以及令人渴望触摸的质感性感,来使其发生蜕变。
他在若干作品中使用比利时黑色大理石印证了这种炼金式方法。这种稀有且难以雕刻的石材,在他手中成为具有非凡光学深度的材料,能吸纳光线,同时营造微妙的反光。艺术家认为黑白大理石的交替是”生命两极的体现”,这再次显现了其作品中贯穿的荣格式辩证法, , 阴影与光明、无意识与意识。
Elenberg惊人的艺术历程让人思考艺术时间的本质。在三年密集的创作中,他完成了堪比数十年艺术家的作品集。这种时间的压缩并非偶然,而是反映了他那种赋予每件作品特殊张力的存在紧迫感。意识到自己患有致命疾病,Elenberg在最后几年进入创作加速期,令人联想到贝多芬的最终奏鸣曲或梵高的最后自画像。这种有限性的觉醒锐化了他的艺术视野,达到了预言般的敏锐度。
1978年10月,悉尼Robin Gibson画廊举办的”Joel Elenberg:石雕1977-1978,意大利-澳大利亚”展览标志着其创作高峰。评论家南希·博尔莱斯当时写道:”展览让雕塑重返其基座,重申了其作为高贵艺术的宝贵地位”[5]。这一批评认可恰逢Elenberg完美掌握其艺术语言、布朗库西式影响与个人视角实现最圆满融合之时。
然而,使埃伦伯格的作品真正独特的是他将这种文化综合体转化为个人语言的能力。在别人可能仅仅模仿布朗库西或重现原始艺术形式的时候,埃伦伯格创造出一种带有他精神签名的原创塑造语言。他的面具既不是非洲物件的复制品,也不是布朗库西主题的变体;它们是源于这些灵感,发明出全新事物的真实创作。
这种创造的真实性解释了为什么艺术市场认可埃伦伯格作品的非凡价值。2023年,他1978年的《Mask (1)》在拍卖会上达到55万欧元[6],远超预估的最高价,创下艺术家新纪录,确立了其在当代澳大利亚雕塑界的地位。但超越经济方面,这份持久的审美情感才是衡量艺术伟大的真正考验。埃伦伯格逝世四十五年后,他的雕塑仍能激发弗洛伊德曾关联于真品杰作的那种”令人不安的陌生感”。
埃伦伯格的遗产提出了关于传统与当代雕塑创新之间关系的重大问题。在观念艺术主导国际先锋潮流的时代,他选择重拾千年直刻传统,同时注入现代的感性。这种立场看似保守,实则体现出罕见的艺术智慧:真正的创新并非单纯断裂,而是创造性地重塑传统。
埃伦伯格的经历也体现了人际关系在艺术家形成中的重要性。他与布雷特·怀特利的关系、与亚瑟·博伊德的友谊、与卡拉拉工匠的合作、与安娜·施瓦茨的默契, , 这些人际联系滋养了他的创作,使他能够在丰硕的交流环境中发展他的艺术语言。艺术的这种关系维度常被评论忽视,然而却是当代创作不可或缺的方面。
当今,当代雕塑正在探索新材料和新技术,埃伦伯格的作品提醒我们真正的艺术创新不在于手段的新颖,而在于视角的真实。他用千年技法创作的大理石雕塑对我们的时代发出尖锐的呼声,这种呼声并非总能从技术最先进的装置艺术中听到。
埃伦伯格的例子也告诉我们,短暂的艺术生涯不必然是艺术的缺憾。像巴斯奎特、拉杜安·纳萨尔,以及所有被命运截断创作激情的艺术家一样,埃伦伯格在几年间集中了强烈的创造力,充分弥补了他作品的短促。这种节约的手段、专注于本质而非重复的能力,或许正是最纯粹艺术气质的标志。
埃伦伯格的作品最终让我们面对一个令人不安的真相:真正的艺术往往诞生于对有限性的正视,伴随着对死亡的清晰意识,这种意识锐化了感知,强化了创造性表达。其后期雕塑作品在疾病的阴影下创作,达到了一种极少艺术作品能够匹敌的情感密度。它们提醒我们,艺术超越了美学和观念的层面,首先是一种对时间的胜利,是将愿景铭刻于物质中,使其超越创造者本身的方式。
乔尔·埃伦伯格32岁时离开了我们,但他留给我们一批作品集,继续质问和感动着我们。在他打磨的大理石、几何组合体和神秘面具中,我们找到了布雷特·怀特利所说的”伟大的神秘真理”。这是真理,关乎我们所有人,连接着我们最遥远的起源和最隐秘的命运。这就是埃伦伯格的天才:他能够将这部分沉睡在我们凡人条件核心的永恒,凝聚于石头之中。
- 曼齐斯艺术品牌,”Joel Elenberg”,www.menziesartbrands.com/blog/joel-elenberg,网站于2025年7月访问
- 昆士兰艺术馆Anna Schwartz,”Anna Schwartz对乔尔·埃伦伯格作品的反思”,2024年。
- 布雷特·怀特利 引自Deutscher和Hackett,”Mask, 1979″,拍卖目录,2011年
- 卡尔·荣格,”发现灵魂的人”,1939年
- 南希·博拉斯,”The Weekend Australian”,1978年10月14-15日
- Artprice,”乔尔·埃伦伯格作品拍卖结果”,网站于2025年7月访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