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中文 (中国)

星期二 18 十一月

ArtCritic favicon

亨特·斯洛内姆:当代神圣兽类画家

发布时间: 26 六月 2025

作者: 埃尔韦·朗斯兰(Hervé Lancelin)

分类: 艺术评论

阅读时间: 12 分钟

亨特·斯洛内姆将兔子、鸟类和蝴蝶转化为普遍的原型。这位美国新表现主义画家几乎与他的模特们共同生活在布鲁克林的工作室里,创造出一部汲取荣格集体潜意识源泉的冥想作品,并与其修复的历史住宅的哥特式遗产对话。

请认真听我说,你们这群自命不凡的人。这位画家直接将你们带回自己失去的童年,那些关于色彩和自由的梦想,你们在第一条领带和第一个银行账户之间的某处放弃了。1951年出生于缅因州、一名海军军官之子的亨特·斯洛内姆,近五十年来以几近神圣的痴迷绘制兔子、鸟类和蝴蝶。当你们在自鸣得意地围绕你们的概念装置徘徊、沉溺于后现代主义理论时,他却继续将画笔浸入那种你们无法触及的原始真理:被艺术驯化的自然之美。

这位艺术家几乎与他的模特们同住。在他位于布鲁克林约3,000平方米的工作室里,约一百只异域鸟类自由飞翔,营造出一种声色交织的交响乐,日复一日滋养着他的灵感。这种共居并非艺术家的任性,而是他从集体潜意识最深处汲取灵感的有形体现。因为在斯洛内姆那里,每一笔都揭示了卡尔·荣格所认定的人类心灵基础的那些普世原型。

斯洛内姆的生物作为荣格意义上的原型象征。鸟,在多数宗教传统中象征灵魂,在他的笔下成为贯穿其作品的精神追求的化身。兔子,在民间想象中是幸运与丰饶的动物,变成重复的曼陀罗, , 荣格认为这是一种心理整体性的自发表现的几何图形。至于蝴蝶,作为活生生的变形体,体现了潜意识在追求个性化过程中的持续变革。

这种重复的艺术手法,艺术家坦然承认他的整个人生都可用”异国情调”一词概括,绝非创造的懒惰,而是对深层心理机制的直觉理解。就像安迪·沃霍尔不断重复坎贝尔汤盒的图案,斯洛内姆重复他的动物图案,但沃霍尔关注的是消费社会,斯洛内姆则探究人类灵魂的深处。这种执着的重复使绘画行为成为积极的冥想,成为通往荣格所称集体潜意识的古老层面的视觉咒语。

大都会博物馆前馆长亨利·盖尔兹哈勒恰当地指出,斯洛内姆尤其钦佩马尔科姆·莫利、弗朗切斯科·克莱门特和罗伯托·胡亚雷斯,都是”他们的作品散发着一种精神气质的异国情调主义者”[1]。这种艺术上的传承揭示了其作品在玩味背后触及人类存在最根本问题的深度。他画布上那些如同隐喻牢笼的交叉网纹,并非桎梏,而是通路,是意识与潜意识、家庭与野性间的象征性门槛。

斯洛尼姆系统性地使用交叉阴影技术的起源实际上源于一次偶然事件。因患肺炎无法继续进行油画创作,这位艺术家转而使用水彩画,并开始用画笔头刮擦画布表面,观察着他的鸟笼。这种因偶然和沉思而生的技法,展现了他创作中深刻的直觉维度。它让人联想到荣格所描述的那种”原始图像”,这些图像是自发地从无意识中涌现出来的,毫无明显的外部原因。

斯洛尼姆鲜艳的色彩, , 酸绿色、爆炸般的粉红色、电光蓝,使其作品充满震撼力, , 正体现了集体无意识表现出的那种过度美学。荣格指出,原型往往表现为表面上的混乱,在超越理性逻辑的图像和感官的丰富涌现中。斯洛尼姆的画布,动物形象在压缩空间中的堆积,复制了无意识创作作品中那种充满混沌且丰盛的美学。

这种精神层面在艺术家的另一大热情上得到了显著呼应:历史建筑的修复。斯洛尼姆拥有并修复多处新哥特式风格的地产,包括位于马萨诸塞州的一座约6000平方米的城堡以及路易斯安那州的旧种植园。他对哥特式建筑的迷恋,揭示了他对该建筑风格所承载的精神价值的敏感。

哥特式建筑以其高耸的拱顶、扶壁和玫瑰花窗设计,旨在提升灵魂至神圣境界。中世纪的教堂如同石头书籍,是冥想空间,每一构造元素都参与到集体的精神追求中。十九世纪哥特复兴理论家奥古斯都·普金认为这一建筑体现了”道德和精神的真理”,这是古典风格所失去的。

在斯洛尼姆那里,这种哥特感性体现在他对画面空间的构想中。他的作品如同家庭圣殿和私人礼拜堂,动物图案的重复创造出类似宗教建筑中特有的静思氛围。他堆叠的”兔子墙”, , 由数百幅画作并排而成的装置,唤起哥特式彩绘玻璃窗的效果:一种感官的饱和,使观者进入几近神秘的沉思状态。

他作品的建筑层面还表现于他对旧金色画框的使用,这些画框多是他在跳蚤市场淘来的维多利亚时代产物。它们为作品增添了时间维度,在过去与现在、传统工艺与当代创作间建立对话。正如哥特复兴建筑师借鉴中世纪遗产以孕育现代性,斯洛尼姆运用这些历史画框,将其当代的视觉呈现扎根于艺术史的长河中。

某些画作上使用钻石粉,参与了作品的神圣化美学。这一技法继承自他与安迪·沃霍尔的合作,使得他的动物形象成为闪耀的圣像,珍贵的遗物,唤起拜占庭教堂装饰艺术或镀金的中世纪卷轴插图。这种装饰性的维度并非表面,而是回应了深刻的逻辑:通过艺术对日常进行的超凡转化。

约翰·阿什伯里,诗人兼艺术评论家,曾将斯洛内姆的作品描述为”变幻无常的生命耀眼的爆炸,只需观看便能焕发生机” [2]。这种动画,这种从凝视中迸发的生命,展现了这幅画作真正的精神层面。它就像藏传佛教的曼荼罗,僧侣们在创造后会销毁它们,以提醒我们万物无常,并强调培养对世界新鲜观察的必要性。

斯洛内姆的绘画抵抗传统审美类别。它游走于具象与抽象之间,介于自我承认的天真和技术精湛之间,融合了大众艺术与学术艺术。这种边缘地带的持续状态,是那些汲取集体无意识源泉作品的特征。荣格指出,原型常常在这一区域显现,在那里对立面相遇并和解。

沃霍尔对斯洛内姆的影响不应掩盖两者之间根本性的区别。沃霍尔机械复制消费社会的图像,而斯洛内姆则亲手绘制每幅画作,维持当代艺术普遍舍弃的传统工艺。这种对绘画动作的忠诚,对艺术非物质化的抵抗,使他的作品继承了美国大师色彩画家的传统,从米尔顿·艾弗里到亚历克斯·卡茨。

他反复创作的亚伯拉罕·林肯肖像展现了微妙但真实的政治维度。通过将这位殉道总统转为流行图标,斯洛内姆质询了国家神话构建的机制。在他看来,林肯成为了父权原型,是一个理想化美国的保护神形象,那个美国以正义与同情为治。这个系列与沃霍尔的玛丽莲系列对话,但玛丽莲关注名声与死亡,而斯洛内姆的林肯则探讨集体记忆与英雄化。

斯洛内姆在全球250多家博物馆中展出,国际认可度彰显了其主题的普遍性。他的动物画像跨越语言和文化边界。它们激发了荣格所指的深层共鸣,即我们共同进化遗产的印记。面对斯洛内姆的画作,西方观众和亚洲或非洲观众体验相同的情感:那种由艺术转化的动物美引发的即时喜悦和本能认可。

这种普遍性也解释了艺术家在包括莎朗·斯通、朱丽安·摩尔及卡戴珊家族成员等多样收藏家中的商业成功。超越时尚现象,这种支持揭示了当代深层需求:在日渐人工化的世界中重新获得与自然的真实联系。斯洛内姆的动物作品如同护符,象征守护者,提醒我们属于生命王国的事实。

他最近向雕塑和装置艺术的拓展,尤其是在圣安东尼奥植物园的”Huntopia”项目,证实了他创作的环保维度。这些由数千彩色玻璃碎片组成的巨大作品,营造了致力于保护濒危生物多样性的圣地。它们犹如世俗大教堂,艺术在其中替代宗教,承担起庆祝自然神圣使命的角色。

知识分子批评家经常指责斯洛纳姆作品看似简单,拒绝当代主流艺术所特有的概念复杂性。这样的批评忽略了最重要的一点:斯洛纳姆的艺术首先诉诸于感官和灵魂,而非理智。他激活了我们技术文明大幅萎缩的原始情感回路。因此,他的关注点与荣格不谋而合,后者哀叹现代人与其集体无意识的疏离。

这位艺术家所宣称的自发性, , 他进入工作室时从未预知自己将要绘制什么, , 构成了潜意识创作即刻性的美学特征。正如超现实主义者通过自动书写来绕过理性审查,斯洛纳姆则通过自动绘画释放了本能创造力。

这种直觉创作的方法并未掩盖其作品的技术精细。他对色彩的运用、厚涂技法的掌握以及构图的微妙,都显示出艺术家对自身表现手段的高度自觉。自发性与技艺的结合,是绘画领域杰出天才的标志,从梵高到德库宁皆是如此。

斯洛纳姆致力于保护历史建筑遗产,体现了他对艺术家承担集体记忆责任的深刻意识。通过修缮这些濒临毁灭的宅邸,他在保存荣格所称的文化”先存形式”。这些历史建筑作为原型的储存库和象征性矩阵,滋养着当代的想象力。

将其私人地产转变为博物馆的计划,展现了他将艺术视为公共财富的慷慨理念。在当代艺术经常局限于小众圈子的时代,斯洛纳姆保持着美为大众可及的民主传统。他的”兔子墙”如同民间节庆和色彩斑斓的嘉年华,先满足视觉,后感动心灵。

其艺术的节庆气息不应掩盖其精神深度。在表面简单的图案背后,是对存在奥秘的持续沉思。他笔下的动物犹如对生命意义的提问,是邀请人们重新发现内心深处孩童般纯真的存在,尽管时光留下创伤。

亨特·斯洛纳姆的艺术提醒我们,绘画在成为话语之前,是一种感官体验。他的画作如幸福机器,积极情感发生器,直接作用于我们的神经系统。它们重新激活了概念艺术所忽视的审美快感回路,恢复了传统社会中艺术所承担的宣泄功能。

斯洛纳姆在当代艺术领域的独特地位,使他成为多个世界间的桥梁。连接大众艺术与精英艺术,传统与现代,欧美之间,意识与潜意识。他的作品体现了真正艺术调和对立、在多样中创造统一的能力。

必须承认,亨特·斯隆姆成功完成了一项不可能的任务:在保持个人独特视角的同时吸引了国际观众,在保持绘画传统的生命力的同时创造出独特的视觉语言,既赞美自然美,也探讨当代问题。他的艺术告诉我们,表面的简洁可能隐藏着深不可测的深度,重复可以创造意义,本能能比所有概念更准确地引导手的动作。

在一个由生态和精神危机肆虐的动荡时代,斯隆姆的艺术提供了一个暂时的避难所,一个色彩斑斓的和平港湾,让人类重新找回动物的根源和神圣的维度。他那些跳跃的兔子、多彩的鸟儿和闪耀的蝴蝶提醒我们,我们属于这个自然的大书,而我们只是其中一页。通过重新连接这些普遍的原型,它们邀请我们重新发现沉睡在每一个生物体内的神性。


  1. 亨利·盖尔茨勒,引用自亨特·斯隆姆官方传记,网站访问于2025年6月
  2. 约翰·阿什贝里,艺术评论家,引用自亨特·斯隆姆官方传记,网站访问于2025年6月
Was this helpful?
0/400

参考艺术家

Hunt SLONEM (1951)
名字: Hunt
姓氏: SLONEM
性别: 男
国籍:

  • 美国

年龄: 74 岁 (2025)

关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