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中文 (中国)

星期二 18 十一月

ArtCritic favicon

伊丽莎白·佩顿:那扰人心弦的凝视之美

发布时间: 18 十二月 2024

作者: 埃尔韦·朗斯兰(Hervé Lancelin)

分类: 艺术评论

阅读时间: 4 分钟

伊丽莎白·佩顿通过肖像将平凡转化为超然,她的作品中,主体始终背离观者,体现出存在与缺失之间的张力。她那近似流动蜂蜜的独特绘画技巧,营造出介于忧郁与魅力之间的飘渺氛围。

请认真听我说,你们这群自命不凡的人。埃丽莎白·佩顿(1965年出生)体现了我对当代艺术的所有喜爱与厌恶,这正是她值得我们关注的原因。这位美国艺术家以她既珍贵又随意的肖像,向我们呈现了一个既迷人又令人恼怒、既耀眼又肤浅的世界观。

我们先从显而易见的说起:她的绘画技巧。那些流畅的笔触,那些如玻璃般光滑的表面,通过多层石膏的精心打磨达到几乎镜面的光泽,创造出一种立即可辨识的视觉签名。仿佛佩顿找到了用液态蜂蜜作画的方法,使她的主题散发出在忧郁与魅力之间摇摆的飘渺氛围。但别被表面的技术简洁所迷惑:这种表象下隐藏着对媒介的复杂掌控。

令我特别关注的是她在肖像中处理眼神的方式。无论是柯特·柯本、弗里达·卡洛,还是一个亲密朋友,她的对象总是有意避开观众的视线。这种刻意的疏离让人联想到海德格尔的”撤退”(Entzug)概念,其中存在的本质反而在躲避的行为中显露无遗。正是在这种缺席与存在的游戏中,佩顿展现出卓越,她的肖像成为关于当代身份短暂性的视觉冥想。

我们来看看她对青春与美丽的执着。她的作品中的人物被定格在永恒优雅的状态,就像被固定在橱窗中的蝴蝶。这种固执似乎表面化,部分确实如此,但也透露出对时间性的深刻焦虑。沃尔特·本雅明曾说光环是”一种远方的显现,无论引发它的事物多么靠近。通过痕迹,我们控制了事物;而通过光环,事物却掌控了我们”。佩顿的肖像完美体现了这种张力:它们捕捉了青春开始凋谢、名声开始消散、美丽开始流逝的精准瞬间。

她选择的主题, , 摇滚明星、艺术家、亲密友人,构成了她个人的万神殿,反映了90年代纽约某文化精英的品味。这既是她的力量,也是她的限制。佩顿创造了罗兰·巴特所说的当代”神话”,将流行人物转变为永恒的偶像。但不同于安迪·沃霍尔通过机械重复来抽空其作品的实质,佩顿赋予她的作品一种令人不安、近乎窥视的亲密感。

佩顿的色彩调色板,那些深邃的蓝色、细腻的粉色、翡翠绿色,营造出一种让人联想到意大利原始主义者的氛围,同时又极具现代感。仿佛她在滤镜尚未出现之前就已在其影响下作画。这种色彩处理方式让人联想到歌德的色彩感知理论:每一种色调都成为纯粹情感的载体。

她对绘画空间的处理同样令人着迷。那些常常抽象或几乎只是草绘的背景,与细致入微的人物面部描绘形成了张力。这种空间上的二元对立让人联想到德勒兹关于”内在平面”的概念,在那里,形象与背景融为同一绘画现实。佩顿的肖像不仅仅是再现,而是某种存在方式的表现。

最让我震撼的是她将普通照片转化为超越其来源的画作的能力。众所周知,机械复制可能削弱艺术作品的灵韵,佩顿却反其道而行之:她取用被大量复制的媒介图像,通过她的绘画感性赋予它们独特的灵韵。

但说实话:她的作品中有某种深刻的让人不快之处。这种对青春美的无尽迷恋、对流行文化的浪漫化、对某种文化精英主义的痴迷,所有这些都很容易滑向矫揉造作。然而,正是这种表面与深度之间的张力,使她的作品对我们这个时代具有重要意义。

她的创作提出了关于当代肖像的本质的问题。在自拍和数字滤镜盛行的时代,绘制一张面孔意味着什么?佩顿向我们展示,即使,或者说尤其当肖像游戏于流行文化和媒体再现的代码时,它仍然可以是一种揭示的行为。

佩顿将平凡转化为超越。她的肖像不仅是对人物的描绘,更是对一种时代气息的呈现,捕捉那个名利、亲密与身份错综交织的时代精神。她的作品既是我们对青年和美的集体迷恋的镜像,也是对这些理想短暂本质的细腻沉思。

对于所有认为当代艺术必须是概念性的或政治性介入的人,我要说:请再看一遍。在一个充斥图像的世界里,真正的激进主义或许正体现在将熟悉之物转变为奇异美丽且令人不安的能力。伊丽莎白·佩顿以令人震惊的优雅做到这一点,尽管这有时让我们感到恼火。也正因此,她值得我们进行深入的批判性关注。

Was this helpful?
0/400

参考艺术家

Elizabeth PEYTON (1965)
名字: Elizabeth
姓氏: PEYTON
性别: 女
国籍:

  • 美国

年龄: 60 岁 (2025)

关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