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中文 (中国)

星期二 18 十一月

ArtCritic favicon

克里斯汀·艾·乔:内心深渊

发布时间: 6 三月 2025

作者: 埃尔韦·朗斯兰(Hervé Lancelin)

分类: 艺术评论

阅读时间: 34 分钟

克里斯汀·艾·乔将她的画布转变为诗意的空间,情感与感官在其中交织。在她的作品如《不太远》和《同志》中,有机形态似乎从另一个空间浮现,那是一个内在空间,人类意识与活生生的物质进行对话。

请认真听我说,你们这群自命不凡的人。如果你们还没有沉醉于陈逸飞作品中那神秘纠缠和深邃情感的话语,那一定是因为你们活在另一个艺术星球上,可能是尘封的古董和过时的信念所在的星球。在当代印度尼西亚艺术的格局中,这位女性艺术家宛如一位独特的权威,她的绘画语言超越国境,以一种让当代一半艺术家都羡慕的技艺展现出来。

生于1973年万隆,陈逸飞从最初的版画实践发展为抽象表现主义绘画,使她成为东南亚最真诚且受追捧的艺术声音之一。我讲的不仅仅是一个短暂的潮流,而是一个因其画作在香港以数百万港币拍出而成为现象的艺术家。她的作品”Small Flies and Other Wings”于2017年以1170万港币成交,使她跻身印尼当代艺术家中身价最高者之一[1]。收藏家们为何会争相抢购她的画作,这绝非偶然,就如饥饿者面对自助餐的争夺。

陈逸飞作品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她建立起的可见与不可见之间的持续对话。她的抽象构图,线条有时狂野,有时细腻,成为探索我们感知界限的舞台,而这是莫里斯·梅洛-庞蒂的现象学所未能实现的。

哲学家加斯顿·巴什拉早已告诫我们,”被想象捕捉的空间不能只是无差别的空间,也不是几何测量者的度量空间”[2]。陈逸飞似乎完全领悟了这点,她将画布转化为诗意空间,情感与感官在此交织。在她的作品《Not Too Far》(2018)和《The Comrade》(2018)中,有机形态似乎从某个他处浮现,来自人类意识与生命物质对话的内在空间。

巴什拉提醒我们,”诗意的意象不受压力推动,也非过去的回响,恰恰相反:通过意象的光辉,遥远的过去回荡出回声”[3]。面对陈逸飞的作品,我深切感受到这种共鸣,她画面中的每一层涂料都是时间的层理,是人类灵魂的考古。她不仅仅再现世界,而是揭示其深藏的根基和真相。

巴什拉的现象学邀请我们把图像视为创造,而非现实的复制。对陈逸飞来说,画布成为想象成形与具象的空间。她曾透露,”当我看到空白画布时,那是一种触发,脑海中所有的东西都会投射于其上”[4]。这几乎如同通灵的创造过程,与巴什拉对想象力的定义相呼应,即”扭曲感知所提供图像的能力”[5]。陈逸飞并不复制世界,她是世界的再创造者。

在她的系列作品《BLACK, KCALB, BLACK, KCALB》(2018)中,艺术家营造出一个宇宙,黑色成为潜伏潜能、每个人内在深邃能量的表现。这一对内在黑暗的探索与巴什拉对黑暗作为梦境空间的思考产生共鸣。他曾写道:”夜晚不是空间,而是永恒的威胁”[6]。陈逸飞似乎领会了暗黑的本体论维度,将其转化为存在的探索空间。

巴什拉提醒我们,”图像先于思想” [7]。图像的这种优先地位,这种审美体验的即时性,完美地体现了艾秋的作品。她的画作不是用来阅读的,而是用来体验的。它们要求完全沉浸,一种我们这个超连接时代往往让我们失去的感官可用性。

艾秋作品的另一个有趣维度在于她对人类心灵的探索,这自然而然地引向荣格精神分析学的领域。卡尔·古斯塔夫·荣格以其关于原型和集体无意识的概念,为理解这位印尼女艺术家的创作提供了一个特别有益的视角。

荣格将原型定义为铭刻在人类集体无意识中的”原初图像” [8]。这些普遍的模式构筑了我们的心理与世界的关系。在艾秋的作品中,尤其是在她的《Spinning in the Desert》(2021)系列中,可以感受到这种原型维度:抽象形态似乎从人类共同的背景中涌现,犹如一段被遗忘知识的回忆。

荣格写道,”人类心灵,就像身体一样,是遗传下来的各种活动和功能的集合体” [9]。这一观点在艾秋的工作中得到了强烈呼应,她从存在的深处汲取,提炼出普遍的真理。她的画作不讲述个人的故事,而是揭示了人类经验的根本结构。

荣格关于个体化的概念,即个体心理上成为一个完整独立的过程,似乎也指引着艾秋的艺术历程。她早期较为具象的作品逐渐让位给更为抽象的构图,仿佛艺术家本人正走在通往更深刻且整合自我意识的道路上。

荣格强调象征在个体化过程中的重要性:”象征总是表达未知事物的最好方式” [10]。艾秋作品中展开的形态正是作为这种象征存在,试图为难以言说的东西赋形。在她的铝板刻版画中,那些痕迹和线条似乎是与无意识对话的印记。

荣格最富有成果的概念之一是”阴影”,即我们不愿承认的被压抑个性部分。”每个人都带着一个阴影,而且它在个体有意识生活中体现得越少,其颜色越黑且越浓”,他写道 [11]。对阴影的探索,即潜藏于每个人内心的”潜在黑暗”,构成了艾秋作品的一条红线,特别在其《BLACK, KCALB, BLACK, KCALB》系列中尤为显著。

艺术家本人承认这一维度:”我谈论的是存在于我们每个人内心的黑暗潜力,它在不知不觉中逐渐增长” [12]。对这部分阴影的面对,荣格认为是我们心理发展的必要条件。艾秋似乎共享这一观点,将她的画作转化为认知和整合这一根本二元性的空间。

二元性正是艾秋作品中反复出现的主题。荣格认为人类意识具有根本的二元结构,并把对立面的整合视为个体化过程的终极目标之一。在《The Workers》(2009)等作品中,艾秋并置黑与白,创造出视觉张力,唤起我们内心不同面的斗争。

荣格写道,”与自我的相遇是最不愉快的经历之一” [13]。与我们内在真相、矛盾和阴暗面的对峙,构成了Ay Tjoe作品的核心。她的画作并不提供让人自我安慰的美学逃避,而是让我们面对自身境遇的复杂性。

这位艺术家似乎也融入了荣格的阿尼玛和阿尼姆斯概念,即每个人内在存在的女性和男性两面。在她的构图中,形态常在柔和与攻击性、流动与刚硬之间摇摆,仿佛体现了荣格认为对我们心理平衡至关重要的男性与女性原则之间的永恒舞蹈。

Christine Ay Tjoe在当代艺术界真正独特之处,在于她超越了简单二分法的能力。她的作品既非完全抽象,也非真正具象,而处于这一富有生机的三态之间,使想象力得以自由展现。正如荣格所写,”创造力就是看到人人皆见的东西,想到无人曾想到的事” [14]

Ay Tjoe的作品具有一种罕见的品质,能够同时在多个层面与我们对话:本能、情感、理智、精神。她的画作捕捉了荣格通过分析心理学试图理解的人类经验的整体性。它们并非让人被动观赏的对象,而是引导我们进行内心旅行的邀请。

在她2023年的展览”Lesser Numerator”中,Ay Tjoe通过数学分数的视角探索个体与集体的关系。分数线上方的分子代表个体与更大社区(由分母象征)的互动。这一数学隐喻象征着个体与归属之间的紧张关系,与荣格将个体视为集体缩影的观点深刻呼应。

荣格写道,”个性是面对存在时最崇高的勇气行为,而人的核心问题一直是找到超越简单生存的生活方式” [15]。这一存在主义追求贯穿Ay Tjoe的整体作品,她的画作可视为超越我们境遇限制的多种尝试。

荣格认为,迈向更宽广意识、整合自我不同方面是人类存在的终极目标。他写道,”成为自己是一场持续一生的旅程” [16]。Ay Tjoe的作品见证了这段旅程,这种对真诚与圆满的不断追寻。

Ay Tjoe的创作力量源自她不仅仅呈现精神分析概念,更在作品中体现了这些概念。她的画作不是无意识的表现,而是荣格所称的力比多, , 那种心理能量的直接展现。她本人也坦言:”我几乎是在恍惚状态下工作” [17]

对荣格而言,真正的艺术直接取材于心理深层,那儿有原型和集体无意识。他写道,”艺术家是其时代的无意识工具” [18]。Ay Tjoe通过探索内心深渊,成为了我们当代焦虑和对不断变迁世界的存在主义追问的代言人。

Ay Tjoe 的作品让我们反思自身的复杂性与矛盾。正如荣格所说,”人们并非通过想象光明的形象而获得启迪,而是通过意识到黑暗” [19]。与我们阴暗面的对峙,对我们根本二元性的认识,构成了当代艺术能够给予我们最震撼且必要的体验之一。

Christine Ay Tjoe 不仅仅为我们提供挂在墙上的画作。她为我们呈现了一次内心深处的探险,一场穿越我们意识层层叠叠的启蒙之旅。她的作品非装饰品,而是自我认知的工具,是映照我们自身的镜子,虽然扭曲、碎片化,却奇异地令人认出其中的自我。

所以,让自己沉浸在这些色彩和线条的旋涡中吧。让这些介于有机与虚无之间摇摆的形态扰乱你的感官。正是在这种失衡和不适的空间里,Ay Tjoe 的艺术展现出真正的力量。她的艺术并非讨好你的感官,而是震撼你,迫使你超越表象,深入自己存在的深渊。


  1. “《Small Flies and Other Wings》以1170万港币由香港Phillips拍卖行售出”,Art World Database,”Christine Ay Tjoe”,2021年。
  2. Bachelard,Gaston。”空间诗学”,法国大学出版社,1957年。
  3. Bachelard,Gaston。”空间诗学”,法国大学出版社,1957年。
  4. Ay Tjoe,Christine。接受Elephant Art采访,”现正展出:Christine Ay Tjoe,白立方内部”,2016年7月15日。
  5. Bachelard,Gaston。”空气与梦境”,José Corti,1943年。
  6. Bachelard,Gaston。”大地与静谧的遐想”,José Corti,1948年。
  7. Bachelard,Gaston。”遐想诗学”,法国大学出版社,1960年。
  8. Jung,Carl Gustav。”意识的根源”,Buchet/Chastel,1971年。
  9. Jung,Carl Gustav。”人类发现灵魂”,Albin Michel,1987年。
  10. Jung,Carl Gustav。”心理类型”,Georg出版,1950年。
  11. Jung,Carl Gustav。”心理学与教育”,Buchet/Chastel,1963年。
  12. Ay Tjoe,Christine。接受Allie Biswas为Studio International的采访,”Christine Ay Tjoe:‘我将永远把每一种媒介当作纸和铅笔来对待’”,2018年12月21日。
  13. Jung,Carl Gustav。”自我与潜意识的辩证法”,Gallimard,1964年。
  14. Jung,Carl Gustav。”人类与其象征”,Robert Laffont,1964年。
  15. Jung,Carl Gustav。”现在与未来”,Buchet/Chastel,1962年。
  16. Jung,Carl Gustav。”我的生活”,Gallimard,1973年。
  17. Ay Tjoe,Christine。接受Elephant Art采访,”现正展出:Christine Ay Tjoe,白立方内部”,2016年7月15日。
  18. Jung,Carl Gustav。”灵魂与生命”,Buchet/Chastel,1963年。
  19. Jung,Carl Gustav。”心理学与炼金术”,Buchet/Chastel,1970年。
Was this helpful?
0/400

参考艺术家

Christine AY TJOE (1973)
名字: Christine
姓氏: AY TJOE
性别: 女
国籍:

  • 印度尼西亚

年龄: 52 岁 (2025)

关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