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中文 (中国)

星期二 18 十一月

ArtCritic favicon

吉蒂什·卡拉特:时间与空间的钢丝行者

发布时间: 3 一月 2025

作者: 埃尔韦·朗斯兰(Hervé Lancelin)

分类: 艺术评论

阅读时间: 12 分钟

在其宏大的作品中,吉蒂什·卡拉特将孟买变成令人眼花缭乱的宇宙,在宏大与微小之间游走。他的装置不是为了震撼,而是让我们直面自身支离破碎的时间性,将平凡转化为非凡。

请认真听我说,你们这群自命不凡的人。第一次发现贾蒂什·卡拉特(Jitish Kallat,1974年生于孟买)的作品时,我差点在巴黎一家咖啡馆里含着牛角包噎着。并不是说他的艺术让人难以消化,恰恰相反。只是有些艺术家拥有那种力量,能够在早餐时就震撼你的神经,让你把知识的舒适感像难喝的咖啡一样吐出来。卡拉特就是这样的人。

先来说说他对时间的操弄,像扭曲一块旧抹布一样,直到揭示出时间最私密的秘密。在他的系列作品”Public Notice”中,他毫不犹豫地召唤甘地和尼赫鲁的幽灵,这不是为了廉价的招魂表演,而是让我们正视当代的伪善。拿”Public Notice 2”(2007年)来说:4479根玻璃钢骨骼组成甘地关于非暴力演讲的文字。这是一个概念上的天才之举,足以让沃尔特·本杰明喜极而泣。艺术品的光环在技术复制时代?卡拉特通过将历史演讲转化为当代的圣物重新定义了它。他不是在循环使用历史,而是在复活它,让它像醉酒的走钢丝者那样在过去与现在之间摇摆。

但这还不是全部。看他如何描绘他的故乡孟买。并不是作为寻求精神慰藉的游客的异国明信片,而是作为一个活生生的、有脉动的、贪婪的生命体。在他的作品中,这座印度大都市成为一个卡夫卡式的怪物,一个在狂热的城市性和令人眩晕的宇宙之间不断变形的生物。他的摄影系列以外科手术般的精准捕捉这种张力。繁忙喧嚣的街道变成了城市星座,每个小摊贩都成为其自身日常生存银河系中的一颗星星。

再说说他对宇宙的痴迷吧!卡拉特在宏大与微小之间游刃有余,仿佛一位服用了迷幻药的量子物理学家。在《Epilogue》(2010-2011)中,他把22889个月亮变成了印度烤饼(roti)。这部作品会让黑格尔微笑:日常与永恒的辩证法,被摆在一个概念上铺着银盘的舞台上。但要注意,这里没有新潮神秘主义。即便当他带我们遨游星空时,卡拉特依然扎根于现实。

卡拉特的力量在于他从不满足于仅仅做”当代”的艺术。他挖得更深,如同当代的考古学家,发现每一个瞬间其实都是成千上万个其他时刻的叠加。他那些宏大的装置艺术不是用来给退休的收藏家留下深刻印象的,而是让我们直面自己碎片化的时间性。这是三维版的雅克·德里达,是不隐藏在装腔作势的学术术语背后的解构。

更别提他的技术掌控力了。当卡拉特运用视频、摄影或雕塑时,绝不是为了在销售目录中好看。每一种媒介都是经过哲学狙击手般精准选择的。以”Wind Study”(2017)为例:用火绘制、风塑造的图画。这是一场将自然元素转变为艺术合作者的表演。就连伊夫·克莱因(Yves Klein)用人体测量法画作也没有做到如此极致。

但我最喜欢卡拉特的是,他能够把平凡转化为非凡,同时永远不落入无意义的炫技。他的作品像禅宗公案,在你最不经意时突然炸裂在你面前。在《Forensic Trail of the Grand Banquet》(2009)中,简单的食物X光片变成了银河地图。这是弗里德里希·尼采在孟买厨房中与卡尔·萨根的相遇。

当一些当代艺术家疲于追逐趋势,就像青少年追逐他们最新的Instagram暗恋对象一样,Kallat 耐心地构建着一部超越时尚的作品。他不寻求取悦,他寻求意义。在一个当代艺术世界中,销售数字往往比实质内容更受关注的环境里,这几乎是一场革命。

他对社会与政治问题的处理方式既微妙又有力。不需要横幅或尖叫的口号,Kallat 更喜欢通过复杂的视觉隐喻让我们思考。”Anger at the Speed of Fright”(2010年),用微小的抗议者雕像定格于暴力之中,是对我们这个永无止境冲突时代的冰冷沉思。这是汉娜·阿伦特与希罗尼穆斯·博斯在街头抗议中的相遇。

别让我谈他的系列作品 “Chlorophyll Park”,他用麦草代替街道的沥青。这可不是简单地为了取悦那些追求城市绿意的时髦人士而做的生态评论。这是对我们与自然、城市化、甚至生存关系的深刻反思。特奥多尔·阿多诺在面对这对我们”被管理的世界”的微妙批判时,定会鼓掌。

令人着迷的是,Kallat 能够深刻地体现印度风貌,却从不落入廉价的异国情调。他将自己的文化背景作为通向普遍性的跳板,而不是作为怀旧游客的明信片。他对印度哲学传统的引用绝非无的放矢,而是服务于更广阔、更雄心勃勃的论述。

肤浅的评论家或许会说他的作品过于理智,过于抽象。但这正是他的力量所在:Kallat 不会对我们手下留情,他要求我们全心投入,积极反思。他不会用塑料小勺捧上一盘现成的艺术。相反,他强迫我们咀嚼、消化、吸收他的作品。

在一个当代艺术世界常被空洞的视觉震撼和空泛的观念主导的情况下,Kallat 就像一种必需的解药。他提醒我们,艺术仍然可以既具知识上的刺激,又具视觉上的冲击力,既政治参与,又富有诗意的微妙。他的作品是活生生的证明:复杂并非难以接近,深度不排斥清晰。

是的,有些人会继续偏爱那种不太挑战既定认知、不太打破习惯的轻松艺术。但对那些仍在当代艺术中寻找点燃精神和震颤信念的火花的人来说,Kallat 是不可或缺的艺术家。他证明了当代艺术尚未死去,它仍能与我们对话,打动我们,改变我们。

Kallat 的作品就像一面复杂的镜子,投射于我们的时代。这面镜子不仅仅反射,还会扭曲、转变与揭示。在这面镜中,我们不仅看到自我,也看到可能成为什么。难道这不是艺术的最高追求吗?

如果你不同意我的看法,那就回去继续欣赏那些塑封的梵高复制画吧。我更愿意在 Kallat 的城市星系与概念星云中迷失,至少在那里我能学到关于我们的世界、我们的时代、我们的自我。

Was this helpful?
0/400

参考艺术家

Jitish KALLAT (1974)
名字: Jitish
姓氏: KALLAT
性别: 男
国籍:

  • 印度

年龄: 51 岁 (2025)

关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