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认真听我说,你们这群自命不凡的人。名和晃平不仅仅是一个普通艺术家,他是我们日常感知的有计划的刺客。这位日本雕塑家用覆盖着透明球体的方式包裹普通物品,就像猎物奖杯一样,迫使我们重新思考我们与世界互动的方式。你知道吗?这正是我们在这个被屏幕软化大脑、将像素与现实混淆的数字时代所需要的。
名和晃平1975年出生于大阪,以其探索表面作为人类感知与物质性之间接口的作品而闻名国际。他标志性的系列”PixCell”,这个词是他结合”pixel”和”cellule”(细胞)创造的,完美象征了我们信息饱和的数字时代。这些作品,通常是被玻璃珠覆盖的动物标本,那些玻璃珠如同放大镜一般,产生一种令人困惑的视觉效果,让我们怀疑自己真正看到的是什么。
我被名和晃平作品震撼的地方在于其现象学上转变感官体验的能力。当我看着那些被球体覆盖的鹿时,我不仅仅看见一只穿着迪斯科球外衣的猎物。不是的。我面对的是一种感知的激进重构,就像莫里斯·梅洛-庞蒂突然决定成为一位前卫的日本雕塑家一样。梅洛-庞蒂教导我们,身体是我们存在世界的载体,我们的感知是具身性的[1]。名和将这一思想推进,通过创造故意扰乱我们感官的物件,迫使我们认识到感知设备的局限。
法国哲学家在其《知觉现象学》中写道,”自身的身体如同心脏之于有机体般存在于世界中”[2]。这一思想完美呼应了名和覆盖其作品透明球体的意图。这些球体不仅仅具有审美意义;它们强调了我们与物件复杂的感知关系。正如名和本人所解释,”当物体完全被不同大小的球体(细胞)覆盖,将其皮肤分割成单个细胞时,它准备好通过放大和扭曲它的镜片来‘被看见’”。这正是梅洛-庞蒂希望让我们理解的:我们的感知从非中立的,始终是解读。
名和的创作邀请我们进行一种具身体验,使我们意识到感知的行为。他的雕塑不是被动的被观看对象,而是积极的催化剂,迫使我们认识到我们是如何通过感官建构现实的。这种现象学的艺术方法让人想起梅洛-庞蒂的论述:”事物从不与感知它的人分离”[3]。
他与建筑的联系显而易见。建筑不仅仅是创造空间;它还编排体验,改变我们的感知和动作。名和也用他的雕塑和装置做同样的事。看看他的装置作品”Force”,其中硅油不断从天花板上细细地滴落,积聚成一滩。这难道不是一种液态建筑吗?名和不是用流体材料而非混凝土和钢材构建空间吗?正如建筑师安藤忠雄利用自然光来转变空间体验,名和则操控材料来改变我们的感知体验[4]。
在他2016年完成的广岛附近的艺术馆建筑项目”Kohtei”中,名和超越了传统艺术与建筑之间的界限。这座结构以其有机形态和穿孔金属外壳,成为他雕塑探索的延伸。它不仅仅是一座建筑;它是一件可居住的雕塑,是一个激发我们所有感官并改变我们对内外部感知的空间。
建筑评论家肯尼斯·弗兰普顿(Kenneth Frampton)曾写过建筑中的”构造学”,他将其定义为”连接事物的艺术”[5]。名和不仅在他的建筑项目中应用这一原则,也在他的雕塑中体现。他的作品”PixCell”正是关于连接,细胞/像素如何连接形成整体,数码信息与物质实体如何交织。
我特别喜欢名和的是他坚决拒绝迎合日本艺术的刻板印象。当许多日本艺术家将漫画动画题材用到极致时,名和选择了一条更为复杂的道路。他属于新一代日本艺术家,努力呈现更细腻的当代日本艺术与文化视角。正如他本人所说:”可能以前有一段时间艺术家借助日本刻板印象取得成功,但我认为我的这一代不再感觉需要认同或尝试表现日本。”
在他的系列作品”Scum”中,名和通过聚氨酯泡沫膨胀成大体积雕塑,探索失控的有机生长的概念。这些作品唤起一种令人不安的陌生感,仿佛我们目睹了一场疯狂的细胞分裂。这让我想起建筑师雷姆·库哈斯关于”通用城市”的论述,即无规划的城市化如泡沫般在地球表面扩展[6]。名和将这种对失控增长的当代焦虑具体化,无论是城市、细胞还是信息的增长。
名和于2018年在巴黎卢浮宫金字塔下展出的作品”Throne”,表现了一个高举的金色王座,空无一人,周围环绕着有机形态。该作品以宏伟的方式融合建筑与雕塑。艺术家解释说,这件作品质问人类面对人工智能的未来:”这种由技术诞生的新智能将如何成长?谁将坐上未来的王座?”这件宏大雕塑回应了当代建筑在我们与技术关系以及它如何塑造我们生活空间方面的担忧。
奈和的沉浸式装置如”Foam”创造出观众完全被包围的环境。建筑师彼得·祖姆托(Peter Zumthor)将建筑中的”氛围”描述为一种空间品质,它在我们进行理性分析之前就已经在情感上触动了我们[7]。奈和正是创造了这类氛围,这些空间在我们的理智能够理解之前,先在内心深处产生共鸣。
真正使奈和与众不同的是他超越了类别的界限。他是雕塑家、建筑师、画家还是表演艺术家?所有这些标签似乎都不足以形容。他与比利时舞蹈编导达米安·贾莱特(Damien Jalet)在名为”VESSEL”的表演作品上的合作完美地体现了这种创造力的流动性。正如建筑师贝尔纳·楚米(Bernard Tschumi)所写:”没有事件、没有程序、没有暴力,就没有建筑”[8]。奈和将这一理念应用于他的艺术创作,创作出既是对象又是事件,既是结构又是表演的作品。
他与”Direction”的合作中,颜料沿着倾斜的画布在重力作用下流淌,唤起一种宇宙秩序的感觉,仿佛艺术家找到了使支配我们宇宙的无形力量变为可见的方式。这些画作让人联想起建筑师勒贝乌斯·伍兹(Lebbeus Woods)的流体流动绘图[9]。两位艺术家都使用流动性和重力来探索挑战我们传统空间理解的形式。伍兹试图表现响应自然和社会力量的建筑;奈和则通过他的雕塑,体现了对物理基本法则的响应。
奈和的创作实践深深植根于对物质性和感知的探索,这是当代建筑的两个核心关注点。正如建筑师尤哈尼·帕拉斯玛(Juhani Pallasmaa)强调的,”有意义的建筑让我们生活在纯粹可能性的世界中”[10]。奈和的作品正是开启了这些可能性,邀请我们重新思考与空间、物质和感知的关系。
他的工作室SANDWICH成立于2009年,位于京都的一家老三明治工厂内,作为一个创意平台,建筑师、设计师与艺术家在这里协作。这种协作方式令人想起实验证型建筑工作坊,如奥拉弗·埃利亚松(Olafur Eliasson)在柏林的工作室。两位创造者都明白学科之间的界限是任意的,创造力在中间地带得以蓬勃发展。
奈和不断探索物理与数字、现实与虚拟之间的关系,这与当代建筑在数字时代的关注点不谋而合。像格雷格·林恩(Greg Lynn)和扎哈·哈迪德(Zaha Hadid)这样的建筑师使用数码工具创造出似乎违抗重力和传统结构理解的形态。奈和通过他的雕塑也达到了类似效果,创造出似乎同时存在于物理世界和数字世界的对象。
奈和作品的强大之处在于它让我们怀疑感知的确定性。在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日益模糊现实与模拟界限的世界中,他的作品显得尤为重要。正如梅洛-庞蒂教导我们的,感知始终是一个主动的过程,而非信息的被动接受,奈和向我们展示了我们对世界的理解是通过体验它的界面塑造的。
我向你挑战,去看一看名和晃平的”PixCell”鹿却不质疑你自身的感知行为。这些被赋予陌生感的熟悉物体迫使我们承认自己感知机制的局限性以及我们现实的建构性。正是最优秀的建筑所追求的目的:不仅仅是为我们提供庇护,更是让我们以不同的视角看待世界。
在一个由图像充斥的视觉文化中,现实与虚拟的界限变得模糊,名和晃平为我们提供了必要的修正。他的作品不是被动消费的对象,而是迫使我们承认自己在构建感知现实中积极角色的体验。正如梅洛-庞蒂所说,”感知经验是身体性的经验”[11]。名和晃平通过全面调动我们的感官, , 不仅仅是视觉, , 提醒我们这一基本真理。
用现象学的语言讨论名和晃平的作品尤为贴切。梅洛-庞蒂”自身身体”概念,即我们体验世界的主要方式,与名和晃平通过物质介入操控我们感知的方式产生共鸣。当他用玻璃球覆盖某件物品时,他不仅仅是在改变它的外观,而是在根本上转变我们与该物品的感知关系。
名和晃平的艺术邀请我们采纳梅洛-庞蒂所说的”现象学态度”,即对直接体验的开放,而非单纯理性分析。他的雕塑不是难题等待解答,而是需要体验的过程,是对我们感知具身本质的认知邀请。正如梅洛-庞蒂所言,”现象学的世界不是先验存在的明示,而是存在的根基”[12]。
使名和晃平成为如此非凡艺术家的原因在于他将深刻的哲学关怀与卓越的技术执行融合起来。他的作品既在智力上引人深思,又在视觉上引人入胜,既概念严谨,又感官丰富。正如伟大的建筑师创造出既能在情感上打动我们又能激发深度思考的空间,名和晃平成就了既触动情感又激发思考的艺术品。
因此,下次你面对名和晃平的作品时,不要只是被动观看。用现象学的方式去体验,承认在感知行为中的主动角色。因为正是名和晃平所请求我们的:不仅仅是看见他的作品,而是要认知我们如何看见。
这或许是名和晃平对当代艺术最大的贡献,提醒我们艺术不仅仅是用来看,而是一种教会我们以全新眼光看世界的方式。在一个我们被无数图像轰炸、感知愈发通过屏幕媒介的世界里,这种提醒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重要。正如梅洛-庞蒂教导我们的,正如名和晃平展示的,感知从不是被动的;它始终是创造的行为,是主体与对象、看见者与被看见者之间的舞蹈。
- 梅洛-庞蒂,莫里斯。《知觉现象学》,盖利玛出版社,1945年。
- 同上。
- 同上。
- 达尔 科,弗朗西斯科。《安藤忠雄:全集》,Phaidon出版社,1995年。
- 弗兰普顿,肯尼斯。《结构文化研究》,麻省理工学院出版社,1995年。
- 库哈斯,雷姆。《通用城市》,载于《S,M,L,XL》,Monacelli出版社,1995年。
- 祖姆托尔,彼得。《氛围》,伯克豪斯出版社,2006年。
- 楚米,贝纳尔。《建筑与分离》,麻省理工学院出版社,1996年。
- 伍兹,勒比斯。《激进重建》,普林斯顿建筑出版社,1997年。
- 帕拉斯马,尤哈尼。《皮肤之眼:建筑与感官》,威利出版社,2005年。
- 梅洛-庞蒂,莫里斯。《知觉现象学》,盖利玛出版社,1945年。
- 同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