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中文 (中国)

星期二 18 十一月

ArtCritic favicon

周春芽:绿狗挑衅者

发布时间: 9 十二月 2024

作者: 埃尔韦·朗斯兰(Hervé Lancelin)

分类: 艺术评论

阅读时间: 7 分钟

周春芽将每种限制转变为创新机会,融合德意志表现主义与中国传统,创造了独特的艺术语言,尤其体现在其标志性的”绿狗”和”桃花”系列中。

请认真听我说,你们这群自命不凡的人。周春芽,1955年出生于重庆,可能是他这一代中国人中最有趣的艺术家,也是以挑战他国艺术传统的方式最为大胆的艺术家。他的历程,从1970年代文化大革命期间作为宣传海报画家的起点,到成为亚洲艺术市场上最受瞩目的艺术家之一,展示了一条罕见复杂的艺术轨迹。

周春芽最初接受的是严格的宣传画艺术训练,他本可以像许多其他人一样,只满足于复制既定的艺术规范。但他选择了创意越界之路,将每一个限制都转化为创新的机会。他在德国卡塞尔美术学院的经历是他艺术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正是在那里,他沉浸于德国表现主义,不仅仅作为简单的风格借鉴,而是一种解放力量,滋养着他的个人艺术视野。

“绿色狗”系列始于1990年代,远不止是一组他的德国牧羊犬Heigen的肖像。它体现了对身份和他者本质的深刻思考,回应了哲学家埃马纽埃尔·列维纳斯关于通过与他者相遇而构建自我的理论。绿色的选择,特别是意大利的Verde Classico 290色,绝非偶然。这种颜色挑战了任何自然主义的再现,将动物转化为一个强有力的象征,是艺术家的另一个自我,质问我们对常态与差异的关系。

在这些画作中,狗有时显得巨大,几乎以人类般的存在占据整个画布,有时则是孤独的形象出现在荒凉的景观中。动物的人形姿态,鲜红的舌头与绿绿的皮毛形成强烈对比,创造出视觉张力,传递出自然与文化、本能与文明之间关系的复杂性。这种表现呼应了Gilles Deleuze提出的”成为动物”理论,其中动物不仅仅是隐喻,而是转化的载体,是探索我们人性的边界的方式。

周春芽在这一系列中的绘画技巧已展示出他非凡的材料掌控力。笔触时而强劲甚至充满暴力,时而细腻令人惊讶,塑造出复杂的绘画表面,这种表面既与西方抽象表现主义对话,又融合了中国书法传统。艺术家自由地使用油画,动作类似书法家的挥毫,创造出介于树皮的粗糙与水的流动之间的质感。

2005年,周在其《桃花》系列中实现了艺术上的重大转变。这个题材的变化看似激进,从动物形象转向了花卉静物。然而,我们依然能感受到同样强烈的情感,追求超越表象的真理。桃花作为中国艺术中女性气质和春天重生的传统象征,在他的画笔下变成了冲击传统的感官爆发。

在这些作品中,周与道教无为思想对话,即通过无为而无不得的行动概念,但他通过当代表现主义的视角重新诠释。其构图看似自发但精准掌控,创造了一种控制与放任之间的张力,反映了这千年哲学。桃枝既如书法线条般优雅,又似战士臂膀般强健,在画布上伸展出一场既传承又完全解放传统的舞蹈。

花朵本身呈现出与多变背景形成鲜明对比的浓烈粉色,不再是简单的植物写实,而是原始生命力的展现。周经常将裸体人体融入画面,促使人体与自然的融合超越了单纯的象征,达到近乎神秘的境界。这种方法呼应了道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人自然统一观,同时赋予当代的性感,冲击常规。

艺术家为这些系列选择的巨大尺寸并非无的放矢。它们营造沉浸式体验,迫使观者与作品展开身体上的对峙。画布宏伟的尺寸,通常高达数米,带来与文艺复兴壁画相似的身体感,同时继承了中国大型装饰画的传统。

周的技术驾驭力在这些后期作品中达到了顶峰。尤其是色彩运用,展示了他对油画表现力深刻的理解。桃花细腻的粉红与深绿、浓烈黑色形成对比,调色板既唤起西方绘画传统,又体现中国水墨晕染的细腻。

较少为人所知但同样重要的”岩石”系列展示了周艺术才华的另一面。这些作品承袭中国”文人石”传统,又通过当代抽象艺术的棱镜加以重新诠释。岩石通常以浓烈红色色调绘制,成为构筑绘画空间的近乎建筑性的存在。该系列完美展现了艺术家将传统元素转化为对材料与空间当代表达的能力。

德国表现主义在作品质感处理上尤为明显。厚涂、流淌、刻划的痕迹营造了复杂的表面,与非形象艺术传统对话,同时保持与中国书法笔意的联系。这种技法融合从不流于形式,始终服务于连贯的艺术视野。

周先生许多作品中所呈现的情色维度,尤其是在”桃花”系列中,值得我们细细体味。这种性感远非单纯的挑衅,而是融入了对欲望本质及其在艺术中表现的更广泛思考。那些在花枝间出现的裸露身体,并非简单的装饰形象,而是引发我们对自然与自身身体性的关系的探索。

这些裸体形象与自然环境的融合,呼应了东西方悠久的绘画传统,并以激进的方式进行了现代化更新。那些通常以鲜红色调绘就的身体,与花朵柔和的粉色形成鲜明对比,产生了一种视觉张力,体现了自然与文化、本能与文明之间复杂关系的表达。

周先生作品的批评接受度随着时间显著变化。最初被视为20世纪80年代中国”新浪潮”艺术家,他成功超越了这一标签,成为国际当代艺术的重要人物。他商业上的成功,凭借着拍卖史上的多次破纪录,不能掩盖其艺术方法的激进性。

事实上,周先生并非追求讨好观众,而是创立一种真实的绘画语言,超越既定的分类。他的作品构成了对艺术可能性的深刻反思,这种艺术既非东方,也非西方,而是在整合与转化各类传统中真正具有当代性的艺术。

文化认同的问题在中国当代艺术中至关重要,而在周先生的作品中则呈现出独特的维度。他并非为了宣扬某种”中国性”,也不屈从于表面的西化,而是创造了一个新的艺术空间,使不同影响能够富有成效地共存。

他作品中对空间的处理反映了这一复杂性。这些构图常常基于中国传统绘画中所强调的虚实关系原则,却又被一种既源自抽象表现主义又取自书法的笔触所激活。这种空间方法的融合产生了视觉紧张感,使观者的目光保持高度警觉。

周先生近期作品的发展展示了他对绘画材质感与物理存在感问题的日益专注。他的最新作品以更加大胆的色彩与材质运用为特征,体现了他不断求新的愿望,同时保持着显著的风格连贯性。

雕塑作为周先生涉猎的媒介,让他能够以不同的方式探索他所关注的主题。他那些以工业材料和汽车喷漆工艺制造的绿狗三维造型,与他的绘画作品形成了有趣的对话,同时为他的创作打开了新的视角。

艺术市场已广泛认可了周先生这一独特地位。他的作品在国际拍卖中屡屡创下纪录价格。虽然这不应作为艺术价值的唯一标准,但确实见证了他作品对当代艺术舞台的影响。

他的作品邀请我们去凝视一条永恒的真理:真正的艺术在于超越传统框架的能力,由此开辟出全新领域,回响着普遍的意义与情感。

Was this helpful?
0/400

参考艺术家

ZHOU Chunya (1955)
名字: Chunya
姓氏: ZHOU
性别: 男
国籍:

  • 中国

年龄: 70 岁 (2025)

关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