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中文 (中国)

星期二 18 十一月

ArtCritic favicon

在康海涛沉思的黑暗中

发布时间: 17 五月 2025

作者: 埃尔韦·朗斯兰(Hervé Lancelin)

分类: 艺术评论

阅读时间: 19 分钟

康海涛探索夜晚赋予普通景观的变形,采用系统叠加丙烯层的技巧。他的画作捕捉平凡场景:孤树、关门、小房屋,同时营造出安静神秘的氛围,使熟悉的场景变得神秘且超越。

请认真听我说,你们这群自命不凡的人。康海涛不是那种喜欢自我展示、充当艺术奇才或通过媒体表演来博取关注的艺术家。他隐藏在黑夜中,追踪它,观察它,描绘那令我们害怕的黑夜。当其他中国当代艺术家通过符号和刺眼的色彩大声呼喊他们的现代性时,康海涛则退居幕后,在成都和绵阳之间的工作室里,耐心而系统地捕捉我们周围那些我们已视而不见的夜幕幽美。

康海涛1976年出生于重庆,正值毛泽东去世之年,他属于那一代只经历国家逐步开放的中国艺术家。这一代艺术家见证了前所未有的城市与社会变革。但康海涛不为炫酷、炫耀或明显政治叙事所动摇,反而选择了一条更微妙、更深刻、更持久的道路:观察光线消退、繁琐细节隐去、核心留下时的普通世界。

2022年在拉脱维亚马克·罗斯科艺术中心举办的展览”夜的柔情:康海涛艺术展”为公众呈现了这些静默的画作,这些描绘夜晚的作品。细细观察他作品,我们能理解一个关键点:康海涛的创作遵循着一种逆向的逻辑。通常光明揭示一切,而他则让黑暗显现真相。

艺术评论家包东精准总结道:”即使只站在几步之外,康海涛的风景画总带来距离感,仿佛画中世界位于某个遥远的地方” [1]。这种距离感并非疏离,而是一种邀请,是进入一个看似熟悉却又奇异神秘的世界的邀请。孤独的树木、紧闭的门扉、小屋, , 这些普通题材被画家以细致入微的关注和对夜晚描绘的坚持所放大。

康海涛继承了两大绘画传统,正是在它们的融合中,他找到了独特的语言。一方面,他借鉴了中国传统山水画中的”积墨”技法;另一方面,他与西方绘画在抽象形式追求上进行对话。这种双重传承使他在当代中国艺术界独树一帜。

让我们暂时探讨他重新演绎的”积墨”技法。历史上,这种墨层的层叠用于创造山水画的深度与神秘感。康海涛采用这种原则,但用丙烯在画板上作画,创造出光似乎从作品内部散发的表面效果。对他而言,黑夜并非无光,而是一种不同性质的光,更细腻、更私密。

他作品中的佛教维度不容忽视。在接受Art China网站的采访中,他说:”我认为生命的状态是,或者更确切地说应该是,如同在夜晚的黑暗中行走……外部世界充满了诱惑,物质的诱惑,使我们分心,就像白天的行走一样。生活就像在夜里行走” [2]。这种存在的态度让人联想到佛教的冥想,专注于事物的本质,剥去它们欺骗性的外表。

这里就与英美浪漫主义诗歌形成了一个有趣的初步平行。他在2022年伦敦的展览名为”Tender is the Night”,这不是巧合,该标题取自约翰·济慈的诗《致夜莺颂》中的一句话。在这首诗中,济慈描绘了日常生活中的一种无法忍受且无法解决的张力, , “即便只是思考也充满了忧伤”,与”不朽之鸟”夜莺的夜歌之间形成对比,夜莺象征着超越痛苦与”死亡”的生命。

这种日常与超越之间的张力正是康海涛作品的核心。他使用源自普通世界的视觉词汇,如老工厂、旧学校、墙壁、孤立的树木,来探索一个超越日常的世界。正是夜晚使这种转变和升华成为可能。评论家菲利普·多德正确地指出:”这些是受佛教启发的精神画作,使用外表语言通向超越外表的世界” [3]

但如果仅仅把康海涛看作神秘主义画家则是错误的。他的作品深深植根于当代中国的社会和历史现实。他选择留在四川故乡,远离北京和上海这样的艺术中心,表达了一种与城市化和中心化潮流背道而驰的姿态。他对乡村景观、朴素建筑和中间空间的执着,体现了中国对同质化的抵抗。

中国导演冯小刚曾评价他”描绘了童年和青年时代的环境,胡同、校园或夜空下的山谷,他的画作散发出熟悉和亲切的感觉,同时带有奇异和幻想的内涵” [4]。这种熟悉与奇异的并存是伟大艺术家的标志。

现在谈谈他作品的电影维度,虽然鲜有评论,但却十分明显。他的画作常常像是一部慢镜头电影中的固定镜头。让人想起塔可夫斯基的电影,那些时间似乎被拉长的长镜头,冥想成为行动。或者贝拉·塔尔的电影,黑白拍摄的荒凉景观,大气的时间成为一个独立的角色。

这种电影质感通过他的绘画技法得以加强。康海涛采用逐层叠加、缓慢积累的方式。他在一次采访中说:”维持这些‘大型油画’更多的是欣赏通过缓慢进展所获得的厚重感和可读性” [5]。这一创作过程可能需要两个月完成一幅画,赋予作品一种特殊的时间性,仿佛创作的时间字面上沉淀在画布上。

让我们暂时考虑他那些抽象作品,它们与他的夜景形成了有趣的对比。这些作品始于一个空白空间,即虚无。他的创作过程几乎是一种冥想,是对他在”夜景”作品中强烈表现的某种对立回应。然而,他并不认为这些作品源自某种心理体验(无论是有意识还是无意识的)。他的抽象作品是通过持续的肯定与否定、直觉与精神性、缺失与存在的过程创造出来的。

此处不禁让人联想到马克·罗斯科的影响,2022年拉脱维亚的艺术中心举办了一次康海涛的重要回顾展。与罗斯科一样,康海涛致力于探讨存在与缺失之间的张力,展现与隐藏之间的界限。但罗斯科通过抽象的色域来探索这种张力,而康则通过应用于可识别场景的夜景滤镜来实现。

在他最近的作品如《光之记忆》(2016-2017)中,可以察觉到一种微妙的变化。视觉语言转向了内部与外部、光与影、实体与反射之间复杂的游戏。色彩调色板也升华了。仿佛在充分探索夜晚表现力的可能性之后,他现在试图捕捉夜晚开始向黎明让步的确切时刻,那时黑暗变得渗透。

我尤其被康海涛处理孤独主题的方式所打动。在他的夜景作品中,人类形象的缺失令人瞩目。这种缺失不是空旷,而是一种隐形的存在,仿佛邀请观众占据这片空白的空间。这让人想起浪漫主义风景画的传统,在那里,自然成为了人类心境的镜像。

在这个视觉过度刺激和艺术创作狂热的时代,康海涛为我们提供了一片沉思的绿洲。他的作品深刻地提醒我们,艺术依然能够提供超越日常的体验,使我们重新连接到更深层次的存在维度。正如他自己所言:”创作也是一个净化心灵的过程。只有当心灵非常平静时,才能发掘出更加鲜活的图像” [6]

康海涛找到了属于他自己的视觉语言,这种语言同时对中国和西方观众具有吸引力。他的作品被中国的重要机构收藏(北京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龙美术馆、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也被国外机构收藏(牛津阿什莫林博物馆、拉脱维亚马克·罗斯科艺术中心)。他体现了一种草根的全球化,远离国际艺术博览会和盛大双年展的聚光灯。

在当代艺术世界常常被耸人听闻和机会主义主导的背景下,康海涛提醒我们仍然存在那些持久创作、以诚信和深度赢得尊重的艺术家。正如评论家杭春晓所说,他们”极致地体现绘画性,使绘画语言本身拥有某种精神体验,甚至是形而上学的观念诉求” [7]

当许多当代艺术家看似痴迷于打造下一波Instagram爆款时,康海涛邀请我们放慢脚步,真正观看,与艺术品建立持久关系。他提醒我们,艺术不仅是快速消费的对象,更是需要用心体验的持久经历。

如果你有幸看到康海涛的展览,请放慢脚步。让他的夜晚包裹你。允许他的视觉世界缓缓渗透进你心中。也许,就只是也许,你会发现夜晚不仅仅是白天的消失,而是一个独立的王国,有着自己的光、自己的真理、自己的美丽。

因为归根结底,这正是关键:学会用不同的眼光看待事物。学会在我们原本不以为意的地方辨认美。学会在这个不断加速的世界中珍视缓慢。而这,难道不正是艺术的本质功能之一吗?


  1. 包东,《夜色温柔:康海涛艺术展》目录,马克·罗斯科艺术中心,达乌加夫皮尔斯,拉脱维亚,2022年。
  2. 康海涛接受《艺术中国》采访,”康海涛:凝视神秘领域”,2014年。
  3. Philip Dodd,《《Tender is the Night : The Art of Kang Haitao》》展览目录序言,克伦威尔广场,伦敦,2022年。
  4. 冯骁鸣,引用自《Tender is the Night : The Art of Kang Haitao》,马克·罗斯科艺术中心,拉脱维亚道加瓦皮尔斯,2022年。
  5. 康海涛,Art China采访,”Kang Haitao : 在图像加速的世界中保持缓慢”,2014年。
  6. 康海涛采访,Art China,”Kang Haitao : 采访,神秘领域的沉思”,2014年。
  7. 杭春晓,《‘绘画’的解放,康海涛的视觉结构》,ARTLINKART,2012年。
Was this helpful?
0/400

参考艺术家

KANG Haitao (1976)
名字: Haitao
姓氏: KANG
其他姓名:

  • 康海涛 (简体中文)

性别: 男
国籍:

  • 中国

年龄: 49 岁 (2025)

关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