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认真听我说,你们这群自命不凡的人!你们端着香槟杯,假装懂艺术,却以为表现主义就是在浴室镜子前做鬼脸。但让我还是跟你们讲讲埃芙琳·赫伦施密特。这位艺术家从不把自己当作彗星或流星,而是坚持不懈地在有时封闭的当代艺术世界里开辟了一条道路。
赫伦施密特1962年出生于德国埃尔特维尔,长期居住在西班牙,她以非凡的毅力构建了自己独特的视觉语言。她的历程更显令人敬佩,因为她是自学成才,正如她自己所说”在街头”学艺,小时候就常去艺术家、陶艺家和雕塑家的工作室,甚至在铁匠铺工作学焊接。正是对材料的这种亲密了解赋予她作品强烈的真实感。
但更值得关注的是她创造的世界。赫伦施密特创造的艺术不是大声疾呼,而是轻声细语诉说着我们人类状况的复杂真理。她的雕塑作品《沉默》(2006年),最初为墨西哥尤卡坦当代艺术博物馆创作,正是这种艺术理念的象征。这是一件用镀锌焊接铁制成的巨大作品,曾在西班牙巡回展出,最终安放在德国陶努斯坦艺术馆。艺术家在作品中探讨了她所称的”疾病与疗法”,回应了她在艺术世界压力面前寻找一块宁静空间的个人追求。
她作品中这种反思的维度使我们不得不考虑萨特存在主义在她作品中的影响。让-保罗·萨特在《存在与虚无》中提出了人被”注定自由”,必须在一个没有预设意义的世界中承担自己选择的责任[1]。Hellenschmidt的雕塑,特别是她的《可能之舟或饥饿之舟》(Barcas de posibilidades o barcas del hambre,2008年),唤起了这种存在状态。这些小舟,灵感来自摩洛哥与西班牙之间的非法移民,不仅是社会政治的评论,更是存在自由的视觉隐喻,既悲剧又壮丽。
正如萨特所写:”人不过是他自己所造” [2]。这一哲学观点在Hellenschmidt的装置艺术中深刻回响,正如她自己所言,她的作品”讲述人类根据出生地而繁荣的可能性”。这位艺术家让我们直面这一残酷真相:存在自由受到出生环境和周围环境的限制。
Hellenschmidt的作品具有一种罕见的品质,将冷冰冰的工业材料, , 黄铜、铜、青铜、铁, , 转化为能呼吸、振动并叙述故事的结构。她的成功不在于夸张的表现,而在于对本质几何形状的追求,一种线条的纯粹性,反映了我们自身存在的脆弱。
正是这种脆弱构成她作品《土地之舟》(Barca de tierra,2008)的核心,这是她所谓的”对生命轻盈和抵抗的渴望,尽管存在的脆弱”的综合。这难道不是萨特所描述人类状况的完美体现吗,即我们对超越的憧憬与深植于现世的张力?
现在让我谈谈Hellenschmidt作品中一个不那么显而易见但同样有趣的方面:她与巴什拉空间诗学的关系。加斯顿·巴什拉为我们提供了理解Hellenschmidt作品空间维度的宝贵工具。
以《领地II》(Terreno II,2006)为例,这是一件由黄铜、铜和青铜制成的雕塑,为她赢得了哈金托·伊格拉博物馆的一等奖。这件作品诞生于一次个人经历:购买土地建造一个小屋,一个作为艺术家生活中不稳定性的避风港。这一立足之举、对自我空间的追求,正如米歇尔·福柯在《他者空间》中所言,是”异托邦”,这些具体空间承载着想象力[3]。
Hellenschmidt的作品中遍布这些异托邦:小舟、领地、喷泉、小树林。2007年的大型装置《小树林》(Bosquecillo)曾从巴塞罗那巡回至马德里和卡塞雷斯,将我们带入一个超越其物质性的诗意空间。正如福柯所写,这是一个”能够在一个现实场所并置多个本质上互相矛盾的空间的地方” [4]。
当考虑到Hellenschmidt对作家与哲学家高行健及其著作《为了另一种美学》(2000年)的兴趣时,这种替代空间的创造显得尤为重要。艺术家从中汲取了艺术实践中”内在版本”的重要性,这一方法与福柯发展起来的空间现象学产生了共鸣。
“《泉(水泥模型)》”(2006年),于瓦伦西亚现代艺术学院(IVAM)展出,为我们提供了空间诗学的另一种诠释。喷泉,作为”万物之源”的象征,在Hellenschmidt 的手中,成为了一处关于我们与自然及自身内心联系的沉思空间。正如她所解释的:”水是永恒,是必要也是慰藉。它赋予我们最基本的东西,同时也能创造出最精致的东西。”
令人瞩目的是,Hellenschmidt 在探索普遍主题的同时,依然根植于个人且亲密的体验。她的作品见证了福柯所称的”对我们所生活的空间的一种既神话又真实的抗争”[5]。这种抗争从不暴力或张扬,而是细腻且富有诗意。
2022年,Evelyn Hellenschmidt 成为卢森堡艺术奖的三位获奖者之一。该奖项是享有盛誉的国际当代艺术大奖,是对这位自1980年代以来以平静坚定的态度不断拓展其艺术道路的女性艺术家的当之无愧的认可。她的这一奖项标志着她国际展览历程的一个里程碑,展览遍及从韩国到西班牙,从德国到美国。
她作品中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其创造出经得起时间与短暂潮流考验的艺术品的能力。在许多艺术家拼命追求季节性自我革新的地方,Hellenschmidt 持续而连贯地探索她所珍视的主题:生命的脆弱、寻找归属之地、扎根与飞翔之间的张力。
自2011年起,她转向摄影领域,并在马德里国际EFTI学校学习,这见证了她这种有机演变,而非人为断裂的历程。同年,她获得了享有盛名的波洛克-克拉斯纳(美国)奖学金,进一步确立了她作为国际艺术家的地位。
那些寻求真切艺术体验的艺术爱好者,应当在 Evelyn Hellenschmidt 的作品前驻足。不是为了寻找轰动效应或轻易的挑衅,而是为了沉浸于这样一个世界:每件作品都是对我们人类处境的深刻反思。在这个世界里,正如萨特所说,存在先于本质,每次创作都是面对世界荒诞性的自由行为。
下次你在画廊里啜饮香槟,假装懂得其间的奥义时,请记得,像 Evelyn Hellenschmidt 这样艺术家存在着,她们创作不是为了给你留下深刻印象,而是为赋予我们存在的重要真理以形态。这些艺术家不妄自菲薄天才自诩被误解,而是以谦逊和坚持,构建一致而真挚的作品。
如果你有幸面对她的作品,请花时间真正观察。让自己沉浸于这些貌似简单的形态之中,它们诉说着关于我们与世界、空间以及自我关系的复杂故事。正是在这件作品与观者之间的无声邂逅中,艺术的真正魔力得以展现。
- 萨特,让-保罗。(1943)《存在与虚无》。巴黎, 加利玛。
- 萨特,让-保罗。(1946)《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巴黎,纳格尔。
- 福柯,米歇尔。(1984)”异空间”。《建筑、运动、连续性》, 第5期,1984年10月。
- 同上。
- 同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