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中文 (中国)

星期二 18 十一月

ArtCritic favicon

孙浩:动作的迫近

发布时间: 29 五月 2025

作者: 埃尔韦·朗斯兰(Hervé Lancelin)

分类: 艺术评论

阅读时间: 11 分钟

孙浩将中国传统水墨艺术转化为引人注目的当代语言。她用笔塑造的马超越了动物的属性,成为我们时代的镜像,揭示了当代中国在传统与现代间的张力。

请认真听我说,你们这群自命不凡的人。就在你们讨论艺术市场上最新的观念潮流时,一位四十五岁的中国画家正默默地革新着水墨艺术。孙浩并非那种通过轻易的突破或资产阶级的丑闻来博眼球的艺术家。不,这位1980年出生于山东临沂的男子追求的是更雄心勃勃、更危险的目标:他试图复活中国传统绘画的灵魂,同时将其推进到我们这个动荡时代。

他的创作方法无疑具有挑衅性。在其他艺术家满足于简单复制中国水墨千年的规范,或奴颜婢肤于西方大师的风格时,孙浩创造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融合。他画的马并非真正的马,他画的佛也不是真正的佛。这些作品是照映我们当代境况的镜子,是显露我们最隐秘的焦虑和渴望的反光面。

孙浩在鲁迅美术学院接受训练,继而进入北京中央美术学院胡伟工作室学习,属于那一代在国家强制现代化阴影下成长的中国艺术家。这种夹在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之间的经历贯穿了她的全部作品。当她画一匹马时,并非为了像古代大师那样赞美动物之美,而是在探问我们当代与力量、自由及本能的关系。

以其标志性作品《我叫红》为例。这个标题本身就是对传统的挑战。红色,代表鲜血、激情、革命,同时也是中国传统的颜色。这匹昂首骄立的马,被捕捉于纯粹的肌肉紧绷瞬间,超越了动物属性,成为我们时代的寓言。孙浩以娴熟绝伦的水墨技艺驾驭画面,却将其传统目的转变为新的表达。她的笔触精准有力,仿佛在雕刻绘画物质。墨迹变成青铜,宣纸变成了肌肤。

如她的前导师胡伟所指出的,这种对水墨的”雕塑式”处理是孙浩的重大创新。传统讲究流动与意境,她则强调密度与坚定。她的动物作品具有令人震撼的实体感,展现出与媒介惯常朦胧感的鲜明对比。这种传统与创新的张力绝非偶然,它反映了当代中国在千年遗产与迅速变迁之间的矛盾。

在《永恒的爱》和《爱是一座桥》等画作中,孙浩通过马的隐喻探索人际关系的动态。这些马对常表现出亲密或默契的姿态,展现了她艺术中深刻的人文关怀。因为在动物背后,始终隐现人类;在符号背后,藏着原始的情感。

这种微妙的拟人化将我们引入孙浩艺术哲学的核心。她远非单纯的人类中心主义,而是探讨意大利哲学家乔尔乔·阿甘本所称的”存在的潜能”。对阿甘本而言,潜能不仅限于可以实现的事物,还包括可能不成为现实的事物, , 这个不确定的区域正是我们根本自由所在的地方 [1]

孙浩的马正是体现了这种阿甘本式的潜能。它们总是在准备奔跑、踢踏、跃起,却悬停在永恒的画面当下。这种时间的悬置并非静止,而是能量的集中,力量的积聚。画家捕捉了动作在多种可能之间犹豫的关键瞬间,行为仍然处于潜能状态。她的动物充满了这种内在的张力和未完成的丰富性。

这种潜能美学在阿甘本对当代艺术的理论分析中得到了理论上的升华。意大利哲学家认为,真正的艺术不仅仅是现实的呈现,更揭示了当前未被利用的可能性,赋予了本可存在但未必实现的东西以形态。孙浩的作品正参与了这种揭示。它们不是描述我们的时代,而是探索隐藏的虚拟性。

以她关于佛教造像的系列为例。这些破碎的雕像,那些历经岁月侵蚀的面容,她以考古学般的精准再现,构成了关于永恒与无常的冥想。孙浩并不试图理想化地修复这些遗迹,而是承认它们的衰败与不完整。这种残片美学呼应了阿甘本关于艺术形式生存的关切。艺术不仅传递完整的遗产,更通过实现它,揭示遗产形式中前所未有的潜能。

这种遗产与创新之间的辩证法自然引向另一种解读框架,即西奥多·阿多诺在其《美学理论》中提出的观点。对这位法兰克福哲学家而言,真正的艺术特征在于其能在形式与内容之间,在美学自主性与社会诉求之间维持一种富有生产力的张力 [2]。艺术作品既不能沉溺于无意义的形式主义,也不能陷入直接的政治工具化。

孙浩完美地体现了阿多诺的这一立场。她的作品的批判力量不来自于明确的讯息,而是通过形式结构本身揭示我们时代的矛盾。她发展出的”雕塑式”技法不仅是简单的风格创新,更以形象化的方式表达了当代经验的密集化、加速化、时间压缩现象,这正是我们晚期现代性的特征。

阿多诺强调,真正的艺术拥有一种”真理内容”,既不等同于其表面讯息,也不只是纯粹的形式特质。这种真理内容从作品与其社会语境间的辩证张力中涌现。孙浩的马恰恰因其形态凝聚了当代中国社会的矛盾而获得揭示力。它们既根植于千年传统,又坚定地属于当代,既象征力量,也体现脆弱。

这种脆弱性特别体现在她对动物的目光中。孙浩擅长描绘马匹的表情,赋予她的马匹一种深刻的人性化的忧郁。这些目光或许是她艺术中最令人不安的方面。它们似乎在质问我们、审视我们、理解我们。这种微妙的拟人化与阿多诺关于美学”和解”的分析相契合:艺术不仅仅满足于再现社会世界的分裂,还探索自然与文化、动物性与人性未来和解的可能性。

这种和解的乌托邦维度不应掩盖其批判的方面。孙浩最近的作品,特别是在2025年4月于荣宝斋画廊展出,揭示了她对当代生态与伦理议题的深刻意识。她描绘的马匹情侣,可以被解读为全球化时代人际关系的寓言:受到威胁的亲密关系、脆弱的团结、在一个变得非人化的世界中对真实连接的渴望。

这一解读在艺术家本人的声明中得到了印证。正如她在最近的一次访谈中所言:”马的肖像是人的肖像。通过马的历史,我表达了我对时代、社会与人之间关系的深刻思考。”这句话揭示了她艺术方法的哲学维度。孙浩并不是单纯地画马:她通过马的隐喻,探索当代人类存在的种种方式。

这种隐喻性的方法根植于中国悠久的艺术传统,但孙浩通过对西方艺术的了解对其进行了创新。她对欧洲博物馆的频繁造访,以及在意大利和法国的旅行,丰富了她的参照体系,同时并未使她脱离最初的文化根基。这种跨文化的融合是她作品最激励人心的一面。

这种融合在她对光线的处理上尤为显著。受欧洲绘画大师,特别是评论家称之为伦勃朗的影响,孙浩发展出了一种墨水用法,借鉴了西方明暗对比法的技巧,同时保持了中国画材的特性。她的马匹常常沐浴在戏剧性的光影中,刻画出形体并增强它们的情感表现力。这种技术的混合并非肤浅的融合,而是反映了艺术家在多重文化世界间的存在体验。

孙浩的商业成功, , 通过拍卖所体现,其作品有时达到相当高的价格, , 不应掩盖她艺术方法的激进性。在当代艺术市场经常被投机和时尚潮流主导的环境中,她坚持一种艺术上的高标准,使她有别于同时代艺术家。她的作品抗拒轻易的审美消费,需要细心的目光和长期的沉思。

这种抵抗即时消费的特质,与阿多诺对文化工业的分析相吻合。阿多诺认为,真正的艺术恰恰以拒绝即时满足、具备扰乱观众感知习惯的能力为特征。孙浩的作品具备这种令人不安的品质:它们让我们面对自身的陌生,揭示我们内在的矛盾。

她近期作品向更复杂叙事发展的趋势确认了这一方向。她最近的作品,尤其是2025年展览”Toutes les rencontres”中展出的作品,有时融合了多重时间性和多层次的解读。成熟女艺术家完全承担了其艺术的解释学维度:她的作品邀请解读,抵抗显而易见的理解。

这种日益增长的复杂性伴随着形式上的激进化。孙浩如今尝试了非常规格式、非对称构图以及大胆的画面框架,展现出现代摄影和电影的影响。这种对其他艺术媒介的开放体现了她希望使艺术与当代美学发展保持同步的意愿。

然而,这种现代化绝不以牺牲传统根基为代价。孙浩依然忠于水墨画的基本要素:尊重画材、简约手法,以及以最少元素追求最大表现力。这种创造性的忠诚使她的作品区别于当代中国艺术中泛滥的模仿与肤浅的混杂。孙浩的原创性恰恰体现在她维持忠诚与创新的张力之间。她的作品既不流于怀旧的过去主义,也不陷入西方化的模仿,而是探索了一种扎根艺术的当代可能性,以及真正具有中国表达方式的现代表达方式。

这种真实性并不等同于文化民族主义。孙浩不意图刻画所谓永恒的中国本质,而是探索中国性的当代表现形式,即在全球化世界中当前的中国人身份方式。她的马之所以”中国”,不是因为重现了祖传模式,而是因为它们体现了某种中国式的现代性生活方式。这种对文化身份的细腻处理与当代哲学家对于全球化及其效应的关切相呼应。孙浩展现了非同质化的全球化的可能,即一种对他者的开放不意味着自我的消解。她的作品证明,既可以同时具备地方性与普遍性,扎根性与世界性。

这种辩证合成或许是孙浩对当代艺术的主要贡献。在许多艺术家要么流于身份特殊主义,要么陷入全球同质化背景下,她开辟了一条中间道路,既保留文化特性,同时又向人类普遍价值敞开。她的马之所以能够打动所有人,是因为它们首先是真正的中国式表达。这一教训远超艺术领域。在当下民族主义复燃与身份政治诱惑扰乱的时代,孙浩的范例提供了一种别样的”自我”与”他者”的关系方式。其艺术证明,汲取根源而不被束缚,开放于世界而不迷失,皆有可能。

必须承认,孙浩在当代艺术中的地位独特。她既不怀旧亦不未来主义,既非民族主义也非抽象的世界主义,她发展出一种”中间美学”,与我们时代议题完美契合。她的作品并非提供现成答案,而是探索问题的各个维度,揭示了当代存在的内在张力。

这种批判的清醒,加上非凡的技术掌握,使孙浩成为他那一代最激动人心的艺术家之一。她的马匹将长久地激发我们的思考,带给我们惊喜,感动我们。因为它们蕴含着某种本质:艺术仍然可以对我们的处境说出新的东西,揭示我们时代的隐藏真相,开启意想不到的可能。在一个充斥着图像和话语的世界里,这一承诺意义重大。仅凭这一点,就足以证明我们对这位独特画家应给予的关注。孙浩提醒我们,艺术不是娱乐,而是必需;不是装饰,而是生死攸关的问题。她的作品迫使我们去看、去思考、去感受。在这个普遍麻木的时代,这种义务是一种无价的恩赐。


  1. 阿甘本,乔治奥。潜能:哲学论文集,巴黎,帕约出版社,1999年。
  2. 阿多诺,西奥多·W。美学理论,1970年,马克·希门尼斯译,Klincksieck出版社,1974年,2011年版。
Was this helpful?
0/400

参考艺术家

SUN Hao (1980)
名字: Hao
姓氏: SUN
其他姓名:

  • 孙浩 (简体中文)

性别: 女
国籍:

  • 中国

年龄: 45 岁 (2025)

关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