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中文 (中国)

星期二 18 十一月

ArtCritic favicon

安娜·朴:数字时代的炭笔风暴

发布时间: 2 一月 2025

作者: 埃尔韦·朗斯兰(Hervé Lancelin)

分类: 艺术评论

阅读时间: 4 分钟

在安娜·朴那些眩晕感十足的炭笔构图中,她捕捉到了数字时代的混沌,身体扭曲破碎。她的宏大图画不仅是简单插图,更是直面我们对社交网络病态依赖的视觉宣言。

请认真听我说,你们这群自命不凡的人,现在是谈论Anna Park的时候了,她于1996年出生在韩国大邱。这位28岁的艺术家现居布鲁克林,既不想用可爱无害的画作来哄骗你们,也不想顺应你们的口味。她要用炭笔作品把你们摇醒、扰乱,让你们失去平衡,捕捉那个一切突然改变的瞬间。

让我们从她的标志性特点开始:令人眩晕的构图,捕捉我们数字时代的混乱。Park精通创造噩梦般的场景,人体扭曲、碎裂并在狂躁能量的漩涡中消融。她宏伟的绘画作品,常常长达3米以上,不仅仅是插图,而是视觉宣言,面对我们对社交网络和信息过载的病态依赖。就好像弗朗西斯·培根和威廉·德·库宁生了个孩子,而这个孩子又痴迷地刷着Instagram数小时长大。

这种方法令人奇异地让人联想到让·鲍德里亚的”拟像”理论,你知道的,这位法国哲学家声称我们生活在一个复制品取代原创的世界中。Park将这一概念推向了更远,她创作的作品既熟悉又令人深深不安。她那些女性形象,经常受到50年代广告的启发,机械地微笑,面孔在炭笔的旋涡中逐渐瓦解。这些女性不是受害者,她们是我们集体意识深渊中上演的一场黑色喜剧的主角。

她作品的第二个迷人维度在于她能将炭笔这一原始媒介转化为锐利社会批判的工具。用一块炭去剖析我们的超科技世界,这其中隐藏着深刻的讽刺意味。她最近的作品融入了文字,例如”Look, look”或”Good Girl”,这些像广告标语被扭曲地漂浮在她的构图中。这有点像芭芭拉·克鲁格决定来一次迷幻药的坏旅行,结果令人电击般震撼。

沃尔特·本杰明谈到艺术作品在机械复制时代的”灵韵”。而Park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数字灵韵,透过她黑白的构图脉动并振动。她的绘画像是一个正在瓦解的世界的屏幕截图,现实与虚拟在一场死亡之舞中交织。

她作品如此震撼的原因,在于她保持了控制与混沌之间的持续张力。每一笔炭线既精准又狂野,既计算又自发。Park像DJ操纵唱盘一样玩弄我们的神经,创造出视觉的渐强高潮,让我们屏息凝神。她将我们的集体焦虑转化为视觉的噪音交响,在当代艺术景观中产生罕见的共鸣。

她的影响多元,可以看到拉尔夫·斯特德曼笔触的暴力感,一点理查德·普林斯对广告代码的挪用,甚至雷蒙德·佩蒂邦在文字运用上的一丝痕迹。但Park超越了她的影响,创造了真正当代的东西。她捕捉到了我们这个时代的本质:那种不断处于失控边缘、即将坠入深渊的感觉。

苏珊·桑塔格写道,艺术应是一种变异的意识形态。Park的作品正是如此,它们是通往改变状态的门户,我们的确信在炭笔旋涡中溶解。她迫使我们直视那个数字文化黑镜中自身的扭曲映像。

那么,是的,你们可以继续惊叹于那些规规矩矩的小水彩和安逸的静物画。但请知道,就在此时,Anna Park正在重新定义21世纪成为艺术家的意义。她并非礼貌地请求进入艺术史的篇章,而是以飓风之力闯入,留下的作品将在我们移开视线很久以后依然困扰着我们。

如果你们不理解她的作品,或许是因为你们太忙于在Instagram上发布早午餐的照片,以至于看不到她所揭示的真相:我们所有人都正淹没在图像的海洋里,而Park是为数不多有勇气毫无掩饰地展示这一点的艺术家之一。

Was this helpful?
0/400

参考艺术家

PARK Anna (1996)
名字: Anna
姓氏: PARK
其他姓名:

  • 안나 파크 (韩文)

性别: 女
国籍:

  • 韩国
  • 美国

年龄: 29 岁 (2025)

关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