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认真听我说,你们这群自命不凡的人。你们漫步在无菌的画廊中,啜饮着温热的香槟,凝视着那些你们无法理解却假装热爱的作品,因为有人告诉你们它们价值连城。与此同时,这位出生于内蒙古的中国女艺术家宋琨如疯魔般地工作,创造了一个现实与想象交织的平行宇宙,这种优雅会让你落泪,如果你不害怕毁了你的妆容。
宋琨的作品带来了那种奇异的感觉,就像透过磨砂玻璃的淋浴间观看身体一样,我们能够辨认轮廓,猜测动作,但本质却神秘地被遮蔽。正是这种揭示与隐藏的游戏定义了她的作品。她那些看似简单的油画,实际上是通向心理维度的门户,荣格如果看到,必定会乐于探索。
在她的系列作品”It’s My Life”(2006)中,共计366幅画作,每幅代表她生命中的一天,宋琨为我们呈现了一本罕见真实的视觉日记。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教导我们,欲望通过超出意识的符号表现出来 [1]。宋琨通过每天展示她的脆弱,将创作行为转化成一种自我分析,让我们得以触及她最深的焦虑与喜悦。如果弗洛伊德能看到这部作品,他大概会修正他的欲望理论,将一个他常常忽视的美学维度纳入其中。
这系列的每幅画都像是一次心理分析师沙发上的治疗疗程,记忆、梦境与幻想以色彩与形态显现。她作品中的灰色调不禁让人联想到弗洛伊德的”慈悲性中立”概念,即治疗师以不评判的姿态接纳心理内容。宋琨对自己的生活也采取了同样的中立,将她的经历转化成以真诚触动人心的影像。
宋琨的创作同样融入了对时间本质的深刻思考,这是柏格森哲学的核心主题。对这位法国哲学家而言,生活的时间(持续时间)不能如科学所示被划分为连续的瞬间 [2]。这种持续是一种连续的流动,一首旋律,每个音符中都包含着之前的所有音符。宋琨的366幅画作遵循了这一柏格森原则:每幅图像,虽独立,却蕴含了所有其他图像的记忆,从而创造出一个艺术家邀请我们共享的统一时间体验。
柏格森区分了由钟表测量的时间(空间时间)和意识中体验的时间(纯粹持续)。宋琨以严格的时间顺序展现作品,却注入强烈的情感维度,向我们展示这两种时间观念如何共存。因此,该系列成为柏格森时间悖论的视觉冥想:既可分割又不可分割,既可量化又可质化。
正如柏格森在《创造进化论》中所写:”时间是发明,否则什么都不是”[3]。宋琨每天创造一幅新图像,将每一刻变成创作的契机,完美体现了时间作为创造力量的这种概念。她向我们展示了,真实地生活就是不断地将当下变成艺术作品。
宋琨的魅力来自于她创造出拒绝华而不实的人工装饰、专注于本质的艺术的能力。2012年,她的装置作品”千吻深处”将我们带入一个水下世界,那里的身体漂浮、变化、分解并重组。这件作品不由自主地让人联想到柏格森关于永恒变化的理念:”我们的人格不断生长、成熟、发展。每一刻都是对之前的补充更新”[4]。
在她近期的创作中,透明性无论在字面还是比喻意义上都无处不在。在她的系列作品”ASURA SUKHAVATI”(2015)中,宋琨以佛教为灵感,探讨天堂与地狱、欲望与痛苦之间的界限。她所绘制的透明身体似乎悬浮在存在与不存在、物质与精神之间。这种对透明性的追求令人联想到柏格森对直观作为直接且即时的认知方式的研究,超越理性分析的界限。
宋琨早期的作品属于相对传统的具象艺术,但她最近的作品展示了向更具共感性的方向发展,绘画与音乐、视频和装置展开对话。正如她自己解释:”意识流风格的叙事和潜意识中间隙及共感的影像是我作品中发挥关键作用的两个概念”[5]。这一对现代主义文学的引用并非偶然。
弗吉尼亚·伍尔夫,作为”意识流”文学流派的代表人物,试图在她的小说中捕捉人类意识的复杂性和流动性。她的小说《波浪》(1931年)尤其如此,它呈现出一种非连续的叙事结构,六个角色的内心独白交织成一幅集体心灵的挂毯[6]。宋琨通过她的系列”视觉意识流”(2013)将这一文学技巧进行了视觉转化。
在这个系列中,宋琨放弃了线性时间顺序,创作出作为意识快照的图像,即感知、情绪和记忆的碎片共存于同一绘画空间。正如伍尔夫所言:”生活不是一系列对称排列的灯;生活是一圈光晕,一层从开始到结束笼罩我们的半透明薄膜”[7]。宋琨的画正是这些包裹着人类复杂体验的”光晕”。
意识流的文学技巧旨在再现人类思维的不连续性和联想性。宋琨将这种技巧转化到视觉领域,创作出抗拒线性和单一解读的作品。她的画作宛如视觉见证,不同层次的意义叠加、交织,有时互相矛盾,反映了我们对世界体验本质上的模糊和多义性。
宋琨作品中尤为引人注目的是她拒绝任何说教式或道德化的立场。与许多以其可预测的政治信息让人厌烦的当代艺术家不同,她更喜欢探索人类经验中的阴暗与模糊地带。她的系列作品”Xijia,River Lethe”(2008)在这方面尤为具有启示性。她借鉴了遗忘神话之河的灵感,呈现出一些神秘的图像,其中的人物似乎悬浮在记忆与遗忘、存在与缺席之间。
该系列唤起了伍尔夫对时间作为不断流动的概念的设想,过去、现在与未来相互渗透。在《奥兰多》中,伍尔夫写道:”一小时,一旦进入奇异的人体内,可以延长到时钟时间的五十或一百倍;另一方面,一小时又可以由指针在表盘上移动的小圆圈准确表现出来” [8]。宋琨的幽灵般形象正是栖息于这种弹性时空之中,在这里一秒可以包含永恒。
宋琨的力量在于她能够创造出作为唤起而非插图的图像。她不讲故事,而是让我们沉浸在氛围、心境和感受之中。她最近对佛教概念”极乐世界”(净土)的探索体现了超越宗教教义、达到普遍维度的精神追求。
在她的系列”SUKHAVATI。o 0”(2018)中,宋琨结合了传统绘画、灯光装置和透明的海洋生物般的生物。这一系列邀请我们反思自然与人工、有机与技术之间的界限。正如弗吉尼亚·伍尔夫在小说中探讨自我与世界间多孔的边界,宋琨为我们呈现了一个视角,人类不再是中心,而是复杂互依网络中的一部分。
宋琨的艺术具有深刻的解放性。她拒绝简单的二元对立(东方/西方、传统/当代、具象/抽象),创造了一个不同文化与艺术传统能够对话的空间。她毕业于北京中央美术学院,在作品中既融入了中国传统绘画的元素,也结合了全球化的流行文化、佛教及当代亚文化。
与许多玩弄西方对中国刻板印象的功利艺术家不同,宋琨发展出一种真正个人化的视觉语言,超越了国籍或文化标签。她解释道:”我的艺术不寻求强加僵化的符号或概念。我提出的是一种个人视角,探索我们如何能够充分感受生活给予的体验和情绪,同时保持一种属于当代中国的观点” [9]。
这一立场似乎完全符合伍尔夫对艺术作为”存在时刻”探索的观点,即那些我们突然清晰感知现实复杂性和美丽的锐利意识瞬间。宋琨捕捉了这些转瞬即逝的时刻,在那里习惯的面纱被撕裂,显现出更深刻且更真实的现实。
通过结合不同的媒介,如绘画、视频、装置、音乐,宋琨创造了调动我们所有感官的沉浸式体验。这种联觉式的方法提醒我们,对世界的感知从来不仅仅是视觉的,而是涉及我们整个身体。正如伍尔夫所写:”我不是一个人,我是许多个人。既不是黑与白,也不是男人与女人。既不是某个具体年龄,也不是某个特定时间点。我是多个时间,多个个体” [10]。
宋琨的艺术创作在一个由犬儒主义和从众主义主导的当代艺术世界中显得异常勇敢。她毫不妥协地探索自身的主观性和灵性,提醒我们艺术仍然可以是一个变革和超越的空间。在中国艺术界通常被官方宣传和隐晦的社会批判两极分化的背景下,她开辟了第三条道路,强调对内心世界的探索。
然而,不要误解宋琨的艺术:她的作品并非逃避性的脱离肉体的灵性。相反,她的创作深深扎根于身体和社会经验。她最近的系列作品”IMBODY-Feeling Real · Nude”(2019年)探讨了在中国社会剧烈变化中女性身体的呈现,在那里,父权传统与消费主义的过度性诱导矛盾共存。
宋琨令人印象深刻地表达了个人视角,同时与普遍关切产生共鸣。她的艺术诉说着欲望、失落、记忆和灵性,这些主题超越了文化和时间的界限。正如伍尔夫所写:”这些视觉的瞬间意义深远;记忆在它们周围的一切化为尘埃很久以后,依然保持它们的鲜活” [11]。
宋琨的艺术正是为我们提供了这些照亮意识、并在我们离开展览后长久留存于记忆中的”视觉瞬间”。在一个充斥着一次性图像和短暂感受的世界中,她的作品邀请我们放慢脚步,沉思,感受。它们提醒我们,艺术在其最佳状态下,可以是一种积极的冥想形式,提升我们的感知,加深我们与世界的联系。
面对宋琨的作品,应当停下脚步。真正花时间去观看。让自己沉浸于那些飘渺的氛围、半透明的身体、心理的风景中。或许那时我们才能感受到柏格森所称的”直觉”,即超越概念和分类,直接且同理地把握事物本质的知识。若有幸,我们甚至可能一时忘却自己是自命不凡之人。
- 弗洛伊德,西格蒙德。梦的解析。巴黎:PUF出版社,1967年。
- 柏格森,亨利。即刻意识的数据论。巴黎:PUF出版社,2013年。
- 柏格森,亨利。创造进化论。巴黎:PUF出版社,2007年。
- 柏格森,亨利。思想与流变。巴黎:PUF出版社,2009年。
- 宋琨,载于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2014年”意识流视觉”展览目录。
- 伍尔夫,弗吉尼亚。波浪。巴黎:Stock出版社,1974年。
- 伍尔夫,弗吉尼亚。普通读者。伦敦:霍加斯出版社,1925年。
- 伍尔夫,弗吉尼亚。奥兰多。巴黎:Stock出版社,1974年。
- 宋琨,载于上海CC基金会与艺术中心2018年”SUKHAVATI。o 0”展览目录。
- 伍尔夫,弗吉尼亚。波浪。巴黎:Stock出版社,1974年。
- 伍尔夫,弗吉尼亚。存在瞬间。伦敦:霍加斯出版社,1985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