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中文 (中国)

星期二 18 十一月

ArtCritic favicon

帕雷什·麦蒂:捕捉光影瞬间

发布时间: 1 五月 2025

作者: 埃尔韦·朗斯兰(Hervé Lancelin)

分类: 艺术评论

阅读时间: 12 分钟

帕雷什·麦蒂,这位多才多艺的印度艺术家,精通水彩、油画、陶瓷和大型雕塑。他不断探索光与色彩的本质,其作品捕捉了瓦拉纳西到威尼斯的风景精髓,创造出罕见强烈的视觉诗意。

请认真听我说,你们这群自命不凡的人,当我向你们讲述一位在不制造媒体喧嚣的情况下颠覆我们感官的艺术家时,我指的是Paresh Maity。这位名字如今在德里到伦敦的艺术圈里回响的人,游走于一个远远超出我们习惯的视觉复杂性的美学世界。

Maity于1965年出生于西孟加拉邦的小村庄Tamluk,他建立了色彩炼金术士的声誉。他的水彩画,既是第一热情也是最钟爱的媒介,实现了一个罕见的奇迹:捕捉光线如同捕捉蝴蝶,在纸上囚禁它,却不折断它的翅膀。他的作品不仅仅是描绘风景;它们将风景转变为一种几乎是通感的体验,在那里,水成为颜料,颜料变为光线。

必须理解,Maity不仅仅是一位画家,他是一个视觉游牧民。他穿越印度及世界各地的旅行,从瓦拉纳西到威尼斯,途经拉贾斯坦邦和挪威运河,这些构成了他作品的原材料。他吸收风景,并通过其独特的视角转化再现,仿佛经过一个主导着炽热红色、深邃蓝色和闪耀赭石色的万花筒过滤。

他的艺术历程完美体现了哲学家汉娜·阿伦特称之为”人类状况的多样性”[1]。既根植于故土,又深具世界主义精神,Maity体现了同时存在于此处与彼处、属于传统同时超越传统的能力。他的作品体现了这种二元性:在色彩敏感度上忠于印度绘画传统,但在构图和大胆性上则坚决走现代路线。

对于那些惊叹于他高产的人来说,四十年职业生涯中超过80场个人展览,我会提醒大家,创作不是数量的问题,而是强度的问题。在那些大幅画作中,风景变成宇宙,展现何等强烈的激情!他为新德里英迪拉·甘地国际机场创作的250米长的巨幅壁画,是印度最长的壁画。这不仅仅是技术的壮举,更是一场视觉的奥德赛,带领我们穿越次大陆的灵魂。

我喜欢他的作品,是因为他那捕捉光的本质的能力。”我一直认为光就是生命,生命就是光。要看见任何东西,你需要光”,他如此说[2]。这种对光明的执着让人想起特纳或莫奈的探索,但Maity赋予了它一种特别的振动,一种仅属于印度的脉动。

他从水彩向其他媒介的过渡,如油画、丙烯画、雕塑、装置艺术,对他来说绝非背叛。这更像是对光的物质性及其改变我们对世界感知能力的自然延伸。他最近的雕塑作品,比如这件重达七吨、代表一颗巨型菠萝蜜的巨幅《城市景观》,以与他水彩画探索水的流动性同样的敏感度,探讨了城市的密度。

让我对某些评论家深感不满的是他们无法超越预先设定的范畴。大家都称马伊提为”水彩大师”,这是无可否认的,但他们常常忽视强调他驾驭不同媒介的超凡技巧,以及他不断重新发明视觉语言的能力。他并非是固守某种技法的艺术家,而是艺术表现可能性的孜孜不倦的探索者。

他与陶瓷的关系完美展现了这种永无止境的好奇心。在巴黎博物馆参观时受毕加索启发,他潜心修炼了二十年的陶瓷技艺,远离聚光灯,最终才将其曝光于众。这种耐心,这种艺术实践的缓慢成熟,远离媒体喧嚣,体现了当代艺术界罕见的诚信。

法国影评人宝琳·凯尔写道,”艺术是唯一可以无限追求的生命形式”[3]。这句话可以很好地定义马伊提的艺术观。当他说:”艺术是我的生命。我还未开始,我仍在探索。我有时感觉自己一天应有七十二小时”[4],他表达了那种永恒的追求,那种孕育伟大创作者的丰硕不满足。

如果我们用约翰·杜威的美学理论来审视他的作品,我们会更好地理解他的艺术作为”体验”的本质。对杜威来说,美学体验并不脱离普通体验,而是其强化与澄明。马伊提的风景不是冷漠的场景再现,而是一次经历的表达,是艺术家与环境之间的对话。正是这种体验性品质赋予他的作品如此独特的唤起力量。

我尤其被他关于贝拿勒斯/瓦拉纳西的系列所打动。在这些作品中,他不仅捕捉到了这座神话般城市的物理风貌, , 恒河边的阶梯和仪式,还捕捉了它的精神层面,那种似乎从场所本身散发出的特殊光辉。这些画作中有某种超越简单描绘而达到情感真理的东西。

这种将物质转化为情感的能力,在他的雕塑中也同样显而易见。展览《无限之光》中提及的那件重达七吨的巨型作品《二人组》,以一种避免浅显象征主义陷阱的敏感,演绎了男性与女性的二元性。这件作品以其物理存在感震撼观众,同时又引发近乎形而上的沉思。

评论家兰吉特·霍斯科特谈到”对光作为转化力量的深刻迷恋,颜色作为存在的基础,以及作为史诗级宇宙戏剧见证者和参与者的人类”[5]。这条观察触及了马伊提作品的核心:光不仅仅是一个光学现象,而是一种构成世界形态和意义的结构力量。

这种对光线的关注不禁让人想起现象学对感知的研究。虽然不落入这一哲学学派的概念陷阱,但我们仍可观察到,正如现象学家们一样,Maity关注世界如何通过我们的感官呈现给我们,以及我们的感知如何改变我们所看到的事物。

我必须承认,起初我对他涉足公共艺术持怀疑态度。太多时候,庞大的艺术作品为了追求震撼效果而牺牲了细腻。然而,即使在大规模创作中,Maity依然保留了那份亲密感和细腻,这是他水彩画的特质。他为德里机场创作的壁画并非向商业妥协,而是对其视野的放大,就仿佛他对世界的私密目光如今能够与成千上万的旅客共享。

我特别喜欢这位艺术家对时间的处理方式。在他的风景画中,时间似乎既被悬置又在不断流动,仿佛每一个瞬间都蕴含着过去与未来。对时间的这种理解令人联想到亨利·柏格森关于持续时间的思考,即作为持续流动而非一系列离散瞬间。Maity的风景画不是凝固的照片,而是呼吸着、跳动着生命力的时刻。

观察他几十年来的创作发展,可以看到的不是断裂,而是他对核心关注的逐步深化。从早期水彩画到近年的多媒体作品,他始终追寻着光的本质,始终沉迷于光如何改变我们对世界的感知。

他与自然的关系尤其有趣。出生于孟加拉一个水域广布的地区,河流、池塘和运河无处不在,Maity对水元素有着特别的敏感。这种亲近不仅体现在他最初选择水彩作为媒介,也体现在他将绘画空间视为一个流动、不断变化的空间。他自己也说:”我与水不可分割,我们是一体的。”[6]

这种与自然元素的融合让人想起浪漫主义艺术家作为自然与人之间中介的传统观念。但Maity避免了天真的浪漫主义陷阱,他对塑造我们与环境关系的社会文化现实有着敏锐的意识。他的风景从不单纯是对理想化自然的赞美,而是对我们与周围世界矛盾关系的复杂探索。

Maity的多才多艺或许令人困惑:同一个艺术家如何能在水彩、油画、雕塑或陶艺等多种不同媒介中都表现出色?答案或许在于他根本上感官性的艺术观。无论运用何种技法,他始终追求视觉感受的最纯粹状态,始终着迷于光和色彩如何改变我们对世界的体验。

如果用几个词来概括他的艺术精髓,那就是:转化、流动、明亮。Maity不再简单地描绘世界,而是揭示其潜藏的维度, , 那种逃脱日常感知,却构成其最深层真相的维度。

帕雷什·迈蒂的艺术提醒我们,真正地看待世界是一种创造性的行为,是一种不断的转化,而不仅仅是被动的接受。因此,他的作品不仅是对印度当代艺术的重要贡献,也是一种邀请,促使我们重新思考与可见事物、光线以及环绕我们的这份常见辉煌的关系,而我们却常常停止了去看见它。


  1. 汉娜·阿伦特,《人的境况》,芝加哥大学出版社,1958年。
  2. The Established,《艺术家Paresh Maity寻找穿越媒介和时间线的合适光线》,Anannya Sarkar采访,2022年。
  3. Pauline Kael,《我在电影院失去了理智》,Little, Brown and Company,1965年。
  4. T2online,”‘生活对我来说就是艺术。我还没有开始,我仍在探索。有时我觉得一天应该有72小时’,Paresh Maity”,采访Saionee Chakraborty,2024年1月23日
  5. Abirpothi,”《无限光》表达了Paresh Maity三十年的艺术旅程”,2022年
Was this helpful?
0/400

参考艺术家

Paresh MAITY (1965)
名字: Paresh
姓氏: MAITY
性别: 男
国籍:

  • 印度

年龄: 60 岁 (2025)

关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