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中文 (中国)

星期二 18 十一月

ArtCritic favicon

张复兴的世界:水,山,城市

发布时间: 18 五月 2025

作者: 埃尔韦·朗斯兰(Hervé Lancelin)

分类: 艺术评论

阅读时间: 11 分钟

张复兴通过融合传统与创新,彻底改变了中国山水画。他对墨与色彩的独特驾驭,捕捉了巍峨山峦、充满怀旧气息的水乡村落以及现代城市景观的本质,创造出一种超越传统范畴的绘画语言。

请认真听我说,你们这群自命不凡的人。你们必须理解关于张复兴的一个根本性事实:这是一位明白要成为真正当代艺术家,首先必须深深扎根于自己传统的艺术家。我暂且说到这里,我已经看到你们皱起眉头,每当谈到中国传统绘画时,你们总带着怀疑的表情。”又是一位几个世纪来重复描绘同样风景的老大师,”你们想。别误会。张复兴不是简单的传承者;他是一个彻底的创新者,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文化遗产。

张复兴1946年生于天津,山西籍贯,艺术经历并不传统。他与后来成为他主题的风景的最初接触颇为特殊:1967年,他被派去上海青浦一家砖厂做工人。就在那儿,泥泞与汗水环绕的环境中,年轻的张复兴发现了中国风景内在的美, , 那些黑瓦白墙,水渠与桥梁,这些日后构成他的视觉语言。”那时砖厂工人被称为‘窑花’,下班时我们全身上下沾满了泥土,”他坦言。”我为什么没有被击倒?江南水乡的风景给予了我诗意。”[1]

直到十年后,即1976年,他进入上海美术学院,后来成为一名报社艺术编辑。在这段形成期,他学习了林风眠和吴冠中的创新方法,将表现性元素融入江南(长江以南”江河湖泊”地区)的描绘。这种西方与东方传统的融合最初遭到怀疑,但得到了上海画派诸大师的意外支持。第八届全国美展上,著名的程十发拒绝在自己作品前接受采访,而是选择站在当时尚不为人知的艺术家张复兴的作品前。

我对张复兴感兴趣的是他捕捉一个地方的本质,同时超越其字面表现的能力。看看他”江南水乡”系列画作:它们不仅是传统村落的风景复制。张复兴将民间建筑中的黑瓦白墙抽象为几何形状,漂浮于充满水墨氛围的空间中。水,这些构图的核心元素,通常没有直接表现,而是通过策略性地留白来暗示。这种方法让人联想到作曲家克洛德·德彪西,他知道音乐同样存在于沉默中,而非单单是演奏的音符。张复兴明白,水的存在通过看似的空白更有力地被唤起,纸上的白色如同在我们眼前变成水面倒影。[2]

千禧年之交,随着他”江南画家”声誉稳固,张复兴做出了大胆决定,显示他拒绝艺术自满的决心。他放弃了最爱的题材,转向中国传统绘画中少有涉猎的领域:西部宏伟的山地风光。”我不想重复古人,也不想重复别人,更不重复自己,”他带着真正创新者特有的平静自信说道。2002年,他甚至辞去了报社的领导职务,走遍祖国西部,展开了为期十年的创作旅程。

由此产生的系列作品《自然颂》标志着对既定传统的彻底突破。张复兴不仅仅描绘山川;他重新创造了山在中国艺术中表现的方式。受天山山脉日出时的鸟瞰图启发,他抛弃了中国山水画传统的三种视角(高远、深远和平远),采用了俯视视角,彻底重构了画面空间。他带着那种他特有的永不满足的好奇心问道:”为什么我们不能使用俯视透视?现代技术和交通为我们提供了如此优越的条件,为什么不利用它们从古人未曾探索过的角度来绘画呢?”

张复兴对色彩的处理同样具有革命性。在传统中国画中,色彩通常处于次要地位,而墨色占主导地位。张复兴则提升了光线为色彩,将山谷的阴影转化为富有表现力的笔触。他发展出一种独特的色彩应用方法:”以墨破色,以色破墨,色墨相融”。这一方法使画面表面异常丰富,墨色与色彩间的过渡创造出意想不到的惊艳美感。

如果我试图将张复兴放置于西方艺术谱系之中, , 虽然这一尝试永远不完美,但有时颇具启示意义, , 我会说他与美国抽象表现主义者如马克·罗斯科有着对通过色彩和形式寻求超越的共同关切。像罗斯科一样,张创作出邀请沉思冥想的绘画空间。但与罗斯科完全抽象的作品不同,张的作品根植于自然世界,运行在具象与抽象之间的迷人空间中。

在这一点上,我必须谈及张复兴实践中常被忽视的一个方面:他的城市性关注。在征服了传统农村风景和雄伟的西方山川之后,他给自己提出了一个新挑战:如何用传统的墨与宣纸工具描绘当代城市景观?这一关注体现了他对中国经历的激烈变革的敏锐意识, , 快速城市化正在重新定义社会与环境的关系。

在他的城市景观中,张复兴并非单纯记录摩天大楼和高速公路的形态,而是捕捉现代城市的精神本质。他对城市环境施以与山川河流同样的敏感性。”每当我漫步外滩,我都会感受到一种兴奋,看到一切日新月异的变化,”他坦言。”我们必须改变观念,将我们对自然风光的热情转移到城市景观上” [3]

这种在当代环境中发现诗意的能力让人联想到导演王家卫,他将拥挤的香港街头转换为审美沉思的空间。两人都明白,现代性并非传统美的对立面,而仅仅是其表达的新领地。

张不仅仅是一位风景画家;他还是一位杰出的花鸟画艺术家,这是一种他以当代感性重新演绎的传统画种。他的系列作品《彩色花田》体现了他解放花卉图案于传统形式束缚的愿望。通过大胆的构图和富有表现力的色彩运用,他为这一有时被视为保守的画种注入了新的活力。

这系列中最引人注目的作品之一是他对江南水乡红柿子的描绘。有评论家写道:”红柿,江南的醉意”,谈及这些画作:”在乌黑瓦片与如粉般白墙之间,在黑白的层次变化中,熟透的柿子悬挂在树上,点缀村庄与山丘,宛如饮醉后少女红润的双颊,醉了水乡,染红了江南”[4]。这诗意的描述完美捕捉了张用色彩作为情感焦点的方式。

张的成功不仅仅源于他的天赋或卓越技艺,虽然这些品质不容忽视。真正让他的作品与众不同的是他对生活本身的深切投入。他的绘画并非对理想化过去的浪漫逃避,而是对他所经历和观察的现实的直接对抗。无论是他作为工人所熟悉的江南水乡风景,还是他勤勉探索的西部山川,或是他如今所居住的城市环境,他的艺术始终根植于切身体验。

这种真实性是他作品情感力量的源泉。正如一位评论家所言:”张画作中精神力量的来源在于他对生活的真诚投入。他的艺术不仅仅是无拘无束想象的产物,而是对自然世界细致观察和个人经历的萃取”[5]

也许正是这种特质使他的艺术能与广泛观众产生共鸣,超越了行家与外行之间的界限。他的绘画在技术上精湛且概念严谨,但同时也传达出一种即时且易于感受的情感。在一个艺术界常被概念晦涩困扰的世界,这种情感的明晰令人耳目一新。

当然,和所有有分量的艺术家一样,张也难免受到批评。一些纯粹主义者指责他过于偏离中国传统绘画的规范,而另一方面有些人则希望他能更彻底地打破传统。这些批评未能抓住他的核心意图,即这正是他在传统与创新之间进行建设性张力调和的过程。

张本人也清楚这种敏感的立场。他常引用一句中国谚语,称要创造新事物,必须先掌握旧技艺。但他立刻补充说,这种掌握并非终点,而只是个人探索的起点。”我们必须不断吸收世界上优秀先进的文化元素,以丰富自身内容,建立新的绘画风格,这正是上海画派艺术家的责任”,他说道。

在许多当代中国艺术家似乎陷于两个极端之间的时候,要么完全拒绝传统,倾向于一种通用的国际主义,要么怀旧地回归理想化的过去,张提供了第三条道路。他证明了深深根植于特定文化传统的同时,也可以坚定地当代并开放接受全球影响。

从这个意义上说,他的作品不仅为中国绘画的未来提供了潜在的范例,也为世界各地艺术家如何协调文化遗产与当代表达之间的关系提供了示范。在全球化威胁文化表达趋同的时代,张的做法提醒我们培养扎根于具体传统的独特声音的重要性。

当我们站在21世纪文化交汇的十字路口时,张复兴的作品给了我们宝贵的教训:未来既不属于盲目否定过去的人,也不属于拼命抓住过去不放的人,而属于能以智慧和敏感将过去转化为新的、充满活力的东西的人。

这或许是张最大的成就:创造了一种文化和技法上无可否认属于中国的艺术,同时在情感和智力共鸣上具有普世的人性。在一个因政治和文化分裂而日益分裂的世界中,他的作品提醒我们共享的人性及共同寻找周围世界之美的能力。

下次当您面对张复兴的作品时,无论是一幅江南水乡景色、一座雄伟的西部山脉、一幅充满活力的都市风景还是一幅热烈的花卉构图,请花时间仔细观看。超越技艺的精湛和形式的美丽,您可能会发现更深层的东西:一种既尊重过去又拥抱现在的世界观,既庆祝文化的独特性又讲述普遍的语言,在我们这个时代变革的混沌中找到诗意。

归根结底,这不正是我们对真正重要艺术的期待吗?希望它帮助我们以新的视角看世界,也看自己。


  1. “上海画派画家张复兴:从画家处寻找新思路,用绘画记录山水,”央视新闻,2024年1月9日。
  2. 余云之,《关于张复兴平凡乡土画的思考》,新浪收藏,2012年9月13日。
  3. “上海画派画家张复兴:从画家处寻找新思路,用绘画记录山水,”央视新闻,2024年1月9日。
  4. “上海画派大师张复兴的‘红色’江南,”央视网,2024年10月14日。
  5. 冯奕宇,《简单纯粹,心灵绘画, , 著名山水画家张复兴先生的作品简论》,上海艺术网,2024年6月5日。
Was this helpful?
0/400

参考艺术家

ZHANG Fuxing (1946)
名字: Fuxing
姓氏: ZHANG
其他姓名:

  • 张复兴 (简体中文)

性别: 男
国籍:

  • 中国

年龄: 79 岁 (2025)

关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