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中文 (中国)

星期二 18 十一月

ArtCritic favicon

张恩利:日常生活的诗人

发布时间: 11 十二月 2024

作者: 埃尔韦·朗斯兰(Hervé Lancelin)

分类: 艺术评论

阅读时间: 7 分钟

张恩利是那些懂得伟大不必存在于宏大主题中的艺术家之一,他善于将平凡事物升华。张恩利在我们日常最平凡的物件中看到超越性的美。

请认真听我说,你们这群自命不凡的人。现在是时候谈谈张恩利了,他1965年出生于吉林省。这是一位以视觉诗意将平凡转化的人物,同时给我们上了一堂关于超越表象观察艺术的精彩课程。

当某些人努力创作出如同他们空洞言论般空洞的作品时,张恩利崭露头角,成为真正的艺术现象。他是那些理解伟大并不一定存在于宏大主题,而在于升华日常能力的艺术家。试想斯宾诺莎作画,是的,我知道,这是一种特殊的心智训练,但请随我进入这个比喻。正如这位哲学家看到自然中每一种表现的神圣本质,张恩利也在我们日常最不起眼的物品中发现超越的美。

让我们看看他的”容器”系列,那些纸箱、磨损的容器、空间中蜿蜒的管道。乍看之下,似乎是上海版的乔治·莫兰迪,但其实更微妙。张恩利不仅仅画对象,而是捕捉它们的灵魂和本质,这种方法奇异地让人想起莫里斯·梅洛-庞蒂的现象学。后者谈到”世界之肉”,即可见与不可见之间的接口,这正是张恩利在画布上探索的。他的物品不只是单纯的再现,而是我们与世界关系的有形表现,是我们存在的沉默见证。

张恩利真正吸引人之处在于他超越简单再现,达到视觉冥想的境界。他的”空间绘画”,那些直接绘制在墙壁、地面和天花板上的沉浸式装置,堪称对我们空间感知的激进重塑。宛如马塞尔·普鲁斯特选择绘画他的”珍贵时刻”而非书写。这些作品将我们置于纯粹意识的洗礼中,观察者与被观察者的界限融化。这种沉浸式呈现令人联想起詹姆斯·特瑞尔关于感知与光的实验,但张恩利在此基础上增添了微妙的叙事维度,使其根植于更日常的体验。这些空间成为共鸣室,承载我们自身记忆与经历的展现。

在他最近的抽象作品中,张恩利将探索推进至更深层。流动的线条、稀释的色彩,以及仿佛漂浮于不确定空间的形态提醒我们,所有感知本质上都是心智建构。这里,威廉·詹姆斯关于”意识流”的思想获得了震撼的视觉回应。张恩利的画布不再是对象或空间的描绘,而成为意识本身的地图。

他的方法尤其令人欣赏的是,他在玩味中国传统绘画的惯例的同时,也愉快地颠覆它们。他在绘画前铅笔勾勒的格栅让人想起西方”方格法”的技术,但在这里,它们用以创造结构与流动之间的美妙张力。仿佛彼埃·蒙德里安喝多了清酒后决定在禅园漫步。

他最近的作品于2023年在上海龙美术馆展出,呈现出一场迷人的转变,趋向于一种实质上并非真正的抽象。那些构成画布的痕迹、标记、流淌的颜料都是人类存在和经历的信号。令人联想到赛·托姆布雷,但更细腻,更具冥想意味。张恩利不追求震撼,而追求揭示。

这一切的最高讽刺在于,张恩利之所以能深刻体现当代性,正是因为他拒绝了当代艺术的姿态和态度。在一个充斥着喧嚣图像和豪言壮语的世界中,他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视觉的宁静, 一个凝视的空间,让眼睛终于得以休憩、呼吸、冥想。

这位艺术家理解了一项重要的道理:真正的艺术创新并不是为了创新而创新,而是找到观察旧事物的新方法。他的画作就像禅宗公案:你看得越多,它们越像在看你。它们提醒我们,真正的革命不在于精彩纷呈,而在于对我们生命中最细微之处的关注。

如果你认为我说得夸张,那就去蓬皮杜艺术中心或泰特现代美术馆看看吧,他的作品与当代艺术”大家”的作品并列。在这场艺术的喧嚣合奏中,张恩利的画作以一种特殊的清晰度回响,一种无需证明的存在感,因为它就在那里,朴实而有力量。

张恩利为我们带来一堂宝贵的课:最深刻的艺术不是喊得最大声的,而是能够让我们用新的眼光看世界的艺术。在这个痴迷于精彩瞬间和速成的时代里,他的作品邀请我们放慢脚步,耐心观察,积极凝视。这是一种不可速食的艺术,无法用言语解释,却必须亲身体验。

所以,下次当你看到废弃的纸箱或者卷成一团的水管时,想想张恩利。或许,也许你会在这些平凡物品中看到只有他能如此巧妙揭示的隐藏诗意。因为这正是这位艺术家的天才所在:让我们在停止观看的地方重新看见美。

让我们更仔细地看看他的绘画技法,这值得我们停留。张恩利发展出一种独特的绘画方法,既挑战传统,却又巧妙地尊重它。他使用有意限制的色调调色板,创造微妙的和谐,令人联想到中国传统水墨画中的灰色层次。但真正令人称奇的是他对绘画质感的处理。他把颜料稀释至几乎透明,叠加多层,赋予作品独特的大气深度。

这种技法不禁令人想起皮埃尔·博纳尔对光与色的研究,但张恩利在此基础上增添了他特有的形而上学维度。他的画作与其说是再现,不如说是显现,是慢慢从画布表面浮现的幻象。仿佛每幅画都是冥想的成果,艺术家渐渐提炼出主题的精髓。

以他关于树木的系列为例。这些画作并非简单的植物描绘,而是对有机与无机、自然与城市之间关系的深刻探索。张恩利将这些树描绘成幽灵般的存在,是上海都市景观中坚韧的幸存者。他捕捉通过枝叶间洒落的光线,令人联想起克劳德·莫奈在吉维尼的尝试,但又融合了当代感,反映出我们与现代大都市自然之间复杂的关系。

在他最近的作品中,尤其是2023年在He Art Museum展出的作品中,张展示了一种令人着迷的演变,走向更自由、更流畅的表达形式。他所绘制的物体和空间似乎溶解在某种彩色的雾霭中,创造出介于有形与无形之间的构图。这种方法让人联想到马克·罗斯科(Mark Rothko)通过色彩实现超越的研究,但张带来了非常不同的敏感性。当罗斯科试图创造几乎神秘的精神体验时,张即使在探索最空灵的方面时,依然坚定地扎根于物质世界。他的抽象作品始终植根于对世界的具体经验,对日常现实的细致观察。

这种方法中蕴含着深刻的激进性。张向我们提供了一种宁静的抵抗形式,颂扬缓慢与专注。他的作品邀请我们放慢脚步,观察并沉思我们环境中那些我们常常视为理所当然的方面。佛教哲学的影响在他的作品中显而易见,不是以明确或教条的方式,而是在他理解现实的方式中。所有现象相互关联的思想,形即是空,空即是形,在他的构图中有强烈的共鸣,物体似乎同时具象和消散。

张恩利成功地改变了我们的视角,让我们以不同的眼光看世界。在一个视觉铺张和追求新奇的时代,他的作品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沉思的空间,邀请我们重新发现日常的诗意。张恩利向我们展示,创造既深刻当代又深刻人性的艺术依然可能,这种艺术既诉说我们的共同经验,又超越我们通常感知的界限。

现在是时候承认张恩利是我们时代最重要的艺术家之一,不是因为他试图革命当代艺术,而正是因为他提醒我们艺术在最佳状态下可以是什么:一种改变我们对世界认知的方式,揭示日常隐藏的美,连接存在更深层次维度的手段。

与许多他这一代艺术家选择以明确方式探索政治或社会主题不同,张选择了更微妙、更诗意的方式。他1990年代的早期具象作品,描绘上海日常生活场景,已经展现出独特的敏感性,对城市生活中看似无关紧要细节的特别关注。

但真正让张开始发展其最个人化艺术语言的是他在2000年代初向物体绘画的转变。他的”容器”系列,如纸箱、桶、管子,可以被视为对存在本质的深刻冥想。由此,他不仅是我们时代的主要艺术家,更是视觉哲学家和普通事物的诗人,改变我们的视角,丰富我们的日常体验。

Was this helpful?
0/400

参考艺术家

ZHANG Enli (1965)
名字: Enli
姓氏: ZHANG
性别: 男
国籍:

  • 中国

年龄: 60 岁 (2025)

关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