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中文 (中国)

星期二 18 十一月

ArtCritic favicon

徐乐乐:凝视与耐心之学

发布时间: 8 七月 2025

作者: 埃尔韦·朗斯兰(Hervé Lancelin)

分类: 艺术评论

阅读时间: 9 分钟

徐乐乐发展出一种艺术,巧妙地调和中国传统与现代。她刻意变形的角色在技艺精湛的构图中演绎,创造出一种原创的视觉语言,以温情和细腻幽默质询文化遗产。

请认真听我说,你们这群自命不凡的人:在当代中国艺术领域中,许多画家疲于追逐西方潮流或陶醉于表面传统主义,徐乐乐则犹如一股令人愉悦的异类。这位1955年出生于南京的女性艺术家创作的艺术巧妙地调和了古老与现代,其智慧机敏足以令艺术史上最娴熟的杂技演员黯然失色。

徐乐乐于1976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她的职业路径颇为非传统:毕业后,她选择下乡”体验作家的生活”,随后在1978年进入江苏省画院,专攻人物画并研习明代大师陈老莲的作品。这种古典训练不仅没有让她陷入模仿,而是为她后来以娴熟手法颠覆艺术规则提供了技术基础。

徐乐乐属于那一代能够在传统仿制的险滩和引进现代主义之间游刃有余的中国艺术家。作为”新文人画”流派的代表,她发展出一种汲取中国古典美学并注入无可抗拒的幽默感及自觉现代性的风格。她笔下的角色鼻子高大、眼睛细小、脸庞圆润如满月,活跃于极具技术性复杂度的构图之中,每一笔线条似乎都是为了吸引欣赏者而非打动评论家。

疏离艺术:徐乐乐与贝托尔特·布莱希特遗产。

徐乐乐的作品中存在一种戏剧性,敏锐的观察者未曾忽视。她的人物表情略显错位,比例故意变形,令人不禁联想到布莱希特戏剧中的人物。正如这位德国剧作家,徐乐乐拒绝直接的情感认同,偏爱使观众保持批判性思维的疏离感。她描绘的唐代美人并非令人痴迷的理想,而是值得善意质疑的文化建构。

这种方法在她的作品《金陵十二美人图》或《展示一幅画》中达到了顶峰,艺术家将艺术沉思的过程本身呈现在舞台上。她的角色似乎意识到自己正被观察,这种意识产生了一种微妙的讽刺感,令人想起布莱希特钟爱的疏离技巧[1]。当徐乐乐描绘一位女士观看自己的一幅画时,她创造了一个镜像游戏,质疑我们与传统艺术及其当代接受方式的关系。

布莱希特对徐乐乐艺术构思的影响超越了简单的美学类比。正如这位剧作家希望他的观众离开剧场时思考而不是哭泣,徐乐乐将她的作品设计为对中国文化遗产的有趣反思空间。她的”古人”并非凝固在庄严中的尊贵形象,而是伪装成当代人的形象,带着一丝微笑反映出我们对过去的自我错觉。这种批判性的维度总是被幽默调和,使她的画作成为对表现代码真正的实验室。艺术家由此发展出与观众共谋的美学,在中国绘画传统中创造了一个批判自由的空间。

梦境几何:建筑与想象的建构。

建筑在徐乐乐的绘画世界中起着根本作用,不仅仅是简单的背景,而是想象力的组织结构。她的培训基于中国绘画传统,其中空间不遵循西方透视法,她发展了一种建筑式的构图理念,令人联想到中国古典园林中巧妙的揭示与遮掩的游戏。她的亭台楼阁、竹帘和船篷不仅界定了画面空间,更创造了情感与沉思的共鸣室。

这种建筑式的绘画方法根植于中国的居住哲学,家庭空间从不中立,而总是承载象征意义。在徐乐乐作品中,绘制的建筑如同人类灵魂的隐喻,拥有秘密角落和意想不到的视角。她的角色活动于这些构建的环境中,反映出他们的内心状态:忧郁的文人在通向无限的开放亭阁中,而爱美的佳人则躲藏在精致雕花的屏风后。

徐乐乐的原创性在于她将这些传统建筑代码转化为现代视觉语言的能力。她借鉴中国园林建筑的游览原则,每一个视角都揭示了整体的新观点。她的构图像开蒙式路线,引导观众的视线由细节到细节,由惊喜到惊喜。对建筑空间的这种掌控使她能够创作结构复杂、叙事非凡的作品,多个故事在不同空间内同时展开,而这些空间通过严密的构图逻辑相互关联。建筑因此成为她构建绘画叙事的工具,能够在画布的二维空间中展开故事或传说丰富的时间维度。

时间的讽刺:怀旧与清晰之间。

徐乐乐最引人注目的是她在对中国传统既保持深情又不失批判距离感方面表现出的非凡能力。她眼中的前辈既非供奉的圣贤,也非可嘲笑的陈旧人物,而是与她保持着亲密友谊的旅伴。这种态度在常在绝对崇敬与彻底否定过去之间挣扎的中国当代艺术中极为罕见,使她能够发展出一种极具原创性的艺术语言。

徐乐乐的幽默从不具破坏性,而总是充满善意。当她描绘一位比例失调的文人凝望明月时,她并不是嘲笑传统中隐居圣贤的理想,而是在揭示其中的艺术成分和文化构建。她的变形远非漫画式夸张,而像放大镜般揭示出美学理想背后的隐藏机制。这种不带苦涩的清醒,使她的作品成为面对文化遗产重负时艺术家常有的怀旧忧郁的真实解药。

徐乐乐的现代性同样体现于她对绘画时间的处理。她的构图摆脱了线性时间,将过去与现在自然共存于混合时空之中。这种流动的时间性是传统中国美学的特征,在她的笔下赋予了新的维度,呼应了当代关于记忆与文化身份的关注。她的角色似乎居住在不排除回忆也不排除预见的永恒当下,创造出超越西方时间分类的瞬间诗意。这种对绘画时间的驾驭使她的作品成为反思的避难所,在一个加速普及威胁反思可能性的世界里尤为珍贵。

远离关于后现代或文化全球化的理论辩论,徐乐乐开辟了一条独特道路,使传统与创新和解,既无牺牲也无妥协。她的艺术体现了一种文化成熟,既能坦然承继过去的遗产,又能发明未来传承的形式。这份智慧亦见于她的声明, , 她宁愿”成为一个有趣的小画家,也不愿做一个无聊的大画家”,体现了她对当代艺术可能性的深刻理解:不再是绝对真理的载体,而是游戏与共享思考的空间。

细节的革命:技术与痴迷。

徐乐乐的技法尤为有趣,因为它展示了一种背离当代艺术主流趋势的绘画观。在迅速完成和即时冲击似乎至上的时代,她刻意培养慢工细作,精确入微,将细节的精致推向接近痴迷的极限。这种方法,她公开宣称”近年一直追求的就是追求细致”,不仅是技巧上的炫耀,更是一种艺术哲学,优先强调强度而非广度。

这种对细节的热情源自她作为儿童绘本画家的训练,这项工作她曾经深入从事,后来才完全专注于文人画的创作。这段经历教会了她视觉叙事的重要性,以及通过丰富的次要元素来吸引注意力的必要性。在她现今的作品中,这一教训体现为一种令人震惊的装饰图案的繁盛:刺绣、建筑装饰、纺织图案,将画布上的每一平方厘米都转化为视觉探索的领域。

徐乐乐对细节的痴迷不仅仅是一种技术的炫技,而是一种将绘画的乐趣置于艺术创作过程中心的创作伦理。正如她自己所解释的:”画袜子、蕾丝真是非常享受!”[2]。这种创作的快感在当代艺术话语中十分罕见,后者往往被概念性关注所主导,展现出一位能够保持创作行为纯真本质的艺术家。这种绘画投入的真实性在她的作品中显露无遗,也在很大程度上解释了它们的吸引力。观众立即感受到她是一位明显享受其艺术实践的艺术家,这种传染性的显而易见性创造了跨越文化和时间障碍的即时共鸣。这或许就是她艺术普遍性的秘密:在一个充斥着信息和意图的世界里,徐乐乐提供了一种稀有的艺术体验,艺术首先为了它给予创作者的愉悦而存在。

凝视的学派:视觉的教学。

除了艺术创作之外,徐乐乐还发展出一种真正的视觉教育理念,这在她对图像剪辑和分类的执着实践中显露无遗。在访谈中,她热情地描述这一活动,展现出一位不仅仅满足于创造,而且系统地组织自己与普遍视觉遗产关系的艺术家。她超过130册的剪辑册见证了其几乎是百科全书式的尝试,旨在绘制中国艺术所有美学可能性的地图。

这种乍看之下无关紧要的剪辑实践实际上阐明了徐乐乐的创作方法。通过构建这些个人的视觉档案,她得以掌握中国艺术史,不是作为一个理论体系,而是作为一个可立即调用的塑造解决方案的目录。她对传统的这种务实态度使她能够避开枯燥学术的陷阱,发展与过去遗产生动而创造性的关系。

徐乐乐慷慨地分享她的发现和方法,体现了她对艺术作为共有财富而非私人领域的观念。这种开放性在她众多合作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也体现在她对年轻艺术家的支持上,使她成为当代中国艺术界的守护人物。她的影响远远超出她直接崇拜者的圈子,渗透整个中国传统绘画复兴运动。尽管这一教育层面的贡献常被评论界忽视,但却是她对其时代艺术最持久的贡献之一。

和解的艺术。

在通常充满冲突的中国当代艺术领域,徐乐乐占据着独特的位置,使她能够调和看似矛盾的潮流。她的艺术表明,可以深深扎根于传统而不放弃创新,能够批判而不具破坏性,能受欢迎而不庸俗。这种卓越的融合使她的作品成为真正当代艺术的典范:既不盲目追逐未来,也不陷于麻痹性的怀旧,而是在创造一个充分承担其遗产的当下。

徐乐乐的例子表明,中国艺术现代性的问题或许不能用传统与创新的常见对立来定义。她的经历更像是指示了一条中间道路,使中国艺术能参与国际对话而不失去其灵魂。这一教训远远超越了中国的范畴,与所有面对文化全球化挑战的艺术家的关切产生共鸣。

徐乐乐或许为我们献上了最珍贵的礼物:即便在这个广泛标准化的时代,依然可能发展出真正个性化的艺术语言。她的艺术既不模仿也不排斥,而是转化和丰富,为技术复制广泛存在时代的创作打开了新的视野。这种真正的原创性不能简单宣告,而需通过辛勤工作和深思熟虑来获得,使徐乐乐成为当代艺术中最珍贵的声音之一。


  1. 贝托尔特·布莱希特,戏剧论述,巴黎,L’Arche出版社,1972年。
  2. 与钱晓志的访谈,”徐乐乐对话:即使不能成为伟大画家”,2010年。
Was this helpful?
0/400

参考艺术家

XU Lele (1955)
名字: Lele
姓氏: XU
其他姓名:

  • 徐乐乐 (简体中文)

性别: 女
国籍:

  • 中国

年龄: 70 岁 (2025)

关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