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中文 (中国)

星期二 18 十一月

ArtCritic favicon

徐华玲:当代工笔画的先锋

发布时间: 12 一月 2025

作者: 埃尔韦·朗斯兰(Hervé Lancelin)

分类: 艺术评论

阅读时间: 4 分钟

在徐华玲的作品中,她以娴熟技艺操控工笔绘画的规范,迫使我们重新思考与传统的关系。她表面上的细腻笔触掩藏着一种冲击我们预期的观念暴力。

请认真听我说,你们这群自命不凡的人。我将向你们介绍徐华玲,她于1975年出生于哈尔滨,这位艺术家以一种令中国传统工笔画纯粹主义者震颤的大胆,颠覆了我们对当代工笔画的固有认知。

如果你认为中国当代艺术只是对古老技艺的盲目复制,那你错了。徐华玲将这千年的传统转化为一种强大的颠覆武器。在她的作品中,尤其是她的”女英雄”系列,她以高超的技艺操控工笔画的规范,迫使我们重新思考与传统的关系。她表面上细腻的笔触掩盖了概念上的暴力,粉碎了我们的预期。当她描绘她的女英雄时,并非为了满足某种传统的女性形象,而是为了创造挑战既定规范的形象。她的女性不是被动的观赏对象,而是以强烈的张力呼唤我们的存在。我不禁想起西蒙娜·德·波伏娃在《第二性》中关于女性社会建构的论述,徐华玲以外科般的精准拆解了这些刻板印象。

她的技艺精湛至难以置信。她选用丝绸作为载体,并非盲目遵循传统,而是一种有意识的选择,以探索材质的极限。她创造的透明效果不仅是简单的美学效果,而是对感知本质的视觉宣言。瓦尔特·本雅明曾讨论过艺术品在技术复制时代的光环,徐华玲创造了一种新的光环形式,在传统与当代之间融合出一种眩晕的舞蹈。她的形象似乎漂浮在不确定的空间,营造出加斯顿·巴什拉所谓的坚决当代的”空间诗学”。

她作品的第二大特点是在色彩与光线上的高超驾驭。在她的”若清”系列中,她将渐变艺术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她所用的柔和色调并非简单的审美选择,而是在论述可见性的本质。罗兰·巴特谈及摄影中的”刺点”,徐华玲创造出穿透我们意识的绘画刺点,如无声之箭。她的作品是对短暂消逝的视觉冥想,每一种色彩的微妙变化都成为对再现本质的更大辩论中的一枚珍贵论据。

她在创作过程中对摄影的运用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技术工具,而是对当代社会中影像性质的深刻反思。当她将细腻的绘画叠加于摄影元素时,她不仅仅是在混合媒介,而是在创造一种超越传统类别的新视觉语法。苏珊·桑塔格会在这项工作中认出对我们视觉文化中影像地位的根本思考。

她的构图复杂惊人,玩弄我们的感知预期。她作品中人物的头发以近乎强迫的精准绘制,成为当代身份复杂性的隐喻。每一缕发丝都是更大挂毯中的一根线,诉说着女性处境、传统与现代。莫里斯·梅洛-庞蒂谈及感知现象学,而徐华玲的作品正是图像现象学的练习,质疑我们本身的观看方式。

她在近期作品中处理空间的方法极具革命性。通过去除工笔画的传统轮廓,她创造了挑战我们常规对形态理解的过渡区域。这些中间空间不是空白,而是传统与创新之间一场无声斗争的张力场。正如吉勒·德勒兹所说的「平滑空间」,这些是纯潜能的区域,传统的等级制度在此解体。

她在《Between》系列中的创作进一步深化了对空间和形态的反思。她展示的人物似乎悬浮在持续转变的状态,如同游荡在实体与非实体界限的幽灵。这种方法让人联想到雅克·德里达所说的「差异」(différance),这些作品存在于不断的差异状态,拒绝任何确定的意义固定。

肤浅的评论者可能会误认为她的作品只是对工笔传统的简单更新。他们大错特错。徐华玲所兑现的是对中国当代绘画可能性的彻底重新定义。她不仅仅在现代化传统,而是从内部引爆它,释放新的表现潜能。她的每一件作品都是一份无声的宣言,宣告艺术可以既深植传统,又坚定地面向未来。

她的作品在当今环境中之所以如此重要,在于她超越了东西方、传统与现代的简单二分法。她创造了一种视觉语言,既呼应我们这个时代,同时保持深刻的历史意识。她的艺术不是风格的肤浅混合,而是深刻的综合,开启了当代绘画的新途径。

对于那些认为中国传统绘画是停滞于过去的艺术的人,我想说:请看看徐华玲的作品。她向我们展示了传统不是束缚,而是迈向新表达形式的跳板。她的创作是活生生的证据,证明中国当代艺术不必模仿西方才能具有相关性,它可以从自身根基汲取力量,创造出根本性的新事物。

Was this helpful?
0/400

参考艺术家

XU Hualing (1975)
名字: Hualing
姓氏: XU
性别: 女
国籍:

  • 中国

年龄: 50 岁 (2025)

关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