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中文 (中国)

星期二 18 十一月

ArtCritic favicon

朝戈:蒙古记忆与暂停的时间

发布时间: 8 九月 2025

作者: 埃尔韦·朗斯兰(Hervé Lancelin)

分类: 艺术评论

阅读时间: 8 分钟

朝戈通过一种沉思的绘画作品,深刻探索当代灵魂的深处,这些作品汲取了蒙古遗产的源泉。他的肖像和风景揭示了寻求意义的人性,将时间暂停,以捕捉当下的永恒,提供对我们现代处境的沉思。

请认真听我说,你们这群自命不凡的人。四十多年来,朝戈以游牧民似的默默执着,行走于中国当代艺术的疆域,仿佛知道自己的目的地。1957年出生于内蒙古,他成功塑造出一种独树一帜的艺术作品, , 一种拒绝时代浮躁,却以令人震撼的敏锐度诉说我们时代的绘画。当许多当代艺术家在挑衅或潮流的迷宫中迷失时,朝戈选择了深度之路,那是通往艺术持久根基的途径。

建设者的灵魂

当我们观察朝戈的画作时,一个事实显现:我们面对的是一位现代灵魂的建筑师。他的形象凝固在永恒的沉思中,栖居于用建造大教堂般严谨手法构造的心理空间。这种建筑感源自于千年传承,可以追溯至罗曼式和哥特式艺术的大师建造者。像他们一样,朝戈明白真正的艺术不仅仅是装饰:它结构化、秩序化并提升精神。

在他1990年代的肖像画中,尤其是《敏感的人》(1990)里,艺术家采用结构简化手法。面部的每一道线条、每一处阴影都参与构筑了一个建筑整体,毫无偶然。这种建构方法令人想起中世纪工匠的精神,正如维奥莱-勒-杜克所说:”他们从未在没有深思熟虑所有部分与整体关系的情况下构筑建筑”[1]。在朝戈作品中,人脸化为大教堂,每种情绪都雕刻进画布的石头,犹如柱头雕饰。

这位蒙古艺术家并不满足于表面的类比。他进一步推进建筑逻辑,发展出他称之为”有呼吸感的绘画”,摒弃传统油画的光亮表面,转而采用类似壁画的技法[2]。这种技术探索体现了他对持久性的追求,深植于纪念性艺术中。他的画作渴望如乔托或皮耶罗·德拉·弗朗切斯卡那些大师的彩绘墙壁一般,经受住世代更替。

朝戈作品中的空间布局同样遵循严格的建筑原则。他的构图围绕力量线展开,像教堂中船厅的拱顶一般秩序空间。在他的蒙古风景中,地平线依据隐秘的几何结构展开,唤起古代建筑师的黄金比例。这种空间控制力显露出一位艺术家的觉悟:绘画如同建筑,必须为精神创造可居住的空间。

但正是在他对时间的理解中,朝戈最清晰地展现了他作为建筑师的维度。他2000年以后创作的作品,尤其是《六月》(2004年)和《庄严的人物》(2003年),体现出构建超越时间磨损的图像的愿望。正如穿越世纪的教堂见证了建造者的信仰,朝戈的画布渴望见证一种拒绝当代狂热的沉思人性。他作品中的建筑维度并非隐喻:它构成了一种以结构为艺术创作核心的美学脊梁。

当代视角的精神分析

朝戈的艺术同样展现出一种精神分析学的维度,使他从当代艺术家中显著区别开来。通过他的肖像,这位艺术家展开了对现代无意识的真正考古探索,以分析师的耐心深入探索当代心理的秘密领域。这种方法基于弗洛伊德关于心理结构的发现,但它超越了这些发现,提出了当代灵魂前所未有的地图学。

在《敏感的人》中,朝戈运用了一种直接唤起分析机制的绘画技巧。人物的面孔似乎从画布深处浮现,如被压抑的记忆浮上意识。这种形态的渐进出现让人联想到分析过程,无意识内容缓慢浮现至言说中。这位艺术家完美掌握了无意识的这一特殊时间性,其中过去与现在融合成不再遵循传统时间法则的持续。

绘画技法本身成为精神分析的探究工具。朝戈通过叠加色彩层次,像心理结构中的记忆层叠积累一样。每一笔新的涂抹既揭示又掩盖前一层元素,创造出其成熟作品中特有的时间深度效果。这一方法直接呼应弗洛伊德的”事后作用”概念,即过去事件在当下光照下获得回溯意义的过程。

这位艺术家还展现了对转移与反转移机制的卓越直觉,这些机制主导着分析关系。他的形象从不直接凝视观众,却将观众纳入一场复杂的回避目光游戏,暗示治疗动态。观众处于分析师的位置,面对这些似乎承载不可告人秘密重担的面孔[3]。这种凝视的布置将观看行为转化为分析体验,每个人投射自己的疑问。

朝戈作品的时间维度也体现了对精神分析机制的深刻理解。他的画作似乎悬停时间,创造分析实践者熟知的主观永恒瞬间。在这一时间停止中,朝戈的角色接触到拉康所称的”lalangue”,即语言之前的语言,载有我们最初经验的痕迹。他的蒙古风景采用相同逻辑:不再是具体地理地点,而是一种心理空间,个体能在其中找回失落的起源。

这种精神分析方法在2000-2010年间的作品中达到了顶峰,朝戈发展出了一种真正的升华美学。他的角色似乎经历了分析的考验,获得了新的宁静。他们仍然带着过去伤痛的痕迹,但这些疤痕已成为美的源泉。艺术家以此向我们展示,真正的艺术总是源于这种神秘的炼金术,通过痛苦转化为创造,症状转化为艺术作品。

游牧的永恒

朝戈的作品蕴含着一种富有成效的矛盾,这赋予了作品丰富的内涵:如何调和蒙古游牧遗产与对永恒的追求?这种紧张贯穿他的整个创作,赋予其非凡的哲学维度。艺术家发展出一种”游牧永恒”的美学,拒绝定居的确定性,拥抱不断变化、永远在生成中的真理。

他在1990-2000年间创作的蒙古风景见证了这一运动中对绝对的追求。《克鲁伦河上的太阳》(1994)和《埃及湖》揭示了似乎逃脱了地理常规法则的空间。这些绘制的领土不对应任何具体地图:它们更像是”灵魂之地”,当代个体可以在这里找回失落的精神维度。这种想象的地理根植于蒙古游牧传统,将空间看作不是私有财产,而是行走的领土。

朝戈的风格演变展现了应用于艺术创作的相同游牧逻辑。拒绝固守一种表现方式,艺术家不断调整他的美学探索。从1990年代的心理表现主义到近作的沉静沉思,他勾勒出一条唤起其民族古老迁徙的艺术道路。这种创造的流动性体现了蒙古人对身份的深刻理解:成为自己,就是接受成为他者,拒绝固定边界,拥抱地平线。

他的画作中特殊的时间性也体现了这种游牧美学。在朝戈作品中,时间不像传统西方艺术那样线性积累:它按照循环逻辑展开,唤起草原的季节节奏。他的角色似乎生活在一种包含过去和未来的永恒现在。这种时间观念让人想起蒙古传统哲学,它把历史看作不是进步,而是基本力量的永恒回归。

这种游牧美学在成熟期作品中得到了最完善的表达,朝戈成功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的杰出融合。他的肖像作品,尤其是《星辰》(2006)和《光》(2007),展现了同时印刻着草原千年印记和当代人类焦虑的面孔。这些融合不是简单的折衷混合,而是展现了罕见的能力,将不同的时间性同时思考。

朝戈教导我们,真正的永恒不在于静止,而在于持续更新的能力,同时保持本质。他的画作承载着这种游牧教训:唯有接受流动者方能存活,唯有同意变形者方能延续。在一个被速度和即时性迷惑的当代世界,朝戈提供了珍贵的替代选择:游牧的缓慢,这种前进方式花时间凝视地平线 [4]


  1. 欧仁·维奥莱-勒-杜克,《11至16世纪法国建筑理性词典》,第四卷,巴黎,班斯出版社,1860年
  2. 殷双喜,《朝戈艺术略论》,美术杂志,2010年
  3. 对朝戈的采访,”艺术必须表达出人类最崇高的情感”,Art China,2024年1月
  4. 经典复兴:朝戈展览目录,Vittoriano 博物馆,罗马,2006年
Was this helpful?
0/400

参考艺术家

CHAO Ge (1957)
名字: Ge
姓氏: CHAO
其他姓名:

  • 朝戈 (简体中文)

性别: 男
国籍:

  • 中国

年龄: 68 岁 (2025)

关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