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中文 (中国)

星期二 18 十一月

ArtCritic favicon

李晋:感官越轨的墨迹

发布时间: 11 一月 2025

作者: 埃尔韦·朗斯兰(Hervé Lancelin)

分类: 艺术评论

阅读时间: 6 分钟

李晋将中国传统艺术转化为对日常生活感官的庆典,创作出丰盛宴席与丰腴躯体并置的作品,内含深刻的存在主义思考。她独特的风格融合了古典技法与当代敏感性,勇敢探索人类境况。

请认真听我说,你们这群自命不凡的人。李津,1958年生于天津,正是这样一种令人愉悦的矛盾的化身,动摇了你们对中国当代艺术的既有认知。这位艺术家大胆地拿起传统画笔,浸润于叛逆的墨汁中,毫不掩饰地享受着这一过程,同时给予我们对人类境况的深刻思考。

他的首个艺术主题围绕对感官快乐的内在执着,尤其是食物和肉体。在其1990年代和2000年代的作品中,他呈现了溢满盛宴,那些丰满的人物,往往是其若隐若现的自画像,在色彩和形态的放纵中惬意漫游。这不禁让人想起米哈伊尔·巴赫金的”嘉年华化”观念,其中滑稽的身体成为对既定秩序的抵抗行为。他那些热烈奔放的宴会充满了嘲弄社会惯例、放肆欢愉的人物形象。李津将中国绘画传统转化为一个欢乐叛逆的剧场,每一笔画都是对生命中最肉体美好部分的庆祝。

但别被误导了,在这些享乐主义场景的背后隐藏着深刻的存在主义忧郁。这些盛大宴会实际上是当代的虚荣,是对地上乐趣短暂性的反思,若阿图尔·叔本华听到,定会会心一笑。孤独贯穿每一次笔触,正如莫里斯·梅洛-庞蒂关于知觉现象学的思考:身体是存在与世界的汇聚点。李津向我们展示了快乐既是庆祝,也是对存在虚无的一种抵抗。

他的艺术深植于日常,但却超越日常,达到近乎神话的境界。他描绘的宴会场景不仅仅是饭局的展现,更是人类状况的寓言。他绘制的身体,丰满的肌肤与慵懒的姿态,成为对现代社会身体与欲望同质化及非人性化的抵抗象征。他的作品中蕴含着对身体与欲望标准化的无声反抗。

1984年,出于一场令人想起保罗·高更在波利尼西亚的精神追求,李津流亡西藏。这一经历开启了他第二个艺术主题:对原始真实性和与自然的本能连接的探索。与藏族丧葬仪式的接触,尤其是天葬,彻底改变了他对身体与存在的认知。这段经历呼应了乔治·巴塔耶关于越界与神圣的思考。身体,以其最为原始的物质性,成为形而上学启示的场所。

他的西藏经历使他发展出一种超越单纯再现的鲜活(xianhuo)美学,达到对人类境况更深刻的真理。西藏风光,广袤的空间与无情的光线,成为内心变革的舞台。李津在这里发现了一种精神性,这种精神性不排斥身体,而是完全接受身体,包括其最易逝的一面。

这段西藏时期深刻影响他的绘画技法。他发展出更具动作感和自发性的手法,追求捕捉生命的本质,而非仅仅表象。笔触更大胆、更具表现力,仿佛高原经历释放了他的绘画动作。中国水墨画传统在这段极限体验的视角下被重新演绎。

在他近年的作品中,尤其是自2015年以来,他摒弃了色彩,聚焦于黑墨的无限细微变化。这一激进转向让人联想到维克多·什克洛夫斯基提出的”陌生化”概念:通过剥离色彩的装饰,李津迫使我们用全新的眼光看世界。他的单色肖像风格大胆,心理张力强烈。黑色成为无限表达可能的光谱,令人想起皮埃尔·苏拉热关于超黑(outrenoir)的研究。

这一单色时期是他对人类境况探索的新阶段。他绘制的面孔如从墨水深处浮现的幽灵,传递着关于我们本质的令人不安的真理。这些作品中存在与缺失、物质性与精神性的紧张感,呼应了马丁·海德格尔对存在与虚无的反思。

李津的技艺在这里达到了令人眩晕的高峰。他调节墨色的能力,玩转媒介偶发性的技巧,显示了他对中国传统绘画表现可能性的深刻理解。但这种高超的技巧从不只是空洞的炫技:它服务于一种存在主义的探索,赋予他的作品一种普遍的维度。

李津的艺术轨迹是对所有认为中国当代艺术必须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做出选择的人的一次有力反击。他创造了一种超越这种简化对立的新表达形式,同时保持了一种许多当代艺术家严重欠缺的内在真诚。他将日常生活转化为崇高体验的能力,并对中国消费社会保持批判的目光,使他成为同代最具冲击力的艺术家之一。

他的艺术深深植根于中国传统,但又不断对其进行重塑。墨画的古老技法在他手中成为探索当代世界的工具。他的作品中存在一种传统与创新之间的创造性张力,这与沃尔特·本雅明关于技术复制时代传统的思考相呼应。

李津向我们展示,真正的传统不是牢笼,而是通向新表达形式的跳板。他对传统技艺的掌握反而赋予他更大的创作自由。他因此能够进行若无坚实基础则不可能实现的形式大胆尝试。正是这种传统与创新的辩证关系赋予了他的作品独特的力量。

他的作品是对生命复杂性的颂歌,在外放的喜悦与存在的冥想之间摇摆。这种二元性让人联想到尼采关于阿波罗与狄俄尼索斯平衡的思想。李津成功地创造出一种既深植于中国传统又具有鲜明当代感的艺术。

他的作品带有自传性质,为其作品增添了额外的复杂层次。他描绘的人物,常以他自身形象为灵感,成为人类境况的普遍原型。在这种持续的自我呈现中蕴含着一种矛盾的谦逊:通过自画像,他试图把握整个人类。

幽默在他的作品中也扮演着不可忽视的角色。他塑造的人物,身形丰腴、举止坦然,体现了一种对社会常规的欢快反抗。但这种幽默绝非无的放矢:它揭示了关于人性更深刻的真理。这是一种通过瓦解防御而直击内心的幽默。

他作品中的感性不仅仅是对肉体快感的庆祝,更是生命面对对死亡深刻意识的肯定。他在西藏的经历,特别是对丧葬仪式的接触,使他深刻理解了爱欲与死欲之间的关系。他最外放的宴会场景中穿透着对人类有限性的意识。

他作品中对时间的处理尤为引人入胜。他的画作捕捉了强烈的快乐时刻,但这些瞬间总是呈现为脆弱、即将消逝。这里有一种对存在无常本质的细腻冥想,令人联想到佛教的无常观。他描绘的快乐因其短暂而更加珍贵。

他的作品具有政治维度,尽管从未明确表达,但却隐隐存在。他那些展现欢愉之躯的画作,可以被解读为对当代中国消费社会的一种微妙批判。通过颂扬简单而感性的快乐,他对普遍存在的生活商品化现象提出无声的抵抗。

他绘画技法的发展反映了深刻的精神成熟。从彩色到单色的转变不仅仅是审美选择,更是内心追求的体现。墨色的无限层次使他能够探索更为细腻、深远的情感与精神领域。

李晋无疑展示了在深度植根于传统文化资源的同时,也能成为当代艺术家。这是在文化全球化背景下特别宝贵的教训。

Was this helpful?
0/400

参考艺术家

LI Jin (1958)
名字: Jin
姓氏: LI
性别: 男
国籍:

  • 中国

年龄: 67 岁 (2025)

关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