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中文 (中国)

星期二 18 十一月

ArtCritic favicon

李洪涛的色彩通用语言

发布时间: 11 四月 2025

作者: 埃尔韦·朗斯兰(Hervé Lancelin)

分类: 艺术评论

阅读时间: 16 分钟

李洪涛融合了中国传统与西方表现主义,创作出色彩自有生命的作品。他的画作似乎不是被绘制,而是色素仿佛自发地按照形成云彩的法则组织起来涌现。

请认真听我说,你们这群自命不凡的人。在当代艺术领域,有些创作者只满足于随波逐流,复制那些陈旧的公式,以确保自己在备受赞扬的平庸者群体中有一席之地。然后就是来自中国的绘画现象李洪涛,他像一场色彩和原始能量的台风一样,闯入我们的西方画廊。

李洪涛1946年出生于大连港口城市,这位自学成才的创作者从未接受过美术学院的正规教育,却打造了一个挑战任何制度逻辑的职业生涯。心脏病专家、部长秘书、歌剧歌手、厨师、电工……李洪涛积累了多种职业经历,直到他对于绘画的炽热热情成为其生活的核心[1]。这种看似不可能的轨迹或许解释了为何他的作品如此高超地逃脱了既定的规范。

李洪涛作品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他对于东方传统与西方表现主义结合的独特视角。这不是简单的表面融合,而是真正的炼金转化,山水画(中国传统山水画)与抽象表现主义的热烈笔触交织,创造出一种全新的绘画语言。李洪涛不是用中国技法画油画,也不是用西方材质画中国画,而是产生了一个完全超越这些简单分类的视觉语言。

凝视李洪涛的一幅画,就是沉浸于一个色彩的漩涡,在那里颜色仿佛拥有了自己的生命。在《蝶恋花》(”恋花的蝴蝶”)中,红色、黄色和蓝色交织成一场宇宙舞蹈,营造出既紧张又和谐的区域,这更像是一幅生物之间关系的情感地图,而不是具体的花园。他的笔触,有时如写意书法般细腻,有时如东方的波洛克般爆发,展现了为哲学抱负服务的技艺掌握。

在他的最佳作品中,李洪涛创造了一种真正的奇迹:他的画作看起来不像是被绘制而成的,而是仿佛从自然过程中诞生的,颜料像是自发地按照支配云朵形成或波浪运动的相同原理组织起来。作品让人忘记它是通过对材质的加工产生的,而呈现为宇宙力量的直接流露。

中国传统宇宙论的五行理论(wuxing)深刻渗透到李洪涛的作品中。当他将蓝色(水)与红色(火)并置时,不仅仅为了视觉上的对比,而是为了在元素生克原理基础上创造出能量的平衡。他解释说:”白色滋养肺,绿色滋养肝,黄色滋养脾,黑色滋养肾,”[2],由此揭示了他的绘画实践如何根植于药理及宇宙和谐的观念。

他艺术中的这种治疗维度绝非小觑。须知李洪涛也是一位中医。他对人体作为反映宇宙原则的微观宇宙的理解,直接影响了他的艺术实践。他绘画不仅仅是为了取悦眼睛,而是为了调和能量,恢复失衡的状态。因此,他的作品常被称为”能量画”(nengliang hua[3],这一术语强调了作品被认为能够积极影响观者心理和身体状态的能力。

这一方法解释了为什么他的作品虽然抽象,却保持了与自然节奏的深刻联系。它们不是脱离现实的形式主义练习,而是生命之气(气)充盈万物的延伸。李洪涛的作品不表现世界,而是参与世界持续变化的进程。

以他的杰作《风暴追逐者》(”追逐风暴者”)为例。画面中,在一片如飓风般的色彩漩涡中,清晰可见一个小红点,象征着一个人类正面对自然的巨大力量。这件作品被认为是首幅表现陆地风暴的抽象画[4],颠覆了我们的预期。李洪涛没有展示一个被元素压垮的个体,而是呈现了一个面对浩瀚自然时安详、几乎喜悦的人类。这不是对自然力量的绝望表现,而是对人类韧性的赞美。

这种乐观的愿景,对在人类即使在混沌核心也能找到和谐的信念,根本上将李洪涛与西方抽象表现主义者如罗斯科或波洛克区分开来,他们的作品常充满存在焦虑。虽然李洪涛与他们共享笔触的表现性和能量,但其哲学根基坚定地扎根于一种道家的世界观,在那里对立面并非互相抵消,而是相辅相成。

然而,将李洪涛仅仅看作一位哲学画家未免过于片面。他的技术掌握令人惊叹。他创造多样质感的能力,从透明的光泽到用刀刻画的厚涂,展现了对油画材料特性的深刻理解。李洪涛显然吸收了西方大师的技术教诲,同时通过深厚的中国情感将其提升到了新的高度。

这种根本的混合性使李洪涛在当代艺术赛场上处于独特的位置。对西方主义者来说他太中国化,对传统主义者来说又过于西方化,他完美体现了理论家霍米·巴巴所称的”第三空间”,这是一个文化身份可以协商和重新发明的中间地带。李既不是使用西方技法的中国画家,也不是受中国美学启发的西方画家;他创造了一种超越这些分类的原创视觉语言。

这一介于两者之间的位置或许解释了为何他的作品能获得国际上显著认可,且在学术界相对鲜为人知。2011年他曾在卢浮宫展出[5],2013年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展览[6],2014年在俄罗斯现代历史博物馆展出[7],2015年在意大利卡萨莱博物馆展览[8]。李洪涛还于2000年获得鹿特丹东方国际艺术展的”梵高奖”[9]。欧洲国际艺术论坛的主管沃尔夫冈·贝克甚至称他为”中国海岸的梵高”[10],这一绰号虽有简化之嫌,却强调了他用色的情感力量。

这些与梵高的比较并非偶然。像这位荷兰大师一样,李洪涛将色彩作为纯粹情感的载体,超越描述作用,达到表达的维度。然而,梵高常将内心的痛苦转化为画作,而李洪涛则传递出积极、振奋、几近狂喜的能量。他的画作散发出一种宇宙般的喜悦,与西方现代艺术中常见的存在焦虑形成鲜明对比。

这种喜悦并非天真无邪;它源自一种深刻的哲学,认为对立和谐是存在的根本。当他并置互补色彩、平衡浓密与轻盈区域时,李洪涛不仅在视觉上作曲,更呈现了阴阳的舞蹈,这是根据传统中国思想构筑宇宙的对立且互补的力量。

他专门为2014年俄罗斯当代历史博物馆创作的系列作品《爱与美二旋律》(”爱与美的双重旋律”)[11],完美体现了这一理念。每幅画如同一段视觉乐谱,色彩如音符,组织成和谐与对位。音乐影响显而易见,毕竟李曾是歌剧歌手,但这不仅仅是联觉。更深层次地,这些作品探索了音乐和宇宙的结构对应关系,即声音的节奏与宇宙的脉动。

然而,尽管国际上取得这些成功,李洪涛依然是一个矛盾且难以捉摸的艺术家。虽受机构赞誉,却处于官方运动的边缘,虽为收藏家所爱,却较少被评论家理论化,他在艺术体制内处于局外人位置。这种边缘位置赋予他罕见的创作自由,令其无需屈从于艺术潮流的专制,得以不断发展。

李洪涛的作品令人震撼的是这种既完全扎根于其原生文化又完全具有普遍性的矛盾。他的画作不是展示中国或西方的窗户,而是展示存在世界这一生存状态的窗户。这种文化特异性与普遍共鸣之间的富有成效的紧张关系构成了他作品的主要力量之一。

李洪涛的创作过程尤其引人注目。与艺术家处于创作恍惚的浪漫形象不同,李洪涛以几近科学的纪律进行创作。每幅画作之前都有一段冥想期,接着是准备性草图,在这里他构思构图。只有在这之后,他才开始实际创作,交替进行激情的动作和沉思的休息。这种创作节奏反映了他对道家行动交替的理念。

他的创作过程似乎基于对对立力量辩证力量的直觉理解。李洪涛理解对立元素的并置会产生一种超越单个元素的综合。他的构图不仅仅是形态的简单组合,而是视觉张力产生的能量场,其力量超过部分之和。这种方法解释了他的作品中散发出的动感动力,给观者一种即使目光凝视,它们仍在不断演化的印象。

李洪涛的画作如同独立的能量系统,近乎活生生的有机体,与环境产生共鸣。这种内在生命力使他的作品区别于当代抽象艺术中常见的冷冰冰的形式实验。在李洪涛那里,抽象不是逃避世界的避难所,而是更深入进入其动态本质的手段。

这种生命力在他的系列《八方来潮》(”八方潮汐”)[12]中尤为明显,色彩的旋转运动让人联想到海洋洋流。受艺术家多次在大连海边居住期间观察的启发,这些作品不展现海洋的视觉形态,而更多捕捉其动态特征、节奏、流动性和力量。李洪涛成功捕捉的不仅是水的外观,而是其本质。

这种本质主义方法使我们回归道家的行而上概念,即”超越形态”。对于道家哲学家而言,终极现实超越了物质的表象。李洪涛将这一原则应用于艺术实践,试图表现事物的内在原则, , 他们的或生命能量。正如他一场重要展览的标题”大象无形”[13]所表达的,他旨在使无形之物可见。

作为一名艺术评论家,我必须承认李洪涛的作品最初让我感到困惑。习惯了西方的阅读框架,我最初试图用形式构图、风格影响、艺术史定位来分析。但面对一件不是用理性解码而是用感官体验的作品时,这些传统方法显得不适用。

因为这确实是关于刘洪涛的体验。他的画作不是让人被动欣赏的物品,而是与之共鸣的能量场。这种体验维度解释了为什么他的作品在画廊的物理空间中具有如此强烈的冲击力,而照片复制品只能暗示这种冲击力。他的绘画质感、细微的光泽和哑光变化、透明与不透明的效果,所有这些元素共同促成了一种全面的感官体验。

这种沉浸式的质量使他的作品接近尼古拉斯·布里奥(Nicolas Bourriaud)所发展的关系美学理论。根据后者的观点,最具意义的当代艺术创造的不是物品,而是主体间的情境、关系的空间。刘洪涛的画作,通过改变一个地方的氛围和影响观者的心境,完全参与了这种关系艺术的概念。

但许多西方关系艺术家主要活跃在社会政治领域时,刘洪涛将这种关系定位于能量和宇宙领域。他不太寻求改变我们的社会关系,而是调和我们与宇宙的关系。这一根本的方向差异反映了中国特有的世界观,即把人视为反映宏观宇宙原则的微观宇宙。

这种宇宙观在他受自然元素启发的作品中表现得尤为清晰。在《江山绿映红》(”山川绿映红”)中,冷暖色调的对比不仅仅表现视觉对立,而是唤起了阴阳、水与火、女性与男性的基本互补性。这一象征维度极大丰富了作品的解读,同时绝不陷入简单的寓言。

中国传统书法家与画家的巨大影响在刘洪涛的方法中可见一斑。像他们一样,他认为真正的艺术诞生于技巧完全掌握后技巧本身隐形,让纯粹的生命气息表达得以呈现。中国传统教导我们,一旦掌握了技巧,艺术家应忘却技巧,用心作画。刘洪涛似乎完全领会了这份古老的智慧。

这种对技巧的超越引向艺术自由的根本问题。在当代艺术世界经常被观念或政治考虑主导的情况下,刘洪涛坚决捍卫审美体验的自主性。他的画作不是预先存在观念的插图,而是开放的探索,绘画通过色彩、形状、质感和笔触等自身手段进行思考。

刘洪涛深刻关切当代问题,尤其是生态危机时代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在2014年接受新华社采访时,他说:”好的画作能够彰显人的爱、美、德和善”[14]。他那些融合自然元素、歌颂生命力的抽象风景,可被视为对我们作为地球生态系统一部分的视像沉思。它们提醒我们,我们并非与自然隔绝,而是融入其循环与流动。

这一生态维度在他的系列作品《欢腾的彩灵》(”欢腾的彩色精灵”)中尤为明显,那里有机形态似乎充满了近乎泛灵论的生命力。这些作品唤起了这样一个世界:每一个生命、每一个自然现象都被赋予了意识和灵魂。这种深深根植于传统文化的泛灵论视角,为导致当前环境危机的机械唯物主义提供了有力的对照。

李洪涛的经历体现了当代艺术中极为珍贵的品质:创造一种真正个人化的视觉语言,这种语言超越了既定的类别。他既非传统,也非先锋,既非东方,也非西方,既非具象,也非抽象,或者说兼具了所有这些特点,他处于那个真实创作得以发生的中间领域。

李洪涛的艺术邀请我们重新审视构成审美思想的二分法。他是中国画家还是世界画家?创新者还是传统守护者?抽象派还是风景画家?他艺术的美就在于拒绝简单的分类。正如无法被命名,他的画作摆脱标签,直接让我们面对活生生的生命体验。

面对李洪涛的画作,不要试图冷静分析,而应让自己沉浸于其色彩能量、节奏脉动和生命气息之中。正是在这种不被概念中介的直接体验中,蕴含着其艺术的真正力量。这力量超越文化和历史的差异,提醒我们共同属于宏大宇宙的节奏。

如果你仍不信服,固守那僵化的类别和西方中心的偏见,那就继续固守你的枯燥确信吧。与此同时,李洪涛将继续创作出充满生命、喜悦与和谐的作品,而这正是我们的世界所极需的三种品质。


  1. “一支平静的笔,一位孤独的智者,李洪涛先生的印象,这位在书法、绘画和版画多方面发展的艺术家”,中国民主同盟珠海市委,2018年9月4日。
  2. “一幅好画能唤醒人们的爱、美、德与善良,对现代抽象艺术画家李洪涛的访谈”,新华社,2014年9月8日。
  3. “李洪涛 | 来自世界各地的评论家称他的作品为‘能量画’;其作品获得‘范高金奖’”,AiYi,2017年8月25日。
  4. “《中国国家美术》杂志顾问、艺术评论家柴尔德”,引自《国际名人对李洪涛绘画艺术的评价》,lihongtaoart.com。
  5. “中国文化部首次支持在法国‘卢浮宫’举办李洪涛个人展”,中国艺术网,2011年。
  6. “释放东西方艺术融合的正能量,李洪涛‘无形之像’展览在联合国总部隆重开幕”,联合国广播电台,2013年3月27日。
  7. “俄罗斯中央现代历史博物馆举办《中华梦:爱与美的和谐》展览,展出当代抽象画家李洪涛作品”,文化部国际文化交流司,2014年9月。
  8. “意大利特雷维索Casares博物馆举办李洪涛个人展”,中国国际文化交流协会,2015年7月。
  9. “李洪涛的作品《流动的夏水》在荷兰鹿特丹举行的东方艺术国际展览《新世纪欧洲》中荣获‘范高金奖’,该展汇聚了来自东西方11国的艺术家”,深圳美术馆展览介绍,2017年。
  10. “从欧洲视角看,这种综合艺术体现了对中国丰富绘画与文化传统的深刻理解,同时融合了西方艺术的表现力。这种艺术综合体充满了艺术家李洪涛, , 中国海岸的范高, , 热烈的激情和鲜活的渴望!”,沃·贝克教授,欧洲国际艺术论坛主席兼德国路德维希博物馆馆长,2000年。
  11. “28幅作品系列《爱与美的两重旋律》”,俄罗斯中央现代历史博物馆馆藏介绍,2014年。
  12. “当代抽象油画杰作:李洪涛作品(图片集)”,《中国食品日报》综合新闻组,2023年9月7日。
  13. “李洪涛油画展《无形之像》在联合国总部开幕”,《联合国新闻》,2013年3月。
  14. “一幅好画能唤醒人们的爱、美、德与善良”,新华社记者曹岩、刘艺然采访,2014年9月7日。
Was this helpful?
0/400

参考艺术家

LI Hongtao (1946)
名字: Hongtao
姓氏: LI
其他姓名:

  • 李洪涛 (简体中文)
  • 古树 (简体中文)
  • Gushu

性别: 男
国籍:

  • 中国

年龄: 79 岁 (2025)

关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