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认真听我说,你们这群自命不凡的人。李真(Li Chen),1963年出生于云林,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微笑佛雕塑家。他是现代矛盾的化身:身穿黑色和服的禅宗僧侣,驾驶跑车的艺术家,一边卖高价艺术品,一边冥想虚无。
看看他的巨大雕塑,像氦气球一样漂浮,虽然它们重达数百公斤。这些黑漆铜雕的身体,被抛光得如同被抚摸了数百年的玉石般闪闪发光,完美展现了加斯东·巴什拉所称的”被否认的重力”。在他的著作《空气与梦》中,这位法国哲学家探讨了人类对飞行的迷恋,对战胜重力的渴望。李真以青铜材质实现了这一古老的遐想,创造出似乎违背物理定律却又深深扎根于物质的作品。
拿《Floating Heavenly Palace》(2007年)来说,这个孩子形象轻松地用食指平衡着一个金色宫殿。这不仅仅是技术的奇迹,更是对权力及其脆弱性的冥想。这个带有无辜表情的孩子,将权威的象征视作玩具般地玩弄。这是尼采的三维体现,完美诠释了这位德国哲学家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描述的精神三次变形:从骆驼到狮子,再从狮子到孩子。李真的孩子形象体现了最后一种转变,即以重新获得的纯真轻盈创造新的价值。
但别被其表面的轻盈所迷惑,他的作品背后隐藏着对当代人类境况的深刻思考。在《Soul Guardians》(2008年)系列中,李真探讨了我们现代人面对自然灾害时的关系,以及我们寻求神灵保护以对抗无法掌控之事的倾向。他的《风之主》和《火之主》不仅仅是保护神的形象,更象征着我们面对大自然力量时的无能为力。这些庄严而同时令人生畏又荒诞的形象,让我们重新认识到自己在自然面前的渺小。
李真的作品在我们这个气候焦虑时代的特殊意义,在于他将佛教传统与对当代议题的敏锐意识融合。他的《Ethereal Cloud》(2011年)系列将传统的云朵形象转化为对大气污染的沉思。这些不锈钢的云卷云舒,呼应了中国传统艺术中的云朵形象,但当我们通过现实的环境问题视角观察时,却带有令人不安的意味。
这位艺术家不断在传统与现代、神圣与世俗之间游走。他那些丰满的佛陀形象让人联想到费尔南多·波特罗,但波特罗赞美的是肉体的感性,而李真则探求空虚的轻盈。这种方法回应了莫里斯·梅洛-庞蒂关于感知与体现的思想。在《眼与心灵》中,这位法国哲学家探讨了我们的世界感知如何与我们的身体性不可分割。李真的雕塑完美体现了身体作为物理质块与作为超越承载体之间的张力。
他最初根植于寺庙佛像传统的作品,向更个人化与当代创作的转变,反映了整个亚洲现代艺术的发展历程。李真从传统佛像的手工复制出发,发展出独特的雕塑语言,与西方当代艺术和东方哲学进行对话。
他的系列作品”命运的不朽”(2011年)标志着他创作实践的一个重大转折。艺术家放弃了光滑完美的涂漆青铜,转而使用木材和绳索等原始材料,探寻不完美之美,这正是日本人所说的”侘寂”。这些作品故意展现其脆弱性和短暂性,深刻地冥想着死亡和转变。
通过他的不同系列作品,从”虚空之美”(1992-1997)到他近期的创作,李真在重量与轻盈、传统与创新之间保持着微妙的平衡。他的形象似乎漂浮在一个临界空间,既不完全属于尘世,也不完全属于天界。这种空间上的模糊呼应了我们当代的处境,我们悬置于渐行渐远的过去与不确定的未来之间。
他的作品向更抽象和概念化的形式发展,尤其是在”飘渺云霄”系列中,体现了一种超越简单类别的艺术成熟。这些不锈钢雕塑似乎捕捉了运动的本质,是他早期佛像造型研究的成果。它们独特地融合了中国传统书法与西方现代抽象。
李真的艺术之路体现了亚洲当代艺术的转型。从传统训练起步,他发展出一种个人的艺术语言,既回应全球关注,又保持强烈的文化身份。他在威尼斯双年展和巴黎旺多姆广场展出的国际成功,证明了他能够超越文化边界,同时深深扎根于传统。
但真正使他的作品引人注目的是,尽管商业成功,他依然保持了精神的真实性。在艺术市场常见的犬儒主义中,李真持续创造出邀请人们沉思和深入反思的作品。他的雕塑不仅是装饰品,更是冥想体验的邀请。
他对空的处理尤为重要。在道教传统中,空不是缺席,而是积极存在,是潜能的空间。李真的雕塑尽管体积庞大,却似乎随时会在空气中消散。这种矛盾的特质呼应了佛教对形与空的观念,即坚实的表象实际上与云朵一样短暂。
他对表面的处理同样引人注目。他使用的深黑色不仅仅是一种颜色,而是一种吸收光线又反射光芒的缺失。这种特别的品质创造了一种视觉张力,同时吸引视线又使其远离,产生类似禅宗冥想练习的沉思体验。
李真的最新作品表现出向更大抽象性的演变,同时保持了他的作品特有的冥想品质。他的近期雕塑似乎不再关注再现,而更专注于对形状和空间的纯粹探索。这种发展或许反映了他对个人艺术语言日益增长的信心,这种语言超越了传统的束缚,但仍忠于其基本原则。
李真(Li Chen)的作品提醒我们,当代艺术既可以是通俗易懂又深刻的,既商业上可行又精神上真实。在一个日益分裂和焦虑的世界中,他的雕塑提供了一段暂停的时刻,一种超越文化分歧和审美偏见的沉思邀请。它们提醒我们,真正的艺术创新不是拒绝传统,而是从内部转化它,创造出真正全新的东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