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中文 (中国)

星期二 18 十一月

ArtCritic favicon

李继开:转型时代的镜像

发布时间: 8 十月 2025

作者: 埃尔韦·朗斯兰(Hervé Lancelin)

分类: 艺术评论

阅读时间: 14 分钟

李继开创造了一个画面世界,那里居住着面容稚嫩的孩子们,他们活跃在荒凉的景观中。这位”自我一代”的画家运用融合中国传统与西方现代的技法,捕捉着一个在经济与社会剧变中的中国社会的”微痛”。

请认真听我说,你们这群自命不凡的人。李继开并不属于那些满足于回收西方符码以迎合西方收藏家的中国艺术家。不同,这位1975年出生于成都的画家进行一种更加微妙的综合,从个体经验的曲折中汲取,揭示一个时代的矛盾。2004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李继开成为被称为”自我一代”的艺术家群体中最独特的声音之一,这是一批1970年代后成长于经济迅速变革中的中国艺术家。

李继开的画面世界围绕着反复出现、几近执着的图像展开:面容稚嫩、四肢比例失调的孩子们,在荒凉的景观中穿行,介于城市废墟与忧郁乡村之间。这些雌雄同体的形象,宛如被抛弃的玩具,承载着夹在两种世界间一代人的全部情感重量。评论家朱奇谈及他们时用了”微痛” [1] 一词,指这种由物质繁荣和由此产生的存在空虚所引发的特殊痛苦。

卡夫卡在当代中国绘画中的遗产

李继开作品中流淌的文学气息,尤其在弗朗茨·卡夫卡的世界中找到了强烈呼应。正如《布拉格作家》中的人物,李继开的主角们游走于一个惯常逻辑似乎暂停的世界。在《扬子》和《夜扬子》(2006年)中,一颗漂浮在江水上的头颅奇异地让人联想到卡夫卡的荒诞变形。这种接近不是偶然:它揭示了对现代异化的共同理解,个体变得与自我陌生。

弗朗茨·卡夫卡 [2] 对中国1970年代后代的影响远超文学领域,渗透到了视觉艺术中。李继开虽未明确引用《变形记》的作者,却在他的构图中转译了荒诞美学。其2014年同名系列中的”拾荒者”生活在一个类似卡夫卡笔下荒芜的行政空地的无主之地中。这些既非儿童也非成人的角色代表了卡夫卡作品中特有的中间状态:存在却始终无法完全存在。

李继开的绘画技法强化了这种卡夫卡式维度。他那源自”泼墨”传统的色彩流淌,创造出一种持续模糊的效果,使观者始终处于不确定之中。这些作品中没有什么是最终固定的,就像卡夫卡式的情形,游戏规则不断变化。这种视觉不稳定反映了面对历史加速前行的一代人的形而上学焦虑。

李继开的绘画空间遵循一种梦境般的逻辑,让人想起《城堡》中那些不可能的建筑。他的人物似乎总在过渡中,永远没有真正安顿在任何地方。在《Child》(2006)中,从孩子眼中流出的泪水般滴落,揭示了面对一个变得难以理解的世界时的无力感。这种流浪的美学起源于一个不断变革的中国的集体经验,传统的坐标逐渐消失,却没有新的确定性出现。

李继开同样从卡夫卡的遗产中汲取了将日常转化为非凡事件的能力。他的”微小痛苦”并非源自显著的创伤,而是来自琐碎细节的积累,这些细节逐渐暴露其压迫性的负荷。独生子女政策、内部迁徙、狂热的城市化:这些现象单独看似微不足道,但整体上却彻底重新定义了当代中国的体验。

忧郁的建筑学

李继开的作品与建筑保持着不断的对话,不是荣耀的纪念碑建筑,而是现代中国匿名且压抑的建筑。他的城市景观点缀着混凝土高楼和工厂烟囱,唤起包豪斯对现代居住环境的研究。沃尔特·格罗皮乌斯[3]及其门徒曾梦想通过功能主义建筑解放人类免于世俗的异化。李继开展示了这一乌托邦的反面:无人性空间中,个体成为简单的统计元素。

在中国背景下,这种建筑批判具有特殊意义。快速的城市变革创造了环境,使人的尺度让位于经济逻辑。李继开以社会学家的精准和诗人的敏感记录这一变革。他的《Lonely planet》(2009)描绘了颠倒的地球仪,生动形象地比喻了一个变得难以阅读的世界。

包豪斯运动对李继开的影响不仅限于社会批判,也渗透于他对绘画空间的理解。正如德国建筑师追求形态的纯净,李继开通过去除装饰元素,逐步提炼至情感的核心。这种源于密斯·凡·德·罗的理论的简约,使艺术家得以聚焦于人物的心理状态。

包豪斯的几何形态在李继开的构图中产生意想不到的共鸣。他的空间往往围绕简单的消失线组织,形成秩序与混沌的持续张力。点缀其景观的立方体和平行六面体绝非中性;它们成为碾压个体的现代性的标志。对现代建筑词汇的批判性挪用,彰显了李继开对现代化未兑现承诺的清醒认识。

李继开所表现的当代居住环境不再提供保护,反而造成隔离。他罕见但寓意深刻的室内场景让人联想到勒·柯布西耶的”居住机器”,却失去了其人性本质。艺术家不寻求建筑美感,而是社会学的真实。他的建筑反映了一个转型社会的心境,旧世界消逝而新世界尚未真正出现。

李继开的这种绘画空间的建筑性处理,让他超越了单纯的再现,达到了几乎戏剧性的境界。他的角色置身于几何结构揭示力量关系的场景中。建筑因此成为一种语言,一个符号系统,补充并强化了艺术家关于当代境况的表达。从这个角度看,每一个建筑元素都像是揭示当代中国社会与心理紧张关系的显现。

过渡空间在这份情感地理中占据特殊位置。桥梁、门槛、通道:李继开不断重复状态转变的隐喻。这些边缘空间,现代建筑的挚爱之地,在他笔下成为存在主义焦虑的舞台。它们体现了一代人处于中间状态的境遇, , 他们不太清楚未来将往何处去,却知道无法回到过去。

失去的童年的诗意

在李继开的艺术世界中心流淌着一种特殊的怀旧,那是一种童年从未真实存在,但其失落却困扰着成年期的情绪。这种忧郁在艺术家自身的诗意中引起了令人不安的共鸣,他的展览常配有带有忏悔色彩的文本。在他的作品”Sleeping Farmer and Wheat Waves”[4]中,他写道:”童年现在已远去,但似乎我仍记得某些事情。”

这对逝去时光的追寻并非简单的感伤,反而展现了对中国近代历史断裂的敏锐意识。李继开这一代成长于传统生活方式极速消逝的中国。他画中的孩童形象,象征着现代化祭坛上被牺牲的事物:天真、家庭延续、地域根基。

李继开对童年意象的运用不仅止于描绘,而是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象征体系。他造型夸张的”儿童”体态让人联想到传统中国玩偶,那些为了驱邪避凶而形态夸张的娃娃。这种中国民间艺术的招灾避难功能,在李继开的当代作品中得到了回应:他的形象更多的是见证厄运的现实,而非纯粹的保护。

李继开的绘画技巧强化了作品的诗意感。他的颜料流淌,有时如泪、有时如树汁,营造出情感物质性的效果。画作显得具体而敏感,正如那些始终处于情绪边缘的人物。这种绘画中的高度感知反映了一代人从未学会冷漠的状态。

童年物品在他的作品中占据特别位置。破碎玩具、过小的衣物、图画书:李继开积累着一个已逝世界的痕迹。这些童年静物宛如当代memento mori(死亡警示),提醒人们成长就是学会放弃曾经的自己。在一个将永葆青春作为商业命令的社会中,这种忧郁呈现出一种颠覆性的意味。

李继开笔下的童年空间表现为不稳定。荒地、废弃工地、城市荒芜地带:他的年轻角色活动于这些反映其自身脆弱存在的脆弱环境中。这份遗弃的地理图景揭示了中国变革的人文代价。经济奇迹背后,是被牺牲的一代,他们被迫在紧迫和不确定中成长。

绘画语言的演变

李继开的艺术无法理解他风格演变的分析,这揭示了一个具有非凡连贯性的艺术历程。从他受德国表现主义影响的早期作品,到他近期以混合媒介为主的创作,这位艺术家不断精炼他的绘画语言,更好地把握他钟爱的主题:当代个体面对自身脆弱性的样子。

2005年至2010年期间,标志着所谓”李继开风格”的出现。那个时期的作品以灰色和赭色为主的暗淡调色板为特点,显露出荷兰超写实主义沉思画家科·韦斯特里克(Co Westerik)的影响。与他的欧洲同路人一样,李继开发展出一种专注的美学,每一个细节都重要,寂静几乎可以听见。

这种风格演变伴随着主题的成熟。李继开的早期作品仍带有卡通美学,但逐渐让位于更复杂的构图,社会维度变得明确。展览”Sleeping Farmer and Wheat Waves”(2016)是这种演变的转折点:艺术家在此彻底放弃了对流行文化的引用,转而拥抱更加明显的忧郁风格。

中国绘画传统的影响在近期作品中也变得更加明显。‘泼墨’技法,起源于唐代的泼洒墨汁传统,在李继开那里得到了当代的应用。他的墨迹不再是受控的意外,而是一种真正的表现语法,能够视觉化表达他人物的内心状态。

这种东西方技法的混合展示了李继开的方法的高深。艺术家远不止是简单的装饰性融合,而是发展出一种从两种传统中汲取、创造新颖表达的绘画语言。这种风格综合反映了一代人撕裂于文化遗产与全球化现代性之间的经历。

尺度问题是李继开演变中的另一个关键方面。他近期的作品通常规模宏大,展现出新的雄心壮志:创造包围观众的沉浸式环境。这种向装置艺术的转变显示了国际当代艺术的影响,同时保留了中国独特的表现方式。

不可否认,李继开成功发展出一种艺术语言,他既未沦为风景式或异域情调,反而传达了特定的中国现代性体验。他的作品像情感地震仪,记录着这个急剧转变社会的震颤。在当代艺术领域常被潮流影响的环境中,李继开以其独特的声音脱颖而出,这声音借助对现实的细致观察和卓越的技艺展现力量。

这一艺术轨迹展现出一位抵制市场诱惑、追求真实探索的艺术家。在中国当代艺术引起西方收藏家热情之时,李继开提醒我们:真正的创作始终源自内在的必要而非外界要求。他的作品是关于一个时代转型的宝贵见证,我们才刚开始衡量其历史影响。

在这片不断涌动的中国艺术景观中,李继开占据着一个特殊的位置:他是一位清醒的观察者,既拒绝自满,也拒绝轻易的谴责。他的作品提醒我们,真正的艺术总是在个人体验与塑造这种体验的集体力量之间的张力中孕育而生。因此,李继开成为他那个时代最有洞察力的见证者之一,他的作品无疑将在很长时间内继续探讨我们与现代性及其幻灭之间的关系。


  1. 朱琪,《70后艺术展》,上海与北京,2005年
  2. 弗朗茨·卡夫卡,变形记(1915年),对中国70后一代的影响有据可查
  3. 瓦尔特·格罗皮乌斯,包豪斯宣言(1919年),包豪斯魏玛-德绍校区
  4. 李继开,自传性文字,展览”睡着的农夫与麦浪”,湖北美术馆,2016年
Was this helpful?
0/400

参考艺术家

LI Jikai (1975)
名字: Jikai
姓氏: LI
其他姓名:

  • 李继开 (简体中文)

性别: 男
国籍:

  • 中国

年龄: 50 岁 (2025)

关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