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中文 (中国)

星期二 18 十一月

ArtCritic favicon

杰奎琳·汉弗莱斯:数字时代的抽象艺术

发布时间: 23 二月 2025

作者: 埃尔韦·朗斯兰(Hervé Lancelin)

分类: 艺术评论

阅读时间: 9 分钟

在她位于红钩的工作室中,杰奎琳·汉弗莱斯通过对模拟与数字界限的迷人探索,转变了抽象绘画。她创作出宏大的作品,将表情符号、ASCII字符与银色反光融为独特的视觉体验。

请认真听我说,你们这群自命不凡的人。现在是谈论Jacqueline Humphries的时刻了,这位艺术家在数字时代重新定义了抽象绘画的边界。在她位于纽约Red Hook、天花板高耸且沐浴着东方光线的宽敞工作室里,她进行着迷人的实验,将画布变成探索有形与虚拟之间、绘画的物质性与数字代码的非物质性之间界限的领域。

在一个我们的屏幕日夜催眠我们,情感简化为标准化的表情符号,注意力被分散成无数闪烁的像素的世界中,Humphries完成了一项非凡的创造:她将这场数字嘈杂转化成一场视觉交响乐,迫使我们放慢脚步,真正观看,感受。她的巨幅作品不仅仅是绘画,而是通往临界空间的门户,模拟与数字在此盘旋,展开一场复杂细腻的舞蹈。

这位1960年出生于新奥尔良的女艺术家,数十年来在当代艺术界保持着独特的地位。她曾在帕森设计学院学习,随后在1980年代进入享有盛誉的惠特尼独立研究项目深造,她选择坚持绘画创作,这正值绘画媒介被视为走向消亡的时期。这种坚持转化为她不断探索如何在科技变革面前重新定义绘画可能性的执着追求。

以她著名的银色画作为例。乍一看,你可能会误以为它们是巨大的屏幕。但走近细看,反光表面与光线互动的方式是任何屏幕都无法复制的。反射会根据你的视角变化,创造出一种运动感十足的体验,挑战摄影复制的极限。作品坚持拒绝被简化为单纯的jpeg图像,从而抵制了数字标准化带来的单一世界观。

Humphries作品的这一物理与体验维度,引发了哲学家吉尔贝·西蒙东关于人与技术关系的深刻思考。在其奠基之作《技术物存在方式》中,西蒙东提出技术并非与文化对立,而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他断然拒绝自然与人工的简化二元论,而是提出人类与技术在复杂而相互依存的关系中共同进化的观点。

Humphries的绘画完美体现了西蒙东的观点。当她使用基于ASCII字符制作的模板重现她的早期作品时,她不仅仅是在回收,更是在创造一种新的绘画语言,超越了手工动作与机械复制的界限。她的画作成为信息代码与艺术表达交汇并相互转化的媒介空间。

这种方法特别呼应了西蒙东关于技术个体化的思考。对这位哲学家而言,技术对象不仅仅是无生命的工具,而是一个持续演变的系统,参与我们的集体成长。同样,Humphries的绘画并非静态物件,而是根据观看者的位置和环境光线动态变化,创造出既非单纯绘画材质,也非数字虚拟性质的体验。

她展出的黑光下发荧光的系列画作,完美体现了这一维度。这些作品在绘画的物质性与光的非物质性之间营造出模糊的空间。荧光颜料通常与夜店氛围及流行文化相关,但在这里被提升为精致的艺术媒介。这些画作提醒我们,任何感知都是被媒介化的,无论通过双眼、屏幕还是周围的视觉文化。这种媒介化不是需要克服的障碍,而是构筑我们与世界关系的基础。

这位艺术家更进一步,在作品中融入了验证码测试。这些数字装置本用于区分网络交互中的人类与机器人,在她的笔下成为一种新的视觉语言元素。她将这一技术焦虑的标识转化为构图,质疑人工智能时代真实性与艺术表达的本质。

她对表情符号的使用同样具有挑衅性和复杂性。这些标准化的象形符号,常被批评为我们情感交流贫乏的象征,在她的作品中被赋予了意想不到的复杂性。它们被叠加、变形,融入多层油画中,失去了原本直接的交流功能,成为更丰富、更含糊的图像语法元素。

西蒙东关于技术异化的思考在这里产生了特别的共鸣。对这位哲学家来说,异化并非源自技术本身,而是源自我们无法理解和将技术融入文化之中。汉弗莱斯的画作展示了一条可能的和解之路, , 数字既非被妖魔化,也非被神化,而是被纳入一种艺术实践,揭示其复杂性和诗意潜力。

这种融合在她对绘画表面的处理上表现得尤为突出。油画层、用模板创造的图案、金属反光产生的深度不仅仅是空间上的,更是时间上的。每幅画布承载着多次介入的痕迹,宛如一个视觉见证,其中数字与模拟相互铭刻与重写,形成不同图像制作方式之间复杂的对话。

在她最新的作品中,汉弗莱斯进一步探索了手工与机械之间的界限。她使用计算机程序扫描她的旧画作并将其转换为ASCII码,再以这些代码为基础创作新作品。这种翻译与再翻译的过程创造出既熟悉又奇异的新作,宛如绘画动作的数字回声。

这位艺术家不断挑战我们的期望和感知习惯。例如,她的银色画作不仅反射光线,也映出观众,形成一种互动,令人联想到触摸屏。不同于那些给予我们控制错觉的数字设备,这些反射提醒我们自身的不稳定,提醒我们无法将画面固定在一个确定的形式中。

这种不稳定性正是汉弗莱斯艺术项目的核心。她向我们展示,绘画在数字时代并非过时,而是探索当代人境况矛盾的理想场所。她的作品邀请我们放慢脚步,观察构成我们体验的多重媒介层次,认识我们与技术关系的复杂性。

在这方面,她的作品呼应了西蒙东思维的另一个关键方面:技术不仅仅是达成目的的手段,更是一种参与我们集体生成的存在模式。汉弗莱斯的画作不只是对技术的评论,而是让我们体验新感知与关系形式的装置。

她的实验性维度在她的系列创作方式中特别明显,每件作品成为新探索的起点。图案、手势、效果在画布间流动,形成一个令人联想到互联网根状结构的关系网络。但不同于我们时代特征的数字图像的不断流动,她的画作迫使我们停下,花时间感知细微的变化、光影游戏和层叠叠加。

她对黑光的运用尤其有趣。这些作品只能在特定的照明条件下观看,创造了一种沉浸式体验,彻底改变了我们对空间的感知。被紫外线激活的荧光颜料产生出似乎从画布内部散发出来的光亮,模糊了被绘表面与周围空间之间的界限。

她对光作为艺术媒介的探索让人想起丹·弗拉文(Dan Flavin)的实验,但哈姆弗里斯(Humphries)将这一体验推向了截然不同的方向。弗拉文把荧光灯作为雕塑材料来使用,而哈姆弗里斯则利用光来质疑在一个被光屏主导的世界中的可见性本质。

她对ASCII字符的运用是另一个重大创新。通过将她的绘画转化为代码,再将代码重新转回绘画,她创造了一种翻译的循环,突出呈现了构成我们当代影像体验的不同媒介层次。这个过程让人想起瓦尔特·本雅明(Walter Benjamin)关于艺术作品机械复制的思考,但这里被更新为数字时代的语境。

她作品中的表情符号(emoji)起到了类似的作用。这些符号在我们日常交流中无处不在,被她从原有的功能中转化,成为一种新的视觉语法元素。哈姆弗里斯将它们用作绘画语言的基本单元,在数字时代的情感表达惯例中玩味互动。

哈姆弗里斯的艺术提醒我们,技术并非与感性对立,数字不排斥触觉,机械复制能够催生新的真实形式。她的绘画创造了一个空间,让这些看似矛盾的元素共存并相互转化,为当代艺术开辟新的可能。

在一个痴迷于速度和即时性的时代,贾奎琳·哈姆弗里斯(Jacqueline Humphries)的作品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暂停的时刻,一次重新审视我们与图像及技术关系的邀请。她的绘画没有给我们简单的答案,却提出了一个思考和体验的空间,让数字与模拟、机械与手势、代码与表达得以对话。

通过她对现实与虚拟边界的探索,哈姆弗里斯向我们展示了绘画依然是理解和质疑我们当代境况的重要媒介。她的作品提醒我们,艺术不仅是我们时代的镜子,更是孕育新感知和体验形式的实验场。她的作品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抵抗与反思的空间,一处探索和重新构想我们与数字关系复杂性的场所。

Was this helpful?
0/400

参考艺术家

Jacqueline HUMPHRIES (1960)
名字: Jacqueline
姓氏: HUMPHRIES
性别: 女
国籍:

  • 美国

年龄: 65 岁 (2025)

关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