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中文 (中国)

星期二 18 十一月

ArtCritic favicon

杰尔:当街道变成博物馆

发布时间: 30 十月 2025

作者: 埃尔韦·朗斯兰(Hervé Lancelin)

分类: 艺术评论

阅读时间: 10 分钟

手持相机和大量胶水,杰尔用巨大的黑白肖像摄影占领世界各地的墙壁。这位匿名的法国艺术家在城市立面、监狱和边界上展示被遗忘社区的面孔。他的地下艺术为被排斥者在国际公共空间中重新赋予了壮观的位置。

请认真听我说,你们这群自命不凡的人:当你们在一尘不染的画廊里惊叹于最新的极简主义装置时,一个戴帽子和黑色眼镜的人正在世界各地的墙壁上贴上那些你们从不关注的人的面孔。杰尔,这个笔名既简单又激进的艺术手势,理解了文化权威顽固不愿承认的事实:最强大的艺术,正是那些出现在最意想不到之处、呈现在从未踏入博物馆门槛的人们眼前的艺术。

杰尔生于1983年,巴黎第十五区,他体现了当代艺术中最具活力的部分:一种原始的真诚,一种内心的紧迫感,一种无需言语却要呐喊的必要性。十八岁时,当他在巴黎地铁里发现了一台遗忘的相机,他还不知道自己刚刚找到了他的武器。手持28毫米镜头和大量胶水,他将破败的博斯凯街区立面变成了城市大教堂。他那些巨大的肖像作品以黑白呈现,摄影强度撕裂灵魂,成为对社会隐形的无声宣言。

在这一艺术实践中,隐含着与皮埃尔·布迪厄关于文化区分的社会学理论的密切关系[1]。杰尔的作品对法国社会学家精辟分析的文化合法性机制进行了精彩的颠覆。布迪厄在他1979年的奠基著作中展示了统治阶级如何利用文化实践来维持其社会地位,而杰尔则有意破坏这一体系,将普通阶层的面孔以同样的宏伟与尊严呈现在公共空间,就像权势者的肖像一样。他的巨大装置颠覆了文化等级:不再是精英决定哪些面孔值得占据城市空间,而是艺术家赋予工人、贫民窟妇女、难民、郊区青少年这一席之地。每一幅杰尔的贴片皆是一场对布迪厄所谓”大众的必要品味”, , 即普通阶层对其社会地位的顺从接受, , 的反抗。

2007年的”面对面”项目完美展现了这种社会学的颠覆。在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隔离墙上,杰尔并排贴出了身处相同职业的以色列人和巴勒斯坦人的肖像,他粉碎了政治和文化权力机关极力维系的界限。面孔相对,做着鬼脸,共享同样荒诞而伟大的共性。正如艺术家本人所言:”我们得出了同样的结论:这些人很相似;他们几乎说同一种语言,像在不同家庭中成长的孪生兄弟”[2]。这场最大规模的非法摄影展览表明,文化和社会的界限不过是人为建构,而艺术能将其拆解。

《Women Are Heroes》项目始于2008年,延续了文化资本象征性再分配的逻辑。通过拍摄巴西、肯尼亚、印度和柬埔寨遭受暴力的女性的眼睛和面孔,季然(Ji Ran)赋予了她们社会体系所拒绝的东西:能见度、宏伟感,以及大规模占据公共空间的权利。根据布迪厄的分析,这些女性因阶级和性别的双重压迫而被边缘化,成为巨人,她们的目光俯视着里约的贫民窟和内罗毕的棚户区。季然不仅仅满足于记录她们的存在;他颠覆了可见性地图,强加她们的存在于社会本希望她们保持隐形的地方。当这些肖像覆盖了肯尼亚的整列火车,或被粘贴在屋顶以防雨时,艺术不再是装饰性的,而是成为功能性的,融入了它所代表的人的日常生活。

Inside Out Project于2011年启动,源于季然获得TED奖之后,这极大地民主化了他的创作方式。任何人、任何地方,都可以提交自己的肖像,肖像将免费以巨幅格式打印,并返还给参与者,让他们贴在自己的社区中。已有超过40万人,来自130个国家参与了这一项目。这种完全的水平化消除了艺术家与公众之间,文化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最后屏障。季然不仅批判布迪厄的区分;他通过赋予所有人艺术创作的工具,彻底摧毁了这一区分。自称为”摄影绘画师”的他拒绝与品牌合作,通过销售摄影作品来资助项目,从而维持一种独立性,保障其创作方式的真实性。正如他所言:”在街头,我们接触到那些从不进博物馆的人”[3]

季然不仅是一位影像社会学家,他还是一位电影制作者,深知第七艺术可以成为其摄影工作自然的延伸。他与阿涅斯·瓦尔达合作,于2017年拍摄的《面孔村庄》标志着其艺术实践的一个转折点[4]。这次两代人的相遇, , 一位八旬法国新浪潮传奇大师与一位有前途的三十岁青年, , 产生了一部罕见的温情与智慧之作。瓦尔达和季然乘坐他的照相卡车,游历法国乡村,拍摄当地居民,并将他们的肖像贴在建筑外墙上。影片成为对时间、记忆和普通人尊严的沉思。瓦尔达以她的机智和庄重提醒季然,她在1960年代曾拍摄过一位戴黑色眼镜的年轻人, , 让-吕克·戈达尔。这段电影传承并非偶然:它将季然纳入了法国作者电影的传统中,这一传统以诗意和政治投入观察现实。

《面孔与村庄》不仅仅是一部关于JR艺术的简单纪录片;它是一部完整的电影作品,质问了表现形式、拍摄与摄影的行为、粘贴和展示的手势。影片不断探讨自身的制作过程,拒绝纪录片的透明性,承认其表演的一面。当瓦尔达(Varda)和李杰(JR)决定去瑞士拜访戈达尔(Godard),但他却爽约时,这场景便成了纯粹、残酷且令人心碎的电影时刻。摄影机拍摄着哭泣的瓦尔达和无助的李杰,这种屈辱的瞬间转化为电影的真理。偶然成为导演助理,正如瓦尔达所说。意外的美学,这种对现实的开放,使得李杰的电影与他的城市拼贴实践相近:两者都是捕捉瞬间,让事物自然而发生,接受作品超出艺术家完全控制的事实。

该片于2017年戛纳电影节获得最佳纪录片金眼奖(L’Oeil d’or),并获得奥斯卡提名。但超越奖项,《面孔与村庄》揭示了李杰作品的哲学深度。当瓦尔达拍摄亨利·卡蒂埃-布列松(Henri Cartier-Bresson)和玛蒂娜·弗兰克(Martine Franck)在蒙朱斯坦公墓的墓碑时,当李杰将瓦尔达已故好友的肖像贴在潮水将吞没的碉堡上,影片成为对短暂与永恒的思考。李杰一直坦然面对他装置的脆弱性。他明确表示:”影像,如同生命,都是短暂的。作品粘贴好后,艺术品开始过自己的生活。阳光使轻胶干燥,每一步人们都会撕下纸的脆弱片段”[2]。对消逝的接受,对暂时性的庆祝,使他的创作进入一种与当代艺术市场执着于保存和投机的时间性截然不同的状态。

李杰于2016年和2019年在卢浮宫的介入,凝聚了制度与颠覆、永恒与短暂之间的紧张关系。通过错视法使贝壳金字塔消失,并想象它如倒置的冰山般地下延伸,这是与世界上访问量最大的纪念碑戏耍、曲解与质问。几小时内,路人撕毁了拼贴,作品瓦解。这种预设的破坏,这种对持久性的拒绝,或许是能在官方艺术殿堂中实施的最朋克行为。李杰不寻求进入博物馆后留下;他进入是为了更好地逃脱,为了提醒大家,活着的艺术发生在别处,在街头,暴露于风雨之中,面对所有人的目光。

他在2017年美墨边境的装置作品Kikito展现了他独特的能力,能够创造出瞬间成为标志性的图像,同时保持令人惊讶的形式简洁。一名墨西哥小男孩似乎在越过边境墙观望,他那双巨大的眼睛质问着这道屏障的荒谬。支撑这幅肖像的巨大脚手架将孩子变成了巨人,反转了象征性的力量关系。装置的最后一天,朱尧然组织了一场围绕墙两侧的野餐:参与者通过金属栅栏分享食物,围坐在一个代表着年轻移民眼睛的巨型桌子旁。艺术成为集体行动,是一种和平但无情的表演。有关当局容忍了这场活动,甚至一名边境官员还与朱尧然共饮一杯茶。这幅画面,即艺术家与边防官员在墨西哥小孩肖像前共饮茶,浓缩了朱尧然作品的全部政治力量:创造出人类在被系统否定时重新获得权利的情境。

如今42岁的朱尧然,仍然保持着最初的紧迫感。他的项目持续出现在全球各地,艾利斯岛、吉萨金字塔、加州监狱、旧金山街头。每一次介入都忠于他创作的根本原则:赋予那些没有存在感的人以巨大的存在感,将公共空间转变为民主的画廊,拒绝让艺术成为少数精英的特权。他的半匿名身份不是玩偶,而是实际需要:没有帽子和眼镜,他可以隐姓埋名,在那些将他的艺术视为犯罪的国家工作。”朱尧然代表了我依然是那个尝试从不同角度看世界的孩子,”他解释道[2]

对那个曾在巴黎屋顶涂鸦的Bosquets少年忠诚,使他的作品具有了显著的一致性。没有妥协,没有商业利用,没有削弱诉求。朱尧然证明了,即使被体制赞誉,也可以保持激进的批判立场。他在Perrotin和Pace画廊之间穿梭,在萨奇画廊展出,与纽约市芭蕾舞团合作,同时继续在贫民窟和难民营非法张贴作品。这种表面上的分裂,实际上是一个聪明的策略:利用艺术市场带来的能见度和资金,资助那些完全摆脱其逻辑的项目。

朱尧然的作品狠狠地提醒我们,艺术并未死去,它依然能改变我们的视角,激发非凡的相遇,创造短暂的社区。在一个充斥着图像的世界里,他的巨型拼贴以其规模、正面直视和拒绝容易的诱惑,刺破视觉噪音。他展现的面孔既非按照主流审美的标准美丽,也不丑陋;它们是真实、强烈且存在的。他们注视着我们,迫使我们回望。这正是当代社会刻意回避的面对面相遇:真正看见那些被边缘化的人。朱尧然以一种执着的温柔、并非幼稚的乐观,以及对共同人性的坚定信念,强迫这场对峙。

如果艺术史要从吉尔尔的历程中汲取一课,那就是:最相关的艺术不是在市场扭曲的镜子中凝视自己的艺术,而是注视世界并直接介入的艺术。没有复杂的理论宣言,没有复杂的概念立场,只有一个简单的动作,无限次地重复,带着完全的信念:拍照、放大、粘贴、离开。让作品自己活着,接受它被毁坏,在别处重新开始。这种对工作的谦逊,这种分享的慷慨,这种对图像力量和人类相遇的绝对信任,使吉尔尔不仅仅是一位成功的艺术家:他是连接封闭世界的桥梁,是一位永不放弃乌托邦的行动主义者,是普世尊严的坚持见证者。他的艺术不会安慰我们,不会娱乐我们,也不会让我们昏昏欲睡。它唤醒我们,冲击我们,迫使我们看到那些我们宁愿忽视的东西。正因为如此,他现在以及未来很长时间都极为重要。


  1. 皮埃尔·布迪厄,区别感. 判断的社会批判,巴黎,午夜出版社,1979年
  2. 吉尔尔的引言摘自ArtReview、TheArtStory和维基百科网站,检索于2025年10月。
  3. 关于项目”一代人的肖像”的引用。
  4. 脸庞村庄,阿涅斯·瓦尔达和吉尔尔联合执导的纪录片,2017年,2017年戛纳电影节金眼奖。
Was this helpful?
0/400

参考艺术家

JR (1983)
名字:
姓氏: JR
其他姓名:

  • Jérémie Rodach

性别: 男
国籍:

  • 法国

年龄: 42 岁 (2025)

关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