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中文 (中国)

星期二 18 十一月

ArtCritic favicon

松山智一:身份的工匠

发布时间: 27 二月 2025

作者: 埃尔韦·朗斯兰(Hervé Lancelin)

分类: 艺术评论

阅读时间: 21 分钟

松山智一融合传统图案与当代图像,创造出一种超越文化界限的视觉语言。他那介于雄性与雌性之间的人物,悬浮在不确定的时空中,体现了数字时代中游走于不同文化影响之间的世界公民的状态。

请认真听我说,你们这群自命不凡的人,现在是时候谈谈一位比任何人都更能体现我们时代矛盾的艺术家了。松山智一不仅仅是为你们那无菌的客厅制造诱人图像的制造者。不,他这位来自布鲁克林的日本人将西方流行美学与日本绘画传统结合,如同宇宙DJ混合看似不相容的采样,创造出令人惊讶的和谐。

当我第一次看到松山超大幅画作时,我起初以为这是一种简单的异国情调,是迎合追求多样性的富裕收藏家的又一包装好的多元文化主义版本。多么巨大的错误!松山玩的是一个远比这种简单解读更微妙、更深刻的游戏。

第一次看到他那些面无表情的人物,漂浮在布满花卉和几何图案的豪华室内时,我立刻想到了霍米·K·巴巴关于文化混杂性的著作。是的,这位印度后殖民理论家教会我们,身份是在一个”第三空间”构建的, , 这是文化相遇、协商并相互转化的缝隙[1]。松山通过他的作品完美体现了这一理论,这些作品拒绝被归类为东方或西方、传统或当代。

松山智一于1976年出生于日本高山市,在日本和南加州之间成长,2000年代初定居纽约。这种持续的根源流失体验是他作品的核心。艺术家本人说:”我从未拥有过一个家。12岁时在美国待了四年后回到日本,这比我搬到美国时经历的文化冲击更大”[2]。松山将这永远的局外人身份转化为创造力量,对我们全球化世界中的身份持续质疑。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画作中将江户时代日本浮世绘图案与当代流行文化、品牌标志和印花布料并置的方式。在《你,一我抹去》(2023)中,他创作了一个真正的后现代奇珍异宝展,里面共存着弗里达·卡洛的自画像、黛安·阿布斯拍摄的标志性双胞胎、基思·哈灵的人物形象以及芭芭拉·克鲁格的作品《你的身体是一场战场》。中央位置是一幅卡拉瓦乔的《犹迪思斩杀霍洛弗奈斯》的迷幻重释,爆发出荧光色彩。这种狂热的挪用看似混乱,但松山以外科手术般的精准协调了这场混乱。

巴巴提醒我们,”文化混杂性孕育了不同的东西,新的东西,我们无法识别的东西,意义和表征谈判的新领域”[3]。这不正是松山在将时尚杂志图像与受欧洲文艺复兴启发的构图及传统日本图案混合时所做的吗?他不仅仅是并置不同元素;他创造出超越灵感来源的新视觉语言。

松山的作品在互联网时代尤为相关,我们不断受到来自不同文化、时代和背景的图像轰炸。正如巴巴所强调,”边界成为某种东西开始显现的地方”[4]。松山正站在这条边界上,在这个身份文化不断协商和重新定义的临界空间中。

以他的《虚构景观》系列为例,他描绘了拥有中性面貌的角色,穿着饰有传统日本图案的当代服装,置身于既让人联想到西方资产阶级室内环境又带有日本屏风气息的背景中。这些眼神常常空洞的角色似乎漂浮在不确定的时空中,仿佛悬于不同文化现实之间。它们体现了巴巴所称的”中间地带”,这是”意义和文化身份不带假定或强加的等级进行协商的空间”[5]

将松山的作品简单视为对文化多样性的庆祝、多元文化主义的乌托邦愿景未免过于简单。他的作品更为模糊和复杂,提出了关于我们如何在地理与文化边界日益渗透的世界中定义自己的根本问题。正如巴巴所解释,”对分裂命题空间的理论承认能够开辟出一种国际文化的概念化途径,这种文化不基于多元文化的异域主义或文化多样性,而是基于文化混杂性的书写和表达”[6]

这种文化混杂性的理念在松山处理他作品中的图案和纺织品时表现得尤为突出。在一次采访中,他解释说:”我对图案和纺织设计感兴趣,因为它们不是语言性的。当你看到凤凰或龙时,你可以立即感受到一种文化”[7]。但松山不仅仅是再现这些图案;他对它们进行转化、重新组合,使之与其他文化符号对话。他表明我们视为特定文化象征的符号实际上是多世纪以来交流与相互影响的结果。

正如松山所提醒的那样,丝绸之路促进了埃及、中国与世界其他地区之间图案和艺术技巧的交流。”每个文化都声称,那些与它们保持了数十年甚至数世纪的信息都属于它们”,他带着讽刺说道[8]。他的作品提醒我们,文化真实性的概念本身就是有问题的,文化总是在流动中,不断变化。

这一思考与巴巴的观点相呼应,他写道:”文化本身从来不是单一的,也不仅仅是自我与他者关系中的二元对立”[9]。松山在他的绘画中融入来自不同传统的元素(如威廉·莫里斯、日本图案等),创造出不同身份与文化的叠加,这种表达全球主义的方式揭示了一个既非美国、英国,也非亚洲,而是乌托邦的东西。

我特别喜欢松山怎样玩弄画布的形状。他的画作不仅仅是矩形;它们常由不同大小的多幅画布组成,不对称拼接,边缘和轮廓根据绘画内容剪裁。这种方法让人联想到巴巴所说的”文化差异的表演性”[10],即文化身份不是固定的实体,而是在行动和互动中不断演变的建构。

松山的雕塑更进一步探讨了身份和感知的问题。它们由抛光如镜的不锈钢制成,反射出周围环境和观众。正如艺术家解释的,”作品吸收其环境,这类似于一个人吸收其周围文化的方式”[11]。这些既熟悉又陌生的雕塑,唤起了一个我们通过梦境而非现实生活所了解的世界。

巴巴邀请我们思考,”文化身份的问题不在于断言一个先验的身份,或完成一种‘传统’;而是文化差异表达的过程”[12]。松山的作品完美表现了这一观点。他的角色常是中性化的,穿着既有现代时尚又带有传统和服元素的衣服,体现了一种不断建构的身份,这身份非单一传统的归属,而是在不同文化影响中游走。

在2021年展出的”我们最美好的部分”系列中,松山更进一竿创造了他所称的”全球我们”。他的角色年轻、美丽、衣着华丽,然而看起来迷茫,如同梦游者。他们代表着这样一群特权青年,拥有一切却缺乏归属感,对自我身份及使命缺乏清晰认知。他们体现了巴巴所说的”当代后殖民状态”,其特点是”陌生感、非归属感,超越了单纯的疏离,成为一种混合的主体性”[13]

松山作品中最特别的之处在于他如何运用色彩来传达文化混合的理念。他那几乎迷幻的鲜艳色调,既不符合日本的绘画传统,也不遵循西方的惯例。相反,它们创造了一个独特的视觉世界,超越了这些范畴。正如巴巴所观察到的,”文化混合不仅仅是内容或主题的问题,也涉及形式和风格”[14]

松山的创作过程本身就是这种文化混合的象征。他在纽约普瑞特学院学习平面设计,自学绘画,发展出一种将传统技法与当代数字工具结合的独特方法。他首先浏览自己两个世界的现有图像,翻阅时尚杂志和广告,寻找当代西方的视觉元素,查看历史文献,寻找更古老且典型的日本视觉线索。通过多种来源,他融合了场景,其中人物形象让人联想起时装模特,穿着类似日本传统服装,同时背景则让人想起幕府时代的屏风,散落着现代城市的垃圾。

这种工作方法让人联想到巴巴所说的”文化翻译”, 即”那些既非统一又非对立,而是超越这二者的元素参与到文化协商的过程”[15]。通过融合来自不同文化传统的离散元素,松山并非简单地创作后现代拼贴,而是实现了一种真正的文化翻译,产生了新的含义和新的诠释可能。

松山的艺术因此邀请我们重新思考以往的范畴,质疑我们对真正文化身份的既定假设。正如巴巴指出的,”混合凸显了文化边界从来不仅仅是过去与现在、传统与现代的简单对立;它是一个不断协商的过程,发生在当下”[16]

松山绘画中的室内空间尤为引人注目。它们常常受到《Elle Decor》或《Architectural Digest》等设计杂志的启发,呈现出那些与西方社会经济成功联系在一起的奢华室内空间。但松山通过引入自然元素(鸟类、蝴蝶、植物)和日本传统纹样,将这些空间转化为既非完全西方也非完全东方的混合空间,创造出新的、前所未有的样式。

这种做法让人想起巴巴关于所谓”第三空间”的思考,那是一个文化协商区域,”文化的意义和符号不存在固有的统一性或固定性;即使是相同的符号也可能被重新占用、翻译、重新历史化并被重新解读”[17]。松山的室内空间正是这样的第三空间,不同文化传统在此交汇并相互转化。

他作品中尤为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他如何玩弄我们的期待和文化偏见。通过将高级文化(卡拉瓦乔、马蒂斯、日本传统绘画)的元素与流行文化(品牌标志、漫画人物)相混合,他质疑了这些不同文化表达形式之间传统的等级秩序。正如巴巴所指出的,”文化混杂迫使我们重新思考文化认同模型,远离自我/他者、东西、第一/第三世界的二元对立”[18]

当今关于文化挪用的辩论持续不断,而松山的作品提供了一个细致复杂的视角。这不仅仅是简单挪用他文化的元素,而是创造不同传统之间的对话,承认它们的相互影响与持续演变。正如巴巴解释的,”混杂并非消除矛盾的问题,而是与之协商的过程”[19]

松山绘画中的人物性别常常模糊,结合了男性和女性的特征。这种模糊反映了巴巴所称的”殖民话语的模棱两可”,即殖民身份总是带有某种不稳定性和流动性[20]。通过创造逃避传统二元类别的人物,松山邀请我们思考更流动、更复杂的身份形态。

我特别喜欢他作品中巧妙地创造出既视觉吸引又概念严谨的艺术。他的作品确实美丽,但它们也深深扎根于对当代世界议题的反思。正如巴巴所强调,”艺术不仅仅反映社会现实;它积极参与社会现实的建构与转变”[21]

松山的作品是巴巴所称”文化过渡艺术”的典范,这种艺术从不同文化、不同传统的临界空间中诞生[22]。通过融合多种文化传统的不同元素,松山创造了一个超越传统类别的新视觉空间,邀请我们重新思考身份和文化归属的观念。

在一个日益被民族主义和身份回归印记的世界中,松山的作品提供了另一种视角, , 身份不是通过排斥他者构建,而是通过对话与交流构成。正如巴巴所写,”文化差异不应被理解为某个预定民族的自由表达;文化权威的协商是在话语时刻形成的”[23]

松山虚构的风景因此成为文化协商的空间,不同传统和影响在此相遇并相互转化。它们体现了巴巴所称的”现代性的间断性时间性”,即我们当代经历标志着不同时间性和不同历史的共存[24]

使松山作品今天特别相关的是他捕捉了巴巴所称的”分散”,即当代世界人物与文化的扩散[25]。他的作品讲述了那些像他一样活跃于不同文化、不同传统、不同语言之间的人的故事。

松山的艺术提醒我们,文化身份从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始终在建构中,始终在变化中。真正的理论和政治进步在于我们超越传统奠基叙事的能力,而专注于不同文化相遇和互动时所激发的创造性瞬间。松山的作品完美体现了这一必要性。他邀请我们超越传统分类,设想在世界中存在的新方式,设想自我定义的新方法。他的艺术提醒我们,不同文化、不同传统之间对话所能孕育的美丽与丰富。

所以下次当你遇到Tomokazu Matsuyama的作品时,不要仅仅欣赏其形式美或技艺的高超。花时间沉浸在他创造的复杂且迷人的宇宙中,一个文化边界消融、为新可能性和新身份让路的宇宙。松山的艺术邀请我们重新思考自己的固执己见,拥抱当代世界的复杂性与模糊性。这是一种艺术,超越视觉美,向我们提供关于在全球化世界中作为人类的新颖且激励的视角。这就是为什么,请认真听我说,你们这群自命不凡的人,应当关注Tomokazu Matsuyama:不是因为他时髦或他的作品适合放在你们的客厅,而是因为他向我们讲述了关于我们的时代和我们自己的重要信息。


  1. 巴巴,霍米·K. 文化场所:后殖民理论,帕约,2007年。
  2. 松山智一采访,设计现场,2016年4月。
  3. 巴巴,霍米·K. 文化场所:后殖民理论,帕约,2007年。
  4. 同前。
  5. 同前。
  6. 同前。
  7. Tomokazu Matsuyama采访,Almine Rech Gallery,2023年。
  8. 同上。
  9. Bhabha, Homi K. 文化场所:后殖民理论,Payot,2007年。
  10. 同上。
  11. Tomokazu Matsuyama采访,Kavi Gupta Gallery,2021年。
  12. Bhabha, Homi K. 文化场所:后殖民理论,Payot,2007年。
  13. 同上。
  14. 同上。
  15. 同上。
  16. 同上。
  17. 同上。
  18. 同上。
  19. 同上。
  20. 同上。
  21. 同上。
  22. 同上。
  23. 同上。
  24. 同上。
  25. 同上。
  26. 同上。
Was this helpful?
0/400

参考艺术家

Tomokazu MATSUYAMA (1976)
名字: Tomokazu
姓氏: MATSUYAMA
其他姓名:

  • 松山智一 (日文)

性别: 男
国籍:

  • 日本

年龄: 49 岁 (2025)

关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