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认真听我说,你们这群自命不凡的人:这是一位不与当代艺术市场的小宠儿们在同一赛场上竞技的艺术家。毛经卿,1984年出生,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对你们那昙花一现的潮流和概念装置毫不在意。这位男士以考古学家的执着和外科医生的精准钻研宋代传统,从中提炼出令人震撼的诗意,展现出其准确性与当代性。
当他的同时代人追逐最新的西方潮流时,毛经卿选择了最艰难的道路:忠实而富有创造性地传承千年遗产。在学生时代,他师从肖风和宋仁,随后担任肖风九年的学术秘书,后来又荣幸成为陈培球的最后一位弟子,陈培球是毫无争议的中国传统绘画大师。这一师承关系非同小可,构成了他艺术探索的根基。
宋代遗产:一种完美的美学
宋代绘画代表了中国绘画艺术的巅峰,尤其是在宫廷绘画领域。当时的艺术家们发展出一种将细致观察自然与诗意感受结合的手法,创作出令人叹为观止的美丽作品,每个细节都至关重要。毛经卿以对这一传统的深刻认识投身其中。他为阿里巴巴馆在杭州举办的G20峰会创作的系列作品新清明江,正体现了这种抱负:借用宋代大师的视觉规范来讲述我们这个时代。
陈培球对他的影响不仅限于技术传授。陈培球曾花费数年时间系统注释宋画全集,这是一项艰巨的学术工作,毛经卿有幸全面研读。这些注释对他来说是一笔真正的艺术珍宝,是理解宋画艺术微妙之处的钥匙,而这对大多数当代艺术家来说则是难以企及的。
在作品如百花和百莲中,毛经卿展现了继承宋代的技术精湛,同时注入现代感的敏锐。他的花卉构图绝非简单的风格练习;其中蕴含对美丽、脆弱与永恒的沉思。空间的处理、手法的简约、线条的精准,呈现出一位艺术家不仅继承了师傅的教诲,更是超越了他们。
他娴熟运用的工笔画技法要求极大的耐心与精准,而当下这个瞬间主义时代对此常常忽视。每一片花瓣、每一片叶子、每一根茎都被描绘得极其细致,近乎虔诚。这种方法与西方当代艺术的自发性及强烈表现力形成鲜明对比。
陀思妥耶夫斯基与精神深度的艺术
毛经卿的艺术方法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美学之间存在着令人惊讶的亲缘关系,这种对真理的执着追求贯穿了这位俄罗斯大师的作品[1]。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中,每一个细节、每一个心理细微之处都构成了旨在揭示人类灵魂深处的整体结构。同样,在毛经卿那里,每一个绘画元素都融入了对其主题精神本质的更广泛探索。
毛经卿的艺术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世界分享了将平凡转化为非凡的能力,在日常生活中揭示出一种形而上的维度。当陀思妥耶夫斯基以临床般的精准剖析其人物意识的曲折时,毛经卿则以同样的揭示强度解剖一朵花的结构或花瓣的质感。这种类比并非偶然:两位艺术家都将艺术视为揭示,是对隐藏真理的逐步展现。
这种陀思妥耶夫斯基方法的影响在毛经卿的系列作品百莲中表现得尤为明显。每朵莲花都被视为独一无二的个体,具有自身的个性、细微差别和神秘感。这种花卉图案的个体化让人联想到陀思妥耶夫斯基塑造人物的方式:从不创造类型,而是塑造独特且无法被归类的个体。
时间维度在这种美学亲缘关系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心理时间中展开他的叙述,这种时间超越了编年时间,创造出揭示人物本质的永恒时刻。毛经卿在他的绘画中采取了类似的方法:他的花朵似乎悬浮在一种既不是盛开也非凋谢,而是一种逃脱时间束缚的永恒美之时间中。
毛经卿的这种方法揭示了他对艺术的理解超越了简单的再现,达到了直观知识的形式。正如陀思妥耶夫斯基利用小说探索人类心灵未被发掘的领域,毛经卿利用中国传统绘画探索大自然和美的奥秘。这种做法需要某种禁欲,一种自我的剥离,使艺术家能够服务于他的主题,而不是被个人效果所奴役。
传统的无形建筑
毛经卿的艺术展现了对中国绘画传统中所谓的”无形结构”的深刻理解。这种结构不仅仅关乎技巧,尽管技术精湛必不可少,而是关于支配空间组织、质量分布以及虚实平衡的内在逻辑。
这种建筑逻辑在他为阿里巴巴馆创作的丝绸画作新清明河中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件宏伟作品展示了令人惊叹的复杂构图,每个元素都在一个完美编排的整体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这种在保持细节精准的同时掌控整体大构图的能力,体现了他作为同代人的非凡艺术成熟度。
中国传统建筑基于比例与和谐的原则,这些原则在毛经卿的绘画中得到了体现。负空间的运用,通过重复和变化创造视觉节奏,浓密与空旷之间的平衡,展现出一种超越简单二维表现的建筑感知。
在他的花鸟画中,这种建筑逻辑通过潜在的几何结构表现出来,组织着构图,却从未在视觉上强加于人。莲花的茎描绘出无形的轴线,构建空间结构,叶子形成平面,增添深度,盛开的花朵构成焦点,引导视线。这种秘密的建筑赋予他的作品坚实感和存在感,使其区别于装饰性练习。
与建筑的亲缘关系也体现在他的绘画时间概念中。正如一座穿越世纪仍保持功能和美感的建筑,毛经卿的画作似乎旨在挑战时间的磨损。这种源自宋代传统的持久追求,为他的作品赋予了宏伟的维度,这与画布的物理大小无关。
他的建筑式方法也揭示了艺术作为集体构建的理念。每件作品都属于更广泛的整体,即中国绘画传统,在其中构成了一个新的元素,且与现有传统无断裂。这种创造性的连续性,是伟大艺术传统的特征,使毛经卿成为中国艺术传承链条中的关键环节。
一个传统主义者的现代性自觉
与表面现象相反,毛经卿并非固守对过去的怀旧。他的艺术实践体现了一种自觉的现代性,汲取传统以更好地面对当代挑战。他在喷墨溅泼三十二件套系列中的工作展示了他才华的另一面,受到了张大千和陈佩秋晚期创新的影响。
这一系列标志着他艺术道路的显著演变。喷墨溅泼大师的影响,这种技术允许更自由的表现力,同时保留中国传统的精致,为他的艺术开辟了新视野。该系列在艺术市场上所达到的价格,尤其是2023年在松嘎国际拍卖会上达到近50万欧元的Splash – Color x 32 (泼彩册水系列三十二片),证明了这一风格演变获得的国际认可[2]。
他作为中国美术学院副教授的职位,使他在将这些传统知识传递给新一代方面承担了特殊责任。这一教学职能丰富了他自身的艺术实践,促使他理论化自己的直觉,阐明美学选择。教学因此成为一个实验室,在此测试和完善风格创新。
2022年举办的展览宋韵风雅,以及2023年在浙江省博物馆举行的超过八十件作品、涵盖二十年创作的盛大展览意韵无极,证明了他艺术道路的成熟[3]。这些展览展示了一位能够在所有传统题材中表达其视野的艺术家:山水、人物、花鸟。
完美的伦理学
毛经卿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他拒绝轻松,并对自己始终保持高度苛求。在一个经常被时尚效应和追求轰动效应主导的艺术世界中,他选择了耐心深入和追求完美之路。这种完美伦理,继承自他的师长,是其创作路径的根基。
他的慈善作品,如为各种慈善事业捐赠画作,也体现了艺术作为服务社区的理念。他在艺术上的这种社会责任感,正是中国文人传统的延续,艺术家对社会承担道德责任。
他作品在国际上的认可,体现在他参加达沃斯论坛和G20活动,彰显了他在全球艺术舞台上实现传统与现代对话的能力。这种国际化并未削弱他的艺术身份,反而彰显了其文化特性。
毛经卿体现了中国当代艺术的一种可能路径:扎根传统,以传统的力量更新艺术语言。他的作品证明了完全当代化而不背弃文化遗产是可能的,而且这种创造性的忠诚是艺术真正创新的先决条件。
这位艺术家提醒我们,艺术的伟大不在于惊艳的原创,而在于能够唤起传统最深层和声,创造新的美。因此,毛经卿成为当代中国艺术最真实的声音之一,他是一位尊重过去、开创未来的创作者。
- 陀思妥耶夫斯基,费奥多尔,作家日记,古斯塔夫·欧库图里译,巴黎,伽利玛出版社,1972年
- 松花江国际拍卖,北京2023年7月1日拍卖结果,作品名”Splash – Color x 32″(泼彩册水系列三十二片),拍品编号5634,图画-水彩,墨水,彩色/纸质,32件纸上作品,尺寸27 x 24厘米。
- 浙江省博物馆,展览目录艺韵无极 – 毛经卿,杭州,2023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