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中文 (中国)

星期二 18 十一月

ArtCritic favicon

沃伊谢赫·科瓦日克:超越经典神话

发布时间: 7 四月 2025

作者: 埃尔韦·朗斯兰(Hervé Lancelin)

分类: 艺术评论

阅读时间: 12 分钟

沃伊谢赫·科瓦日克大胆地改造希腊神话。他那些充满活力色彩的巨幅画作,将古代神祇重新塑造成当代形象,创造出过去与现在之间的视觉对话,颠覆我们对具象艺术的认知。

请认真听我说,你们这群自命不凡的人,有一个当代艺术现象值得你们立即关注。Vojtěch Kovařík,这位1993年出生的捷克年轻画家,勇敢地解构了古老的神话,以更好地在我们的当代世界中复兴它们。

他那些宏伟的画作不仅是对希腊神话的重新诠释,更是视觉上的启示,将这些古老故事转化为对我们社会的尖锐评论。他那些体型夸张、带有蓝色、绿色或黄色调的赫拉克勒斯式人物,以既壮观又脆弱的存在感占据了画布空间。

但请注意:这并非如《艺术评论》某批评家所言的简单文化挪用练习。更确切地说,这是一种对西方经典规范的深刻且必要的颠覆。Kovařík将这些人物从其欧洲古典背景中抽离,转化为质问我们文化身份建构的画作。

让我们稍作退步,审视Kovařík真正的创作。他创作了似乎诞生于雕塑与绘画之间境界的神祇。作为一名曾接受陶瓷训练的艺术家,他在画作中掺入沙子,为其赋予类似石头和大理石的颗粒质感。这一技法让人想起Aloïs Riegl所提出的触觉理论,即艺术在触觉与视觉感知之间演变[1]。在Kovařík的作品中,画面的表层成为两种感知模式交织的领域,重燃了图像的物理力量,而当下我们却被无形的屏幕图像淹没。

他那神话人物仿佛被画布囚禁,框架似乎无法承载他们的无边广大,这其中带有令人愉快的讽刺意味。在《阿特拉斯肩负天地》(2023)中,阿特拉斯那宏伟的身躯似乎被天空的重量压垮,同时也被画布的边界限制。难道这不正是我们当代处境的完美隐喻吗?我们都是现代的阿特拉斯,背负着不自觉承载的文化神话的重担。

Kovařík继承了那些通过个人感受重新诠释神话的艺术家传统,比如毕加索的新古典时期或弗朗西斯·培根的扭曲人物。但与前辈不同,Kovařík在这些神祇形象中注入了人性。他笔下的赫拉克勒斯不是传统经典中的胜利英雄,而是一个忧郁且内省的角色。在《赫拉克勒斯将箭蘸入九头蛇剧毒黑血》(2023)中,我们看到的不是战斗的荣耀时刻,而是之后的平静沉思,这使得这位半神更加人性化。

谈及沉思,无法忽视Kovařík的作品与弗里德里希·尼采关于希腊神话思想的关联。在《悲剧的诞生》中,尼采探讨了希腊人如何利用艺术将存在的恐怖转化为可承受的东西[2]。同样地,Kovařík将希腊神话中常带暴力的故事转化为对人类境况的视觉冥想。他的神不再是遥远完美的存在,而是不完美且脆弱的,就像我们一样。

这种去神话化的方法在他对女性形象的表现中尤为明显。他的”阿佛洛狄忒”不是波提切利笔下那位飘渺而细腻的女神,而是一位威严而强大的形象。她是一位拒绝被简化为男性欲望的单一对象的女神。在一个艺术世界仍被男性视角主导的时代,这种对神话女性形象的重新诠释既令人耳目一新又势在必行。

科瓦里克的色彩调色板与他的主题一样颠覆性。他的电蓝、酸绿和炙热的橙色创造了一个介于梦境与噩梦之间的视觉世界。这些非自然色彩提醒我们这里是一个神话王国,同时凭借其当代的鲜活感牢牢地将我们固定在现实中。

作为一名艺术评论家,我经常面对那些仅借文化参考作掩饰却无所贡献的艺术家。科瓦里克不是这样的人。他真正消化了他的影响,从毕加索到莱热,从苏联雕塑到墨西哥壁画,创造出深具个人色彩和当代感的作品。

他的作品在这个时代尤为相关,当激进右翼将古典古代视为所谓”纯正西方文化”的象征。通过将大力士赫拉克勒斯描绘成不同肤色且具中性特征,科瓦里克揭示了这种挪用的荒谬。他提醒我们这些神话属于全人类,而非那些想用它们筑起文化墙的人。

尼采教导我们,神话不是永恒的真理,而是随着我们演变的文化建构[3]。科瓦里克似乎深刻理解这一理念。他的画作并非对古老神话的简单描绘,而是重新创作,使其对当代具有意义。

尼采哲学同样体现在科瓦里克作品中所呈现的阿波罗尼亚与狄俄尼索斯张力之间。他作品形式上的均衡(阿波罗尼亚元素)与笔触和色彩的粗犷表现力(狄俄尼索斯元素)形成鲜明对比。这种张力造就了视觉能量,使观者保持于一种积极的沉思状态。

科瓦里克作品真正引人入胜之处在于他游走于不同艺术传统之间。他汲取欧洲古典艺术,也汲取苏联宣传海报的美学及墨西哥壁画派如迭戈·里维拉和何塞·克莱门特·奥罗斯科的表现主义。这种影响的融合创造了一种超越文化边界的视觉语言。

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在他的论文《卡夫卡与他的先驱》中提到,每位艺术家都创造了自己的先驱[4]。同样,科瓦里克通过融合不同的影响,创造出连贯的艺术体系。他的画作”四季”(2023年),通过对珀耳塞福涅的表现,既唤起古代壁画又联结当代艺术,架起一座挑战我们线性艺术史观念的时空桥梁。

比较文学为理解科瓦里克的作品提供了有趣的框架。正如文学研究考察文本如何穿越文化和语言边界,科瓦里克的作品跨越时间和风格的界限。他创造了霍米·巴巴称为的”第三空间”[5],一个文化协商的场所,在此新的意义得以萌生。

在《Leandros and Hero》(2024)中,Kovařík 描绘了两位被大海分隔的恋人悲惨的故事。画面中,Hero 握着一个发光的球体,目光低垂,而 Leandros 浮现在她上方,这完美捕捉了灾难爆发前的紧张时刻。这是一幅关于爱情、分离与界限的画作,这些普遍的主题在不同文化和时代中产生共鸣。

文学评论家哈罗德·布鲁姆(Harold Bloom)谈到了”影响的焦虑”[6],即艺术家面对前辈们遗产时产生的这种焦虑。Kovařík 似乎把这种焦虑转化为一种创作力量。他不试图逃避艺术史的影响,而是拥抱它,同时进行颠覆。

我对 Kovařík 作品最深的感受是他的真诚。在一个经常充满愤世嫉俗和自我参照的艺术世界中,他敢于创造直接诉诸基本人类情感的作品, , 爱情、恐惧、忧郁、对意义的追寻。他的画作不是冷冰冰的智力游戏,而是人类境况热烈而跳动的表达。

Vojtěch Kovařík 让我们忆起为何需要神话:它们并非凝固的理想化过去的叙述,而是随着我们演变的活故事,帮助我们驾驭复杂的存在。他那些被变形的泰坦是我们当代的镜子,用一种超越时空的视觉语言映照我们自身的斗争与愿望。

所以,下次当你听到有人说具象绘画已经过时时,带他们去看看 Kovařík 的作品。向他们展示这位捷克艺术家如何为我们这个动荡时代重新定义这一古老媒介。如果这还不能说服他们,那好吧,他们可以去别处瞧瞧。艺术太重要,不能交给愤世嫉俗者和冷漠者。


  1. 赖格尔,A.(1901)。晚期罗马艺术工业。维也纳:奥地利考古研究所。
  2. 尼采,F.(1872)。悲剧的诞生。莱比锡:E.W.弗里茨施出版。
  3. 尼采,F.(1886)。善恶的彼岸。莱比锡:C.G.瑙曼。
  4. 博尔赫斯,J.L.(1951)。”卡夫卡及其先驱”收录于调查。布宜诺斯艾利斯:南方出版社。
  5. 巴巴,H.K.(1994)。文化的位置。伦敦:劳特利奇。
  6. 布卢姆,H.(1973)。影响的焦虑:诗歌理论。纽约:牛津大学出版社。
Was this helpful?
0/400

参考艺术家

Vojtěch KOVAŘÍK (1993)
名字: Vojtěch
姓氏: KOVAŘÍK
性别: 男
国籍:

  • 捷克

年龄: 32 岁 (2025)

关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