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认真听我说,你们这群自命不凡的人。你们认为自己懂当代艺术,因为你们常去时尚画廊的开幕式,并能说出三个新兴艺术家的名字?让我来告诉你们哥伦比亚艺术家玛丽亚·贝里奥,她以一种你们大概从未理解过的颠覆性温柔击败你们那些预制的偶像。
在她最近于伦敦Victoria Miro画廊举办的展览”仪式的终结”中,贝里奥展示了九件大型拼贴画,这些作品如同地震般震撼我们的感知。这些巨型作品并非邀请你温柔地观赏;它们以宇宙黑洞般的强烈吸引力,将你拉入其世界。
如果你在寻找那些仅仅用来装饰你无菌客厅的艺术品,那就绕道走吧。贝里奥的工作方式如同一位强迫症的外科医生,精心剪裁并叠加娇嫩的日本纸张,施以水彩,有时加上炭笔线条,制作出多层拼贴的表面。结果是?这些组合将破碎的记忆、分裂的身份与散落的故事汇聚成一种近乎艺术奇迹的连贯性。
让我们暂时关注她的技法。每件作品都是对叠加纸张的细致见证,仿佛艺术家正在耐心地一块块重建一个破碎的世界。这种方法不仅是技巧上的壮举,更体现了她作品的核心隐喻:在一个破碎的世界中生存,需要将碎片汇集起来,赋予混沌以意义。贝里奥正是通过她的拼贴创作出了一种秩序的假象,同时保持了这种重构所固有的脆弱性。
在展出的多数作品中,贝里奥与纽约舞蹈团体GALLIM的成员合作。想象一下这个场景:艺术家为舞团提供服装,尤其是那些在多幅画作中出现的极具真实感的猫面具,然后在舞者表演时为她们拍照,这些照片成为绘画的参考。效果令人震撼:表情丰富的动作被捕捉在令人不安的视角下,如《Cheyava Falls》(2024),其中不自然的姿势暗示着一种被迫的表演,反映了在一个个人自主权常被妥协的空间中,顺从压力的体验。
这些作品中最令人震撼的是它们令人窒息的品质。透视似乎被故意扭曲,角度被压扁,人物呈现出不协调的比例。这些扭曲并非技术错误,而是艺术家刻意的选择,反映出她令人不安的视角。她创造的世界既熟悉又深深陌生,就像我们透过一块变形的棱镜观察现实。
在《观众》中,一名舞者在服装厂试穿戏服,掀起面具凝视着我们。背景中,在一名男性监督员的警惕目光下,一排排缝纫工人注视着这一幕。观察者与被观察者之间的这一互动提出了一个根本性的问题:观看和被观看意味着什么?在这种目光的动态中,谁才是真正拥有权力的人?
几幅作品,包括《Elysium Mons》和《Anseris Mons》,标题取自火星上的火山。这些画作描绘的主题,若面孔未被面具遮盖,几乎难以从其复杂图案的服装和浓重的舞台妆容中辨认出来。通过这样的题目选择,贝里奥似乎在提醒我们人类相较于浩瀚宇宙的渺小,提醒我们在这个庞大且不可预测的宇宙中的卑微位置。
人物身上破碎且叠加的服装像是在不断移动的地形,艺术家使用不连贯的透视增强了这一效果,让我们沉浸于她所描绘的动荡世界中。贝里奥在画布上使用的精致材料与其混乱的构图形成强烈对比,象征人类与环境的脆弱。这些作品是生存的隐喻,将碎片拼接,赋予破碎世界意义。
颠覆了西班牙征服者对南美神话黄金城的梦想,贝里奥的《El Dorado》描绘了一个生机勃勃但缺乏物质财富的市场场景,呈现了关于价值的另一种视角。前景中,一位人物从手推车上分发食物。右侧,一群孩子在玩耍,穿着朴素的成年人悠闲地放松和社交。左侧,在一个钝角处,一位穿着华丽且显得昂贵的女士笨拙地躺在椅子上。这些不同人物的并置,无论在构图还是外貌上,都唤起了与社会层级相关的权力不平衡,强调了物质主义令人非人的方面。对于贝里奥而言,真正的财富似乎存在于人际连接中,而非黄金。
但超越了明显的社会批判,贝里奥的作品深刻探索了狂欢节式和戏剧性的主题。她作品中出现的面具和服装不仅仅是装饰配件,而是一种视觉语言,探讨身份、转变和社会表现的概念。
面具,尤其,是她作品中一个反复出现且复杂的主题。作为典型的矛盾物,面具既揭示又隐藏。它允许佩戴者摆脱平常的拘束,同时在个体与外界之间建立保护屏障。在贝里奥的作品中,猫科动物面具营造出既嬉戏又阴森的氛围,暗示我们的社会互动本身就是一种仪式化的伪装。
这种表演性的维度通过艺术家与专业舞者的合作得到了强化。运动中的身体成为超越语言限制的表达载体。她画作中捕捉到的姿势,常常扭曲、拉伸或定格在不舒适的姿势中,暗示了复杂的情感状态,这些状态难以用简单的解释加以说明。
Berrío的创作方法中有一种深刻的戏剧感。她的构图像超现实戏剧的场景,演员被置于矛盾的力量之间:对真实性的渴望与社会规范的压力,个人表达与集体期待,个人自由与制度约束。
戏剧,作为一种符号和惯例体系,为理解Berrío的作品提供了有益的平行。我们在戏剧中集体接受一种虚构,同时意识到其人为的性质。同样,Berrío创造的世界遵循一个内在一致的逻辑,同时通过不可能的视角和不大可能的并置不断提示其建构的本质。
评论家弗雷德里克·詹姆森写道:”历史是痛苦的,是拒绝欲望的”[1]。这句话与Berrío的作品产生了特别的共鸣,她承认历史的痛苦,尤其是与强迫迁徙、移民和政治暴力相关的痛苦,同时强调欲望和想象力作为抵抗力量的可能性。
尽管她的作品充满了象征性的暴力,Berrío仍然坚定地相信人类能够从混乱中创造美。她的艺术是一种美学上的抵抗形式,宣示即使在破碎的世界中,创造行为依然是意义和连接的重要来源。
在这方面,她的作品呼应了社会学家齐格蒙特·鲍曼关于”流动现代性”的理论[2],这一当代状态特征是身份、关系和制度的持续不稳定。鲍曼认为,在这种情境下,个体不断被迫在不断变化的社会结构中重新塑造自我。
Berrío画作中出现的人物似乎正处于这一持续自我重塑的过程中。她们支离破碎的身体、遮蔽或模糊的脸庞、滑稽的姿态,所有这些元素都暗示了流动的身份,是过渡中的存在,在一个规则不断变化的世界中协商自己的位置。
Berrío如此出色地捕捉到了碎裂与凝聚、解体与重组之间的根本张力。她的拼贴作品经过精心构建,由数百张撕碎的纸片细致地组装而成,字面上体现了这一过程。技巧与主题完美融合:形式与内容在对我们当代状况的连贯表达中合二为一。
但Berrío超越了单纯的社会学观察。她的作品包含了一个深刻的乌托邦维度,值得强调。通过她混沌而精细编排的构图,她暗示出一种和谐有可能从混乱中诞生,一种社区有可能在灾难后重建。
特别是,她对女性形象的处理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出现在她作品中的女性并非被动地成为推动她们命运力量的受害者,而是自己命运的积极推动者。她们直接的目光、坚定的身体存在感以及与环境的亲密关系,这些元素都暗示了一种沉默但强大的抵抗形式。
Berrío作品中的这种女性主义维度并非偶然。它植根于拉丁美洲艺术传统,常以女性身体作为政治和社会抗争的场域。正如2018年在布鲁克林博物馆展出的”激进女性:拉丁美洲艺术,1960-1985”展览所展示的,拉丁美洲女性艺术家历来发展了创新视觉策略,以挑战父权制和殖民权力结构。
Berrío继承了这一传统,同时发展出一种明显当代的视觉语言。她多元文化启发的拼贴作品融合了日本技法与材料,并以哥伦比亚的元素构成,反映了一种超越简单归类的全球化敏感性。
这位艺术家本人曾提到她的作品如何受移民经历的驱动:”这类似于我的思考方式。我汇集现实、想象、以及我所见所感的各种想法。当你观看这些作品时,有一种混沌的感觉,有时引向抽象,在我脑海中也是如此。我的想法混乱且情感丰富” [3]。
这一陈述揭示了Berrío的创作过程与她个人的迁徙和适应经历有着内在联系。她的拼贴不仅仅是脱离现实的美学对象,更是展现了一种散居意识形态,在不同世界、语言和参照系统之间不断穿梭。
Berrío构建画面的方式具有深刻的电影感。意外的构图、超现实的并置、多重视角,这些要素都让人联想到电影剪辑技巧,意义透过不同镜头的冲撞而浮现。
这种电影质感在作品如《观众》中尤为明显,不同场景似乎同时在一个压缩的空间里展开。观众的视线被引导如同摄像机在不同时空流动,逐步揭示新的叙事层次。
坦率地说,我最喜欢Berrío作品的是她能创造出在不同阅读层次上均有效的作品。乍一看,她的拼贴以形式美、色彩丰富和技术精湛吸引人。但越深入观察,越能发掘隐藏的多重意义层面、细腻的社会政治评论、历史暗示以及心理共鸣。
这种复杂性在当代艺术界十分罕见,因为太多作品要么满足于空洞的形式主义,要么停留于简单的政治信息。Berrío拒绝这种二分法。她的艺术既具视觉吸引力又激发智识,既感性又理性,既个人化又政治化。
在一个注意力稀缺、大多数图像在屏幕上几秒钟内被消费的时代,Berrío 的拼贴作品要求并回报观众以长时间的注视。它们抵抗瞬时性的逻辑,邀请人们采取更深刻、更沉思的参与方式。
也许这正是她作品真正激进之处:在以速度、简化和极化为特征的时代,她坚持缓慢、复杂和模糊。她的拼贴作品提醒我们,某些审美、情感和存在的体验不能被简化为简单的公式或单一的信息。
回到展览《仪式的终结》,这个标题尤为意味深长。在一个传统仪式逐渐失去影响力、社区分裂、确定性崩塌的世界中,我们赋予生命意义的能力如何?面对个人主义和技术的离心力,如何维系社会凝聚感?
这些问题隐含在Berrío的作品中。她的拼贴可视为为后传统时代创造新的视觉仪式、为失去魔力的世界塑造新神话的尝试。通过她精心手工的创作过程,她重申了时间、注意力与关怀在加速与分心文化中的价值。
通过捕捉坚韧与转变的瞬间,Berrío令人印象深刻的画作赞美社区在混乱中团结的能力。在政治结构瓦解的时代,《仪式的终结》提醒我们,即使在混乱中,自主权仍可被重新夺回。
如果以上都不能说服你,我真的很想知道你怎么会出现在当代艺术画廊。或许你应该回去玩你的假NFT,让成年人欣赏那些真正有话要说、且懂得如何非凡表达的女艺术家的作品,区别于其他许多人。
- Fredric Jameson,《政治潜意识:叙事作为一种社会象征行为》,康奈尔大学出版社,1981年。
- Zygmunt Bauman,《液态现代性》,Polity出版社,2000年。
- María Berrío,Artnet News 采访,2024年。
- Victoria Looseleaf,《María Berrío:”云的根源”》,Art Now LA,2019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