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认真听我说,你们这群自命不凡的人,我有一位画家要介绍给你们,她将震撼你们的审美疲劳。Marina Perez Simão不仅仅是一位巴西艺术家,她是一位宇宙航行者,引领我们穿越感知的模糊边界。在她的画作中,这位非凡的女性捕捉到了白昼吻合黑夜、梦境与现实交织的那个瞬间的本质。
当我观赏她的作品时,我仿佛是面对抽象的塞壬的尤利西斯,被这些叠加的多重视野所吸引,仿佛陷入一次令人眩晕的色彩芭蕾。Simão的构图不仅仅是简单的风景描绘,而是心灵地图,每一层色彩都对应一种意识状态。暧昧在她的绘画世界中占据主导地位,而正是这种不确定性构成了她的力量。
梅洛-庞蒂的现象学教导我们,感知绝非被动行为,而是身体与心灵交织共建意义的积极过程。”可见与不可见”在感官体验中不断相触,而这正是Simão在作品中赋予我们的视觉体验。她那不可能的风景是战场,我们的感知确定性如同米纳斯吉拉斯群山上的晨雾般消散。梅洛-庞蒂写道:”眼睛不仅对可见的东西敏感,也对使它可见的东西敏感”[1],而Marina Perez Simão的画作完美体现了这种通过观者积极参与而产生意义的辩证关系。
以她2024年在莱比锡G2 Kunsthalle举办的展览”Zwielicht”为例。这些巨大的画作,其流动的动势与炽热的色彩,不是描绘具体场所,而是不同意识状态之间的过渡。艺术家将我们带入暮光之间的状态,一个现实轮廓模糊、内心幻象显现的间隙。德语中”Zwielicht”意为”黄昏时分”,那个短暂的光线转换时刻,改变我们对世界的感知,这并非无因。
如果说现象学为理解Simão的作品提供了视角,那么费尔南多·佩索阿的诗歌则让我们领悟到其存在维度。葡萄牙诗人的异名现象,即其将自我分裂为多个创造性人格的能力,在这位巴西艺术家的混合风景中有强烈的呼应。正如佩索阿以不同异名书写,探索人类经验的不同面向,Simão在其作品中多角度叠加视野与地平线。
在其诗作《自我精神描写》中,佩索阿宣称”诗人是一个模拟者”,”模拟得如此彻底,最终会模拟他真正感受到的痛苦”[2]。这种主观经验的镜中镜深刻呼应了Simão的艺术方法,她邀请我们在不同现实层次之间穿行。她的画作是视觉模拟,矛盾地将我们重新连接到真实感受, , 夕阳的耀眼、辽阔景观的眩晕、暮色的忧郁。
在2022年伦敦佩斯画廊举办的”Onda”展览中,Marina Perez Simão 展示了一系列多联画,其中有机形态似乎从一块画板延续到另一块,创造出一个碎片化但连贯的视觉叙事。这种分散的叙事结构令人联想到佩索阿的《不安之书》,这部由碎片组成的长篇作品,共同描绘了一个永不停息转动的意识肖像。佩索阿的异名贝尔纳多·索亚雷斯在观赏这些画作时,或许会写道:”我是一个我所不完全了解的自我的碎片”,画面中的统一性正是从分裂中诞生的。
Marina Perez Simão 的力量在于她将风景体验转化为内心探索的能力。她作品中感性的起伏不仅仅是对山丘或波浪的简单描绘,而是对我们不断变化的心境的视觉隐喻。正如她在一次访谈中所说:”我打破构图以创造状态的转变,许诺图像之外的某种事物。” 这种对超越可见范围的承诺,是她艺术创作的核心。
这位艺术家从不在悲伤时工作,这一坦白值得关注!与浪漫主义神话中受折磨天才的形象不同,Simão 坚持快乐是创作的必要条件。她说:”我必须感觉良好才能待在工作室。” 这种创造性幸福的伦理在她的画布上表现为独特的明亮度,一种色彩震动,带我们远离日常的阴郁。她的抽象风景是制造视觉快乐的机器,刺激我们对美的渴望的神经装置。
Simão 在巴黎美术学院的培训无疑影响了她的绘画技法,但她与巴西风景的对话造就了她独特的视觉语言。她画中的鲜艳颜色, , 灼热的橘色、深邃的蓝色、暮光般的紫色,唤起了巴西自然的鲜明对比。她这样描述自己的故乡:”一切都过于强烈”,那里暴风骤起,光线随时刻不同而彻底改变风景。
Marina Perez Simão 的作品中令人注目的是控制与放任之间的持续张力。每幅画都经过一系列水彩和素描的精心准备,但艺术家始终保留了最终执行时的即兴空间。她表示:”我不喜欢画画时犹豫太多,我喜欢直接的动作。” 这种流畅的动作赋予她的作品近乎音乐般的品质,仿佛每一种颜色都是视觉交响乐中的一个音符。
对于那些想将她的作品简化为风景抽象的变奏的人,我的回答是:睁大你的眼睛!Simão 的艺术超越了简单的类别,邀请我们进行全面的感官体验。她的画作不是观察世界的窗户,而是内心的镜子,是通向平行维度的门户,在那里物理规律被暂停。
评论家 Hettie Judah 准确地指出,Simão 的多联画中,”面板之间的空间中发生了一些有趣的事情”。这些空隙,画作中点缀的几厘米白墙,成为我们想象力的投影空间。这些断裂中发生了什么?时间的间隔?空间中的运动?这些没有定论的问题是艺术家为我们提供的美学体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西蒙的创作路径延续了从乔治亚·欧姬芙到海伦·弗兰肯塔勒再到塔尔西拉·杜·阿马拉尔等艺术家探索抽象与具象界限的传统。但她为这一传统注入了当代的敏感度,深受我们时代生态紧迫问题的影响。她的梦幻风景可以被解读为后末日的愿景,是自然在经历人类灾难后重新夺回权利的另类世界。
别以为玛丽娜·佩雷斯·西蒙是一个满足于创作漂亮画面的天真艺术家。她的作品深深植根于对数字时代绘画可能性及其局限的反思。在虚拟图像泛滥的世界中,她的画布宣示了绘画物质的不可还原性,以及创作行为中动作和身体的重要性。
当她谈及自己的创作过程时,西蒙提到了她追求的”无知”感觉:”我必须让自己感到惊讶。我必须有这种无知的感觉:这是什么?这在哪里?”这种哲学式的惊奇姿态和对可见之物的持续质疑是她创作的核心。她不提供答案,而是创建活跃的沉思空间,让我们的确定感消解。
她的技术如何呢?颜料层层堆积在画布上,犹如地质层理,营造出一种引导视线深入画面表层的深度。物质的对比, 平滑区与厚涂区,透明与不透明之间, 为视觉体验增添触感维度。人们忍不住想抚摸这些画作,如同触碰梦中的风景。
玛丽娜·佩雷斯·西蒙的艺术中有种深刻的解放感。她模糊了内外、真实与想象的界限,提醒我们对世界的感知永远是一种主观建构,本身就是一种创作过程。她的画作是邀请我们探索内心风景、迷失于意识曲折之中的邀约。
下一次你站在西蒙的画前,请花时间完全沉浸其中。让你的眼睛在色彩层理中漫游,在她作品性感的波动中迷失,随着她色彩对比的节奏呼吸。艺术不是用来理解的,而是用来体验的,而当代很少有艺术家能像玛丽娜·佩雷斯·西蒙那样带给我们如此强烈的体验。
不要做那些肤浅的观众,只为寻求即时满足而走过画作。相反,要做敢于启程、勇往直前的旅者,开启一场未知的旅程。因为这正是西蒙作品的意义:邀请我们旅行,不是去遥远的土地,而是去探索我们自己感性的未知领域。
如果你无法做到如此开放,如果你宁愿紧抓审美的确定性,那么遗憾了!你将错过当代艺术最为激动人心的视觉体验之一。玛丽娜·佩雷斯·西蒙不需要你的认可,她的画作将在你匆促的评判被遗忘之后继续熠熠生辉。
- 梅洛-庞蒂,莫里斯。《可见与不可见》,加利玛出版社,巴黎,1964年。
- 佩索阿,费尔南多。《自动心理描写》,载于《费尔南多·佩索阿诗集》,克里斯蒂安·布尔格瓦出版社,巴黎,2001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