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中文 (中国)

星期二 18 十一月

ArtCritic favicon

约瑟夫·科苏斯:作为行动哲学的艺术

发布时间: 21 一月 2025

作者: 埃尔韦·朗斯兰(Hervé Lancelin)

分类: 艺术评论

阅读时间: 12 分钟

约瑟夫·科苏斯的装置作品将语言转化为视觉体验,在文本与空间间创造迷人的对话。他那明亮的霓虹灯和概念性复印件邀请我们反思艺术的本质及其与哲学思考的关系。

请认真听我说,你们这群自命不凡的人。如果你以为约瑟夫·科苏斯(1945年生)只是一个喜欢拍摄椅子并在墙上写字典定义的艺术家,你就大错特错了。这位美国观念艺术的先驱震撼了传统艺术的根基,值得我们以应有的关注审视他的思想历程。

让我来讲讲这个来自俄亥俄州托莱多的年轻人是如何成为他那一代最有影响力的艺术家之一的。二十岁时,他创作了《一把椅子与三椅》,这件作品后来成为观念艺术的象征。一把简单的木椅子、它的真人大小照片,以及从字典中摘录的”椅子”一词的定义。就是这么简单。但别被表面的简洁迷惑,这背后隐藏着对艺术本质与再现性深刻的思考。

科苏斯将复杂的哲学概念转化为易于理解的视觉体验。以这把出名的椅子为例。通过呈现同一物体的三种不同表现形式,他不仅仅是在玩弄我们的感知,更是强迫我们质疑再现与现实的本质。实体椅子、它的照片和文本定义不仅是同一物体的三种表现方式,更是三种不同的存在和意义模式。

这种方法直接借鉴了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的语言哲学,他认为词语只有在使用中才有意义。科苏斯(Kosuth)将这一思考推向更深层,提出艺术本身只有在其概念背景中才有意义。这就像柏拉图及其形而上学理论遇上安迪·沃霍尔(Andy Warhol)在一次分析哲学研讨会上的交汇。椅子不仅仅是一个物体,而成为对表现和意义本质的思考载体。

在其革命性的系列作品”艺术即观念即观念”(”Art as Idea as Idea”)中,科苏斯进一步激进化了他的思路。通过简单复制黑白的词典定义,他消除了所有传统审美的痕迹。这些作为艺术品呈现的定义的复印件,构成了一次重要的智识挑战。它们不仅质疑艺术的本质,也挑战了艺术的生产方式与接受方式。

令我好笑的是,当时有些评论家指责科苏斯过于理性、过于头脑化。这些同样的评论家曾经对抽象画赞不绝口,却从未思考过那些作品的意义,却突然觉得观念艺术要求过高。真是讽刺!仿佛理性思考与艺术体验水火不容。

科苏斯与语言的关系尤为引人入胜。在他的霓虹灯装置中,他不将词语仅作为简单的意义载体,而是作为独立的视觉对象。1965年的作品《蓝色霓虹灯中的五个词》(”Five Words in Blue Neon”)完美诠释了这种方法。霓虹灯中用蓝色写出的词语正是它们所描述的:五个蓝色霓虹灯词语。这种明显的同义反复隐藏了对艺术自我指涉性质的深刻思考。

他的基础性论文《哲学之后的艺术》(”Art After Philosophy”)(1969年)理论上发展了这一思考。对于科苏斯来说,艺术已接替哲学,成为探讨现实与意义本质的方式。他断言,自马塞尔·杜尚(Marcel Duchamp)以来,所有艺术本质上都是观念艺术,因为艺术仅存在于观念中。这一激进立场影响了一代又一代艺术家,并在当代艺术中持续产生共鸣。

1970年代是他实践的转折点。科苏斯开始在纽约新学院社会研究学院(New School for Social Research)学习人类学和哲学。这一时期,他的作品融合了新的理论视角。他特别关注主导艺术界的权力结构,以及意义在社会中如何被生产和控制。

他的装置《文本/语境》(”Text/Context”)(1979年)恰恰体现了这一发展。通过在广告牌上放置哲学引用,他创造了纯思想与商业公共空间之间的意外对话。该作品不仅质疑艺术的本质,也质问其在社会中的地位及其与经济权力的关系。

雅克·德里达(Jacques Derrida)及其解构理论的影响也在他的作品中显现。对德里达而言,意义永远不是固定的,而是始终在流动、不断延迟。科苏斯的霓虹灯装置具体化了这一思想。那些词语如夜间意识中转瞬即逝的思维,意义不断流动变化。

他的艺术实践还以对空间的巧妙运用为特点。在他的装置中,文本不仅仅像画作一样悬挂在墙上,而是环境的有机部分。霓虹灯文字创造出自身的光亮空间,将画廊转变成既是字面意义又是隐喻意义的反思场所。

卢浮宫的永久装置”非表象亦非幻象”(2009年)生动地展示了这种方法。白色霓虹灯文本安装在博物馆的中世纪地基中,创造了历史与当代之间迷人的对话。发光的文字映照在古老的石块上,形成了过去粗犷物质性与当下观念性无形之间的鲜明对比。这件宏伟作品展示了Kosuth将历史空间转化为哲学思考场所的能力。

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Kosuth通过越来越宏大的装置继续探索语言与意义。他开始在作品中融入各类作者的引文,构建复杂的意义网络。这些文本通常以霓虹或深灰色墙面上的乙烯基形式出现,构成了一种当代思想的地图。

但真正使Kosuth与众不同的是,他在整个职业生涯中始终保持了知识上的连贯性。许多观念艺术家被艺术市场的诱惑所吸引,而他始终忠于自己最初的愿景。在一个由时尚和短暂潮流主导的艺术世界中,他能坚持超过五十年的一致研究路线。他的作品持续探讨艺术的本质及其与语言和思想的关系,提醒我们观念艺术不仅仅是1960年代的流行,更是持续有效的探讨世界关系的方法。

装置”意识的条件作用”(1988年)尤其彰显了这种方法。通过将不同哲学家的引文与档案影像并置,Kosuth创造了一个复杂装置,迫使我们反思我们的意识如何被语言和影像所塑造。这是一个真正的观念迷宫,每个元素都指向另一个,形成无限连锁的意义。

我喜欢Kosuth的是,他使复杂变得易懂但不简化。他的作品像是通往更深层思考的入口。观众可以在不同层面欣赏它们:形式之美、智力游戏或社会及制度批判。正是这种多重解读的可能性丰富了他的作品。

在2000年代,Kosuth继续通过诸如为德国联邦议院的委托创作之类的宏大项目带来惊喜。这个装置融入了托马斯·曼和里卡达·胡赫的文本,将政治空间转化为关于民主与权力的思考场所。这是观念艺术如何介入公共空间并促进政治辩论的完美范例。

Kosuth的伟大力量在于他能创作出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作品。与许多如今看似过时的观念艺术家不同,他的装置依然引发我们的思考。它们邀请我们反省根本问题:什么是艺术?意义如何产生?语言与现实有何关系?

他近年的作品展现了微妙但重要的演变。装置变得更加复杂,融合多层次的解读与引用。文本不再仅作为定义或引文呈现,而是在复杂构图中交织,创造全新的意义网络。

“我思想简史”展览(2017年)在墨尔本的Anna Schwartz画廊举办,是这种方法的典范。通过汇集不同时期的作品,它使人们能够看到Kosuth对艺术和语言本质的最初关注如何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丰富,同时仍忠于其最初的冲动。

当有人惊叹于毫无实质的NFT时,Kosuth仍然静静地继续探索艺术中的意义与无意义。他向我们展示了创作智力上要求高的艺术而不陷入晦涩或精英主义是可能的。他的作品邀请我们思考,同时也给予我们自由去解释和感受。

下次你看到Kosuth的作品时,不要只是看它,去思考它。让那些词汇在你的脑海中回响。让自己沉浸于意义的游戏中。因为这正是他作品真正的美:它能够让我们看到表象之外,让我们思考显而易见之外。这难道不是概念艺术真正的作用吗?

Joseph Kosuth提醒我们,艺术不仅仅是形式和颜色的问题,更是意义的生产。他的作品是不断的思考邀请,是对我们思维习惯的挑战,是对我们关于艺术和现实本质确定性的质疑。他的作品依然是指引我们走向更本质问题的灯塔。

Was this helpful?
0/400

参考艺术家

Joseph KOSUTH (1945)
名字: Joseph
姓氏: KOSUTH
性别: 男
国籍:

  • 美国

年龄: 80 岁 (2025)

关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