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中文 (中国)

星期二 18 十一月

ArtCritic favicon

耿建翌或解剖平凡的艺术

发布时间: 17 十月 2025

作者: 埃尔韦·朗斯兰(Hervé Lancelin)

分类: 艺术评论

阅读时间: 12 分钟

耿建翌通过剖析最平凡的动作,探索我们日常生活隐藏的机制。这位中国观念艺术家以一种临床的方式揭示了我们社会惯例的荒谬,剥离了日常生活的自然显而易见,质疑现代城市生活中的自动化行为。

请认真听我说,你们这群自命不凡的人:耿建翌(1962-2017)并非那种靠惊艳之举吸引人群的艺术家。这位中国观念艺术的先驱,1985年新浪潮的重要人物,三十多年如钟表匠般细致,又如外星观察者般尖刻地拆解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平凡的机制。他的作品表面简单,实则揭露了我们社会惯例的荒谬,通过临床般的视角,剥夺了其自然显而易见之处。

这位艺术家很早就发展出一种令人困惑的能力,将平凡转化为非凡,不是通过任何美化操作,而是通过系统性的解构过程。在他的表格与证书(1988)中,他向一场先锋艺术会议的参与者发放虚构问卷,耿建翌已经展现出这种特殊的方法:利用行政工具来揭露其随意性。这件代表作如同一面镜子,映照艺术机构,揭示它们即使在自诩革命性的核心处也会官僚化的倾向。

科塔萨尔的文学回响

耿建翌的做法在阿根廷作家胡利奥·科塔萨尔的作品中有着令人印象深刻的回响,特别是在他的短篇集克罗诺皮斯与法马斯的故事(法文名Cronopes et Fameux)(1962)[1]。就像耿建翌在三段掌声(1994)中将鼓掌动作拆解为三个精确步骤,或在穿衣的七个阶段(1991)中详述穿衣的七个阶段一样,科塔萨尔提出著名的”哭泣指南”或”登楼梯指南”。这种相似性不是偶然的:它展现了对我们每日自动行为荒谬性的共同感知。

在科塔萨尔笔下,这些看似荒谬的指导旨在唤醒我们沉睡的意识,面对生活中机械化的举动。这位阿根廷作家一本正经地描述了”正确哭泣的方式”,指出”普通的哭泣表现为面部的整体收缩,伴有痉挛性声音和泪水以及鼻涕”,并且”哭泣的平均持续时间为三分钟”[1]。这种对情感的临床剖析揭示了试图给无法编码的情感设定规范的荒谬,将自发行为变成了可笑的表演。

耿建翌以类似的方式,分解了作为社会典范行为的掌声,将其拆解为一系列摄影画面并配以音乐指示。这种对日常的分析方式揭示了我们最自然行为的戏剧性。这位中国艺术家如同科塔萨尔一般,让我们直面社会仪式的根本陌生感,剥夺了其安慰人心的自动化特征。

科尔塔萨尔的讽刺在于其指令中伪科学般的精确性与明显无法将人类经验简化为协议之间的矛盾。 耿建翌利用了同样的矛盾,当他提出诸如穿衣或鼓掌这样简单行为的”指令”时,揭示了文化或许不过是一系列任意的惯例。这位中国艺术家甚至更进一步地宣称:”教人们如何完成日常行为带有特定意图;一旦这些行为被‘培育’,就意味着本能已经丧失”。

这位阿根廷作家与中国艺术家之间的这种共同视角植根于对现代性作为异化的共同理解。两者都认识到我们当代社会倾向于对最私密的动作进行编码、规范和制度化,剥夺个人的最初自发性。他们各自的作品充当了这种社会机制的揭示者,仅通过使不可见的变为可见,便恢复了一部分自由。

两位艺术家作品中所呈现的游戏性不应掩盖其哲学探问的深度。当科尔塔萨尔创造了他的Cronopes(幽默的幻想生物)时,这些生物”丢弃他们认为难看的邮票”或者”将吐司浸泡在他们真实的泪水里”,这隐约提出了社会正常性的问题。同样,当耿建翌组织他的参与式合作作品,如他是谁?(1994),通过询问邻居调查一位神秘访客的身份时,他质疑了我们社会认同与他者建构的机制。

对日常生活的这种人类学视角揭示了两位创作者对社会意义构造机制的共同迷恋。他们共同拥有这样一种直觉:艺术可以作为揭示支配我们生活的默契惯例的工具。他们的作品如同思想实验,迫使我们重新考虑习惯背后欺骗性的显而易见。

西梅尔与形式社会学

耿建翌的作品在德国社会学家乔治·齐美尔 (1858-1918)的理论中找到了另一种概念上的共鸣,尤其是在其关于个体与现代社会形态关系的理论[2]。这位德国社会学家对现代性的分析为耿建翌的艺术创作提供了独特的启示,特别是在理解文化客体化机制及其对个体主观性的影响方面。

齐美尔理论化了他所称的”文化悲剧”,这是一个过程,通过该过程人类创造物获得了一种自主性,最终甚至凌驾于个体之上。这种动态在耿建翌的装置作品水龙头工厂(1987/2022)中得到了生动体现,该作品如迷宫般,参观者通过墙壁上的开口,既成为观察者又成为被观察者。该装置从字面上体现了齐美尔的相互作用(Wechselwirkung)概念,这一根本原则认为社会源自个体之间持续的互动。

在西美尔看来,现代性以社会关系日益理性化为特征,这一现象他特别在对城市生活的研究中进行了分析。这位社会学家观察到,大都市居民发展出一种”克制态度”,作为面对都市环境感官过载的心理保护机制[2]。这一分析在耿建翌2001年系列作品面孔中得到了显著的呼应,艺术家使用感光纸创造出幽灵般的肖像,简化到仅具备面部识别所必需的最基本特征。

将个体性缩减至其本质成分,揭示了西美尔对现代社会分化影响的相同关注。这位德国社会学家展示了货币经济如何使个人摆脱传统的人际依赖,同时将其置于新的客观化形式之下。耿建翌通过他的公众参与作品探讨了这种紧张关系,比如他的负面现实需求(1995)项目,在该项目中,他收集并展示了同行驻留艺术家丢弃的废弃物。

西美尔关于社会形式的概念在耿建翌的方法论中找到了具体应用。这位中国艺术家发展了一种称为”50%方法”的创作方式,即艺术家只完成作品的一半,剩余的意义由公众通过参与来完成。这一理念体现了对社会生活本质上关系性的直观理解,这是西美尔社会学的核心原则之一。

西美尔分析了社会形式如何获得自身的逻辑,这种逻辑可能与个人的愿望发生冲突。这种紧张关系在耿建翌的艺术实践中表现得尤为明显,特别是在他使用行政和官僚代码的作品中。当他发放假的艺术参与证书,或以”1994年11月26日作为理由”(1994)等看似任意的标准组织展览时,这位艺术家揭示了机构逻辑的荒谬性,同时展示了其社会结构的力量。

西美尔的社会学也阐明了耿建翌作品的时间维度。这位德国社会学家强调社会化的过程性,视其为”正在形成的社会行动”,而非固定结构。这一动态视角与耿建翌的创作方法完全吻合,他重视过程胜于结果,互动胜于完成的物品。这位中国艺术家甚至在遗嘱中规定,逝世后五年内不得举办他的个展,彰显了他对艺术意义成熟所需时间维度的深刻意识。

通过对西美尔现代个体主义的分析,可以理解耿建翌在当代中国艺术界的独特位置。正如这位德国社会学家所指出,现代性产生了一种新的个体性类型,不再由传统群体归属定义,而是由不同社会圈层的独特交汇构成。将个体视为多重关系的汇聚点,这一理念与耿建翌的合作实践相符,他使每件作品成为与不同参与者特定互动的结果。

艺术作为社会的揭示者

耿建翌的原创性在于他将社会学调查转化为美学体验的能力。他的作品作为实验装置,揭示了社会建构中通常看不见的机制。这种方法在他是谁?(1994)中达到了最完善的形态,这是一项对一位未知访客身份的细致调查,通过艺术家的邻居进行。这件作品体现了耿建翌的方法:将平凡情境转化为社会认同过程的揭示器。

安装作品水龙头工厂,根据1987年的设计图于2022年完成,具体体现了创造质疑传统社会角色情境的志向。参观者在那里切身体验观察者与被观察者位置的可逆性,通过亲身体验发现这些看似固定的类别的相对性。这件作品作为城市供水循环的隐喻:过滤后的水变为污水再被过滤,正如个体在现代社会空间中不断在观众与表演者之间交替。

这种方法的批判维度并非显性谴责,而是在揭示社会惯例的任意性。当耿建翌拍摄水中影子(水影, 2000-2001)或通过身份照片记录普通人生活(确实是她, 1998/2012),他揭示了构建社会身份的符号脆弱性。这些作品提出了一个根本性的问题:一个人的社会存在是什么构成的, , 是制度认可、他人目光,还是某种不可捉摸、无法编码的东西?

耿建翌的讽刺从不具攻击性但始终存在,揭露了我们时代的矛盾。他的手工书籍(1990-2006),这些拼凑的卷册探索复制与手工制作过程,质问我们在大众生产社会中对真实性的关系。这些既非完全书籍也非纯粹雕塑的混合物体,体现了工业生产与个人创造、规范化与个性之间的张力。

耿建翌发展出的协作方法体现了对当代艺术民主议题的深刻理解。他拒绝单一作者身份,成为集体体验的组织者,质疑传统艺术界的等级结构。这一立场在他于中国美术学院的教学活动中表现得最为激进,他在那里发展了一种基于”艺术可以学习但无法被教导”原则的教学法。

这种教育哲学体现了耿建翌作品的深刻一致性。艺术家不寻求传授技术技能,而是唤醒学生对艺术和社会惯例的批判敏感性。这种方法正是他作品为公众所发挥功能的体现:并非传递预设信息,而是创造个体觉醒的条件。

耿建翌在中国当代艺术中的遗产远远超越了他的个人成就。他开辟了一条艺术道路,能够质疑社会变革而不陷入直接政治谴责或装饰性美学。这一中间立场在中国语境中尤为难以坚持,体现了艺术家的战略智慧及其理念深度。

他最近的作品于2016年在日本创作,使用纸浆制成,展现出向更直接的物质性的演变,仿佛艺术家想要亲手触碰他概念性关注的本质。这些作品形式上极为简洁,凝聚了三十年来对形式与内容、过程与结果、个体与集体之间关系的研究。

耿建翌的艺术告诉我们,最有效的社会批评不一定是通过直接对抗,而是通过视角的微妙转移。通过艺术关注的简单操作将平凡转变为非凡,他揭示了我们社会存在中通常看不见的机制。他的作品如同摄影显影剂,呈现出我们日常生活潜藏的结构,迫使我们重新考虑那些欺骗性的习惯显而易见性。

将熟悉之物变得陌生的能力,或许是耿建翌对当代艺术最宝贵的贡献。在一个社会变革加速、行为日益标准化的时代,他的作品提醒我们保持对周围世界的惊奇感的重要性。他邀请我们培养这种”令人不安的陌生感”,这是唯一能保护我们免于批判意识沉睡的力量。

耿建翌不仅留下了作品,更传授了一种方法:认真对待我们日常动作表面上的无关紧要,从中发现现代境遇的深层议题。因此,耿建翌成为他时代最敏锐的观察者之一,是一位当代人类学家,他的发现持续照亮着我们对现代社会的理解。


  1. 胡里奥·科尔塔萨尔,《克罗诺普与法梅乌》, 劳尔·吉勒-巴泰永 译,巴黎,Gallimard出版社,1968年。
  2. 乔治·齐美尔,《社会学。社会化形式研究》,莉莉安·德罗什-古塞尔和西比尔·穆勒 译,巴黎,PUF出版社,1999年。
Was this helpful?
0/400

参考艺术家

GENG Jianyi (1962-2017)
名字: Jianyi
姓氏: GENG
其他姓名:

  • 耿建翌 (简体中文)

性别: 男
国籍:

  • 中国

年龄: 55 岁 (2017)

关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