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中文 (中国)

星期二 18 十一月

ArtCritic favicon

艾弗里·辛格:绘画的数字变革

发布时间: 25 十二月 2024

作者: 埃尔韦·朗斯兰(Hervé Lancelin)

分类: 艺术评论

阅读时间: 9 分钟

艾弗里·辛格利用3D建模软件SketchUp,如同他人使用画笔,将建筑师工具变成大规模解构武器。她创造了机器人形象和几何空间,仿佛来自80年代科幻电影。

请认真听我说,你们这群自命不凡的人。艾弗里·辛格(1987年出生)正是这样一代新兴艺术家的化身,她凭借数字技术,带着刻意的无礼,动摇传统绘画的基础。她出生并成长于纽约,父母是艺术家和放映师,成长在TriBeCa的波希米亚氛围中,浸润于油漆的气味和父亲工作地MoMA放映机的嗡鸣声,这段童年充满了胶片和松节油的气息。

她作品最显著的特点是几乎痴迷于数字技术。辛格使用3D建模软件SketchUp,就像别人使用画笔一样,将建筑师的工具转变为大规模解构的武器。她创造出的机器人形象和几何空间仿佛是80年代科幻电影中的场景,但却具有计算机程序般的外科精度。就像马克斯·恩斯特拥有了一台MacBook Pro。

但别误会,这不仅仅是技术上的炫技。辛格像玩弄死老鼠的猫一样玩弄当代艺术的规则。她的早期作品,特别是在2013年Kraupa-Tuskany Zeidler画廊的”The Artists”展览中,是对艺术界的辛辣讽刺。她将艺术家机器人置于刻板场景:画室参观、与收藏家会面、艺术表演。这就像贝托尔特·布莱希特遇上了《黑镜》,这种批判性的疏离感让当代艺术的守护者咬牙切齿。

她作品的第二大特点是她与艺术史的复杂关系。辛格与历史先锋派如构成主义、未来主义、立体主义对话,但绝不是恭敬的学生。她将它们”吞噬”,消化后又以全新的视觉语言重新呈现。例如她对纳乌姆·加波《女人头》的再利用:将其变成反复出现的图案,机器人角色的可替换面具。这种方法会令克莱门特·格林伯格愤怒,却让瓦尔特·本雅明会心一笑。

在她的创作实践中,辛格以病态的精准使用喷笔,创造出极为光滑,几近临床的表面。她更进一步使用米开朗基罗ArtRobo机器, , 一套受计算机控制的喷笔系统。她似乎试图消除所有人体的痕迹,同时创作出深刻质疑人性的作品。这种表面上的矛盾是其核心:利用技术探索人性的极限。

Theodor Adorno 可能会把 Singer 的作品看作是她关于”技术即意识形态”理论的完美体现。她利用文化产业的工具,如 3D 软件、自动喷枪,来创作批判这一产业的作品。这是一场智力上的壮举,令人想起《理性辩证法》中最精彩的篇章。

Singer 最近的作品,尤其是在豪瑟与沃斯的”Reality Ender”展出的一些作品,标志着她创作上的显著变化。她引入了自传元素并思考集体创伤,尤其是通过她个人对2001年9月11日事件的体验。就像让-弗朗索瓦·利奥塔在东村的一家酒吧与唐·德里罗相遇,共同讨论大叙事终结一样。

她近期的作品融合了互联网文化的元素,如梗图、Wojak 角色,同时与艺术史保持对话。她搭建了一座惊人的桥梁,连接高雅文化与数字文化,连接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和 4chan。这种突破让纯粹主义者咬牙切齿,却推动了艺术的发展。

Singer 的创作实践代表了对绘画传统的彻底突破,同时又深深植根于绘画史。她利用技术不是作为花俏的小玩意,而是作为探讨我们与影像、现实、真实性关系的手段。她的作品提出了数字时代成为艺术家的根本问题,当现实与虚拟的界限越来越模糊时,人们应如何理解艺术。

这种方法让人想起让·博德里亚的拟像理论:在 Singer 的世界里,复制品比原作更真实,虚拟比实体更可感。但与某些仅仅乘数字浪潮的艺术家不同,Singer 挖掘得更深。她探讨我们与技术关系的哲学和存在意义。

对于那些仍认为绘画已死的人来说,Singer 证明了绘画依然鲜活,但它可以转变为更新颖、更复杂、更含糊的形式。她创作的艺术反映了我们时代的技术复杂性及存在的不确定性。这是一种拒绝表面化视觉盛宴,却极具震撼力的艺术。

Was this helpful?
0/400

参考艺术家

Avery SINGER (1987)
名字: Avery
姓氏: SINGER
性别: 女
国籍:

  • 美国

年龄: 38 岁 (2025)

关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