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中文 (中国)

星期二 18 十一月

ArtCritic favicon

苏珊·罗森伯格:暴力与神经质之间的艺术

发布时间: 26 五月 2025

作者: 埃尔韦·朗斯兰(Hervé Lancelin)

分类: 艺术评论

阅读时间: 8 分钟

苏珊·罗森伯格将神经症转化为原始艺术。这位强悍的女性以她的幽灵般的马和支离破碎的身体,摧毁了70年代的极简主义。她远非乡村牧场的温顺艺术家,仍是一位画布上的食肉动物,通过纯粹的画面暴力揭示了我们被压抑的动物性。

请认真听我说,你们这群自命不凡的人。Susan Rothenberg不是艺术家,她是一个女巫。一个把画布变成戏剧舞台的女巫,马儿们在舞台上飞驰,却奔向无处,身体解体以便更好地展现,每一笔刷都成了1970年代纽约震耳欲聋沉寂中的原始呐喊。当这位来自布法罗的女性于1975年带着她的三幅马画闯入极简的索霍时,她并不仅仅是展出了画作。她用一个斜视的目光炸毁了四十年的艺术教条。

因为你看,Rothenberg完美掌握了戏剧悖论的艺术。正如Antonin Artaud用残酷戏剧革命了舞台,她将绘画转变为一个纯粹表达取代再现的空间。她1975年至1980年的马不是动物,而是荒芜舞台上的演员,是体现戏剧运动本质的幽灵轮廓。在1976年的《蝴蝶》中,这匹被黑色对角线穿透的马不由自主地让人联想到Artaud的面具,那些因情绪强烈而变形的面孔。Rothenberg,正如那位残酷戏剧大师,理解真正的艺术不是消遣而是冲击,不是安慰而是忧虑。

Rothenberg的天才在于她能无布景地制造戏剧。她的画作如同空旷的舞台,行动集中于本质:动作、原始情感、剥离一切装饰的真理。1976年的《幽闭狂热》将幽闭恐惧症变成了表现主义芭蕾,那匹幽灵马在一个明黄背景上舞动着她压抑的愤怒,背景像舞台幕布一样跳动。Rothenberg本能地运用了Artaud的准则:”必须相信戏剧能赋予生命以新的意义。”她的画通过原始、内脏般的戏剧性更新了绘画的意义。

这种戏剧性维度解释了她的作品为何至今仍保持强大冲击力。Rothenberg不是画马,而是上演人类的兽性。她的生物跃起、跛行,在一个精神空间中逃离,那里充满持续的戏剧张力。Peter Schjeldahl称她1975年的展览为”尤里卡”[1],这是对的。这确实是一个启示时刻,那时美国画坛重新发现了它的咒语力量,及其将观者转变为古老奥秘见证者的能力。

但罗斯滕伯格并不满足于对原始艺术的简单回顾。她的方法揭示了对荣格精神分析学及其原型理论的深刻理解。卡尔·古斯塔夫·荣格提出某些形象会自发地从集体无意识中浮现,携带着普遍的象征意义。罗斯滕伯格的马正是作为这些荣格原型的象征:它们如同反复出现的梦境般显现于画布,充满了艺术家本身并未试图驯服的利比多能量。

荣格区分了个人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后者是全人类共享的原始图像的储藏库。罗斯滕伯格直接汲取这一层次,创作出能绕过理智、直接诉诸我们原始冲动的作品。1975年的《United States》里,那隐约浮现于双色背景中的幽灵马唤起了荣格在其病人中分析的梦境幻象:集体灵魂的自发显现。

这位艺术家在不自知中运用了荣格的主动想象法,这是一种治疗术,分析师鼓励病人自由表达无意识中的形象。罗斯滕伯格绘画时正如进行主动想象,任由那些神秘的马匹浮现,而不去理性解释。她还曾说:”你必须找到你感兴趣的东西,找到有趣的方式来表现它们” [2]。这种直觉式方法恰恰是荣格所倡导的:信任那些自发浮现的图像,即使它们的意义仍然模糊。

罗斯滕伯格在1980年代转向身体碎片的创作,进一步印证了荣格式的解读。无躯壳的头颅、漂浮的手、零碎的身体:这些都是精神分析所识别的创伤无意识表现。但在罗斯滕伯格的作品中,这些肢解并不意味着病理,而恰恰显露出卓越的艺术生命力。她直觉地理解,真正的艺术必须先解构,继而显现。

1980-1981年的《Blue Head》完美诠释了这一方法。这颗漂浮于绘画空间中的巨大头颅唤起了荣格所分析的大母神原型, , 那些根植于集体想象的原始母性形象。罗斯滕伯格并非想描绘荣格理论,而是通过绘画亲身经历,将每幅画布变成集体分析的现场。

她于1990年搬至新墨西哥,开启了其原型探索的新阶段。美国沙漠那辽阔的空间和强烈的光线唤醒了她内心无意识的更多层面。她那个时期的画作,如1991-92年的《Dogs Killing Rabbit》,展现了对原始冲动更为激烈的理解。荣格所说的阴影, , 人格中的黑暗面,被文明压抑。罗斯滕伯格以自然暴力的恐怖之美具象化了这一阴影。

这一演变体现了罗斯滕伯格非凡的情感智慧。她不仅仅是在画题材,更是在绘制人类灵魂的隐秘领地。她作品的各个阶段对应着对无意识层层深入的探寻,从1970年代象征性的马匹到后来几十年间的梦幻场景。

该艺术家同样致力于荣格心理学中的个体化纯正传统,这一过程通过个体逐步整合其人格的不同方面完成。她少有的自画像,如2003年可见于《红色工作室》中的作品,展现了一位女性,她有意以不完整的形象呈现自己,没有手臂和脖子,仅是简单的幽灵般存在。这种方法体现了对自我表现局限的敏锐意识,是达到高级个体化水平的个体特有的谦逊。

罗斯滕伯格的天才最终体现在她将艺术转化为集体疗愈的能力上。她的画布如同过渡空间,观者可以在其中投射自己的原型,回顾自己的创伤,认知自身的冲动。她创作出治愈之作,却不妄称医治,揭示内涵,却不妄加解释。

这种治疗维度解释了她作品的持久影响力。在当代艺术有时沉溺于无意义挑衅或过度理智化的环境下,罗斯滕伯格提醒我们,绘画依然可以直接触动灵魂。她的晚期作品,如2018-19年的《佛陀僧侣》,证实了这一精神使命。这只多手冥想的猴子让人联想到印度教神祇,这些原型形象体现了人类意识的不同层面。

罗斯滕伯格于2020年5月去世,但她的遗产在每一幅仍敢于面对集体无意识的画作中持续存在。她向我们展示了真正的艺术不仅仅是装饰收藏家的墙壁,它深深驻扎在遇见它之人的想象中。在这个充斥着短暂数字影像的世界,她的作品保持了本雅明所描述的真实艺术品的光环,这不可替代的存在将凝视转化为精神体验。

因为苏珊·罗斯滕伯格从未画过马。她描绘的是我们粗粝的本质,我们最原始的恐惧与希望,我们最隐秘的梦境与噩梦。她提醒我们,艺术一旦触及其真理,不是娱乐,而是启迪。而这份启迪,我们至今仍在转变的目光中铭刻着不可磨灭的痕迹。


  1. 彼得·谢尔达尔,艺术评论家,引用自关于1975年112格林街展览的各种资料。
  2. 苏珊·罗斯滕伯格引述,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
Was this helpful?
0/400

参考艺术家

Susan ROTHENBERG (1945-2020)
名字: Susan
姓氏: ROTHENBERG
性别: 女
国籍:

  • 美国

年龄: 75 岁 (2020)

关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