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中文 (中国)

星期二 18 十一月

ArtCritic favicon

薛松:中国当代拼贴艺术大师

发布时间: 17 七月 2025

作者: 埃尔韦·朗斯兰(Hervé Lancelin)

分类: 艺术评论

阅读时间: 8 分钟

薛松三十多年来一直在发展一种独特的拼贴艺术,这种艺术起源于一次烧毁了他工作室的大火。他利用烧焦的碎片和灰烬,创作出融合了中国传统与西方流行文化的混合作品,揭示了当代中国在传统遗产与全球化现代性之间的紧张关系。

请认真听我说,你们这群自命不凡的人。 在中国当代艺术的喧嚣中,概念层出不穷,宣言比纪念品店里沃霍尔的复制品还多,一位将灾难转化为艺术语言的人浮现出来。薛松既不是爱说理论的大嘴巴,也不是客厅里的挑衅者。他是一位坚持不懈的拼贴与焚烧实践者,三十多年来,他在自己首个工作室的废墟上构筑他的艺术作品。

故事开始得很平凡:1990年代初,一场火灾毁坏了他的画室,烧毁了他的油画和书法作品。在别人眼中这可能是终结,但薛松发现了真正的开始。烧焦的碎片、焦黄的纸片、与胶水混合的灰烬成为了他的原材料。这种将灾难转化为创作的独特炼金术使他成为所谓”中国政治波普”中最独特的代表之一,且远不止于此。

因为薛松远远超越了传统的类别。他于1965年出生于安徽农村,1988年在上海戏剧学院场景设计系毕业,正值中国开始开放接受西方影响的时刻。这种同步性并非偶然,它将他的职业生涯定位在传统与现代、中华千年遗产与西方当代艺术准则之间永恒的张力中。

薛松的作品以令人震撼的方式与戏剧世界对话,这不仅是表面上的,更是其对空间与时间本身的理解。正如舞台剧一样,他的画作通过层层叠加的平面、面具与揭示的游戏运作。拼贴技法在他这里成为真正的视觉戏剧,每一片碎片在复杂的舞台布置中扮演着角色。他以成千上万的中国传统书法碎片构建的玛丽莲·梦露或可口可乐剪影,唤起了舞台变换中一个角色掩藏另一个角色的转变[1]。这种戏剧化的手法在他的”与大师对话”系列中表现得尤为明显,他在此展现了毕加索与齐白石、蒙德里安与宋代山水画家的视觉对话,创造出了真正的戏剧舞台,展现审美的较量。艺术家以导演的精湛技巧安排这些不可能的会面,巧妙地共存时间性与风格。他的构图按照戏剧节奏呼吸,交替出现紧张与缓和、视觉高潮与沉思暂停。这种舞台设计维度部分解释了他的作品令人着迷的力量:它们不仅仅是展示,而是呈现一个持续运动的世界表象。

戏剧影响同样体现在他通过连续叠加的层次来构建图像的方式上,就像是重叠并逐渐显现的舞台布景。每一次对薛松作品的凝视,都能发现新的细节、新的意义,就如同一场延续展开的演出。这种特有的时间性,继承自他的舞台美术训练,彻底区分了他的作品与西方那种更加静态的拼贴方法。拉乌申伯积累元素,而薛松则进行编排。前者并置元素,后者创作出一部多乐章的视觉交响曲。

但正是在建筑领域中,他的作品展示出最深刻且最令人震撼的层面。薛松实际上像盖建筑一样,一块砖一块砖、一片碎片一片碎片地构筑他的作品。这种建筑式的手法并非偶然,而是根植于中华古老的空间与建构理念。在中国建筑传统中,尤其是园林与宫殿,和谐源自异质元素的精妙组合,这些元素在更高层次的平衡中获得统一。这正是薛松通过他的拼贴[2]实现的效果。他的作品如同微型建筑,每一张烧焦的纸片、每一段书法、每一块现代影像碎片都在一个超越部分总和的一致整体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这种建筑逻辑解释了其作品的矛盾性庄严:即使尺寸有限,其呈现的存在感也令人联想到宏伟建筑。艺术家如建筑师般娴熟操控尺度,创造的心灵空间似乎远超画布的物理边界。

这种建筑方法最显著的特点,是它能够让不同的时间性并存于同一结构中。就像北京的胡同中不同年代交融一样,薛松的作品同时容纳了帝制中国、毛泽东时代及消费现代性的元素。这种时间分层创造出视觉考古学,使得现代中国历史的复杂性得以被阅读。每一件拼贴即成为建筑性的见证,历史层叠其上,揭示中国文明的延续与断裂。这一建筑维度亦在其近期系列”法自然”(Fa Nature)中得以体现,艺术家从木纹、大理石纹理及自然图案汲取灵感,构建出既呼应中国传统山水画,又具有鲜明当代空间逻辑的构图。

薛松的技法展现出近乎科学的严谨方法。在上海的工作室里,每一个动作皆遵循精准的规程:初始构图、根据纹理及象征载体选取碎片、控制焚烧、逐层组装、涂布丙烯颜料及保护清漆。这种创作程序的系统化,让人联想到文艺复兴时期的工坊,技艺服务于整体美学愿景。但在薛松这里,这种方法服务于一种回收与转化的美学,恰恰契合当代中国精神。

因为这正是他论点的力量所在:薛松以艺术形式体现了当代中国的矛盾与紧张。他的作品为这个必须不断在过去与未来、民族身份与全球化、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之间进行谈判的中国,赋予了视觉形态。当他将传统书法与可口可乐标志叠加时,他并不是在做二阶的波普艺术,而是在揭示十五亿中国人的日常现实。

他的系列作品”新山水” (新山水) 完美诠释了捕捉时代矛盾的能力。这些构图在土地与水、传统中国绘画与西方大师之间划分空间。土地由宋元画作碎片组成,与充满文艺复兴与巴洛克作品的水域对话。这种精神地图以惊人的精确度描绘了当代中国文化状态,其根基深厚却又受外来影响拉扯。

他近期向”佛自然”系列的转变标志着一个重要转折。灵感来自老子的《道德经》:”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薛松逐渐放弃波普元素,探索更纯粹的抽象。这种变革不是背叛,而是深化。这位出生于安徽砀山、深受道家文化熏陶的艺术家,在探索城市现代性的诱惑后,回归哲学根源。

这一轨迹展现了非凡的艺术成熟度。在许多同时代艺术家陷入重复有效公式之时,薛松继续质询自己的艺术语言。他近作不再那般直接震撼,却拥有冥想的深度。画面碎片变得更抽象,暗示更细腻,整体效果更具沉思性。

薛松享有的国际认可证明了他有能力讲述一种普遍的艺术语言,同时又深深根植于本土文化。他的作品收藏于波士顿美术馆、香港M+博物馆、北京中国国家博物馆。这种全球传播非但没有削弱他的论点,反而证实了:在全球化世界中,他所探讨的传统关系、消费影响以及现代性谈判,是所有社会共同面临的问题。

然而,薛松避免了平淡的世界主义陷阱。他的创作保持着无法简化的中国特质,这源自他对和谐理念的理解。与常以突破和冲突为先的西方先锋派不同,薛松不断追求多样性中的平衡。这种继承自中国古典哲学的方法,使他能并存对立而不互相抵消。他的拼贴作品不区分元素等级:唐代书法与当代广告标语平等共存。

这种和平共存的美学展现了特有的中国世界观,同时与当代全球关切产生共鸣。当文化混血与融合问题成为核心时,薛松提出了一种创造性综合的艺术模式,既避免了同质化,也防止了身份的封闭。

在他的创作过程中使用火焰为他的作品增添了几乎仪式感的维度。这种受控的燃烧不仅是技术性的,它还是象征性的。在中国的思想中,火具有净化和转化的功能。它允许从一种状态过渡到另一种状态。薛松利用这种象征意义,将消费社会的废弃物转化为高贵的艺术材料。这种当代炼金术使他成为连接两个世界的桥梁,是他那个时代变迁的视觉翻译者。

他目前设立在上海M50艺术区的工作室,像一个持续转化的实验室。墙上堆满了他每日搜集的杂志、报纸、艺术书籍和广告。这种系统性的累积显示了他的工作方法,使这位艺术家成为那个时代无意的档案员。他剪裁并燃烧的每一片段都带有一个时刻、一个时代、一种集体关切的痕迹。

他的作品中带有的纪录性质将他与其他拼贴艺术家区分开来。许多人仅将这一技术用于纯粹的视觉效果,而薛松则将其作为社会分析的工具。他的作品是自1990年代以来中国转型的视觉编年史。通过层层叠加地阅读,观者能够理解一个急速变化社会的心态、审美和执念的演变。

薛松与奢侈品牌如萨尔瓦托·菲拉格慕、保时捷或积家合作,完美体现了他作为艺术与社会之间接口的定位。这些合作不仅仅是单纯的商业操作,更显露了他对当代消费社会机制的深入理解。在接受这些合作的同时保持其艺术语言的完整性,他证明了在商业经济中航行而不迷失创造灵魂是可能的。

这种策略让他靠近安迪·沃霍尔,他早期公开承认的榜样。但不同于这位美国艺术家无限赞颂消费社会,薛松保持批判的距离。他的作品既揭露又吸引,既质询又迷人。这种典型的中国式的平衡态度使他避免落入简单的支持或反对的二元分法。

薛松的艺术最终教导我们,当代创作可以调和传统与创新、本地与全球、手工艺与工业。在一个常被二元对立撕裂的世界中,他提出了一条中道,既不放弃遗产,也不排斥现代性。这种实践的智慧通过他燃烧般绚丽的拼贴作品的感性之美得以表达,使他成为我们这个动荡时代最必要的艺术家之一。

三十年后,在那场奠基性的火灾之后,薛松依然将灰烬转化为视觉的黄金。这种在变革中的坚守,这份对创新的忠诚,使他不仅是那个时代的见证人,更是其审美变革的参与者。


  1. 上海戏剧学院舞台设计系,1988年。
  2. 弗朗索瓦·居里安,《大形象无形》,Seuil出版社,2003年。
Was this helpful?
0/400

参考艺术家

XUE Song (1965)
名字: Song
姓氏: XUE
其他姓名:

  • HSUEH Sung
  • 薛松 (简体中文)

性别: 男
国籍:

  • 中国

年龄: 60 岁 (2025)

关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