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中文 (中国)

星期二 18 十一月

ArtCritic favicon

袁芳:绘画的震动舞蹈

发布时间: 15 一月 2025

作者: 埃尔韦·朗斯兰(Hervé Lancelin)

分类: 艺术评论

阅读时间: 7 分钟

袁芳在她那宏伟的画作中创造了一个形态如沉浸舞者般缠绵的宇宙。她的抽象构图将当代焦虑转化为挑战现代绘画规范的视觉编舞。

请认真听我说,你们这群自命不凡的人,现在是谈论一位如同圣安德烈亚斯断层地震般震撼艺术界的女性艺术家的时候了。1996年出生于深圳的袁芳,这座如科幻电影中突变植物般拔地而起的中国大都市,不是那种为了讨好西方收藏家而奉献异国情调的典型亚洲艺术家。

在她布鲁克林的工作室里,她一周六天如同出神的萨满者般进行创作,袁芳织就一幅抽象画卷,让波洛克在坟墓中翻腾,让李·克拉斯纳从幽冥中微笑。她巨大的画布上,曲线交织缠绕,如热情恋人在无尽芭蕾中共舞。朋友们,你们看不到一条直线。她坦率地告诉我们,”这些曲线模仿女性的身体”。但别被误导了,这不仅是对女性气质的简单致敬,更是一场对我们时代僵硬局面的宣战,一份拒绝守旧的世界痴迷直角和可预测轨迹的绘画宣言。

如果西蒙娜·德·波伏娃放下笔杆,改拿画笔,她或许会创作出类似的作品。因为方女士为我们呈现的是对女性存在主义的本能探索,是通过一位坚决不妥协的女性敏感视角,纵深探究人类处境的深刻体验。她的画布不是通向世界的窗户,而是映照我们集体处境的镜子,是反射出被焦虑、动荡和我们时代不可预测性扭曲的自我影像的表面。

这位艺术家18岁时离开深圳来到纽约,她随身携带的不是对神秘中国的怀念,而是在全球城市中之一的高度城市化环境中成长的原始经历。自愿的这种根基流失经验渗透到她作品的每个方面。在她的画作中,我们能读出这一代人在文化和身份之间游刃有余地穿梭的故事,但她也承载着全球化世界的紧张与矛盾。

她早期的成功令人震惊。2022年,她以8.89万美元售出名为《Expanse (mask)》的画作。同年,她以优异成绩获得视觉艺术学院的艺术硕士学位。然而真正让人赞叹的是她抵制了变成商业化作品生产机器的诱惑。相反,她继续推动自身艺术实践的边界,拒绝轻易的套路和现成的答案。

让我们来看她2024年在上海龙美术馆举办的展览《Flux》。她画布上盘旋的形态令人联想到吉勒·德勒兹的”成为”哲学。正如这位法国哲学家理论所述,”成为”不是一种简单的从状态A到状态B的转换,而是持续变化的过程,拒绝任何固定形式。方女士的作品几乎以可触感的紧迫感体现了这一哲学。她的笔触不仅表现运动,而是运动本身,是这一万物恒变核心真理的物理展现。

这位艺术家的调色盘尤为引人注目。她取材自中国传统壁画中历经岁月但仍存留的色彩,却以当代大胆的方式重新演绎,这让纯粹主义者咬牙切齿。她并非在做怀旧的练习,而是在表达色彩上的独立宣言。她选择的色彩对当下所有趋向美观且易于分享的流行趋势形成嘲讽。她故意避免混合颜料来营造和谐,而偏好那种强烈碰撞,从而创造出电光火石般的视觉紧张感。

在伦敦斯卡斯特画廊展出的最新系列中,方女士进一步深化了对身份和流离失所的思考。她的画布化作战场,重新审视归属的概念。这里,汉娜·阿伦特关于流亡和根基流失的思想有了极为强烈的共鸣。正如阿伦特在其关于现代人类处境的著作中强调的,无国籍状态不仅是政治身份,更是一种定义我们时代的生存体验。在方女士的作品中,这种状态变得可见、可触,不容忽视。

她的技法既令人着迷又令人困惑。她通常先用铅笔和粉彩进行准备性素描,但这些草图仅仅是出发点,是建议而非计划。站在画布前时,她进入一个高度集中的状态,可能持续长达六个小时。在这些创作时段中,她以一种紧迫感工作,这种紧迫感让人联想到伊夫·克莱因或白髪一雄的表演,但有一个关键的不同点:她的动作并不炫目,而是内化的,几乎带有冥想般的强度。

当她谈到她的创作过程时,方经常使用武术隐喻。”这就像画布和我之间的一场战斗,”她说。这种战斗性的绘画方法让人想起孙子在《孙子兵法》中所写的,胜利不一定来自直接对抗,而是源于适应能力和将障碍转化为机遇的能力。因此,每一幅画布都变成了一个战场,不是一场领土冲突,而是一场为了表达真实性而进行的斗争。

方的影响来源多样且深远。她欣然称波洛克和克拉斯纳为她的”绘画父母”,但她的作品远远超出了致敬或影响的范畴。她吸收了抽象表现主义的教训,同时对其进行了彻底的转化。波洛克通过滴画寻求表达普遍的潜意识,而方则探索我们时代特有的张力:根基的丧失、身份焦虑、体验的碎片化。

在她的绘画手法中,方展现了对阿多诺所称的”非同一性”的直觉理解,这是一种抵抗任何分类的经验中不可约减的部分。她的作品是反复尝试赋形于无形、使无形可见的过程。当被问及如何解释她的画作时,她简单地回答:”这是一幅画。”这种看似简单的回答隐藏着哲学深度,让人联想到维特根斯坦著名的”所显现的不能被言说”。

方作品中的绘画空间是一个不断重新定义的领域。她创造的形态似乎不是占据空间,而是产生空间。就像每一个绘画动作创造了自己的宇宙,拥有其独特的物理法则和特殊的引力。这种方法让人想起物理学家大卫·博姆关于隐序与显序的理论,那里可见的现实只是更深层、更根本秩序的体现。

玛丽莲·明特,方在视觉艺术学院的老师,给了她两条宝贵建议:不要过度加工,并创建视觉焦点以引导观众的视线。方采纳了这些建议,并将其转化为超越单纯技术考量的个人绘画哲学。她的作品散发出狂野的自由,同时保持内在结构,防止完全陷入混乱。这是一种脆弱的平衡,由一种艺术智慧维系着,这种智慧直觉地明白真正的自由只存在于自我选择的约束中。

方与绘画传统的关系复杂且微妙。她承认自己对艺术史的负债,同时拒绝被其定义。她的作品与过去展开对话,同时坚定地扎根于当下。这种时间上的张力尤其体现在她处理绘画表面的方式上。油彩层层堆积,并非地质般的堆叠,而是复杂交织的网络,过去与现在密不可分地交融在一起。

她的作品对当代艺术界的影响已经相当显著。像迈阿密ICA、美术前卫机构Lafayette Anticipations以及FLAG艺术基金会等重要机构已经迅速认可了她贡献的重要性。但真正值得注意的是,她的作品超越了当代艺术惯有的分类。她既不是”亚洲”艺术家,也不是”西方”艺术家,甚至不是”全球”艺术家,她只是她自己,带有其复杂性。

她作品的政治维度虽然从未显性表达,却始终存在。在一个身份和归属问题成为意识形态战场的世界中,她的作品提出了另一种道路。她暗示,身份不是固定不变的需要捍卫的东西,而是一个不断协商和转变的过程。这一观点让人想起斯图亚特·霍尔关于文化身份是”定位”而非本质的著述。

她近期的作品表现出细微但重要的演变。形态变得更加宽广,更加自信,就像这位艺术家在她的绘画语言中找到了新的信心层次。色彩也发生了变化,变得更大胆,却不失细腻。就好像方()找到了技术精湛和动作自发之间的完美平衡点。

她作品在今天特别相关的原因,是她能够超越东西方、传统与现代、抽象与具象之间的简单二分法。在当代艺术界常因自身陈词滥调而陷入困境的情况下,方()提出了第三条路径。她的画作并不试图解决我们时代的矛盾,而是以一种令人敬佩的热情拥抱这些矛盾。

真实性问题在当代艺术中极为重要,在她的作品中呈现出新的维度。方()的真实性不是一种需要保持的静态品质,而是一个不断质疑和重新定义的动态过程。每一幅画都是一次在穿越我们时代多重思潮中的尝试,且从不被其中任何一方所左右。

她迅速的成功可能让人误以为是侥幸或一时的潮流,这将是极大的错误。我们看到的是一个真实声音的崛起,重新定义了21世纪抽象绘画的可能性。她的作品不是对艺术史的一次简单补充,而是对游戏规则的重写。

她最近的作品展示了这位艺术家在创作力巅峰的状态,能够将焦虑和失根感转化为一种积极的力量。在一个原创性愈趋稀缺的世界中,她提醒我们,真正的创新不是与过去决裂,而是对过去的彻底重构。方()不仅仅是一位绘画艺术家,她是自然力量,重塑了我们对艺术可能性的理解。

Was this helpful?
0/400

参考艺术家

FANG Yuan (1996)
名字: Yuan
姓氏: FANG
其他姓名:

  • 方媛 (简体中文)

性别: 女
国籍:

  • 中国

年龄: 29 岁 (2025)

关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