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中文 (中国)

星期二 18 十一月

ArtCritic favicon

闫平:女性与当代艺术家

发布时间: 1 九月 2025

作者: 埃尔韦·朗斯兰(Hervé Lancelin)

分类: 艺术评论

阅读时间: 8 分钟

闫平数十年来创作出独特的绘画,探讨中国当代经验。在西方表现主义与东方书法之间,她的作品揭示了艺术如何保持传统与创新之间的创造性张力,创造出真正个人化的视觉语言。

请认真听我说,你们这群自命不凡的人。这是一位拒绝概念上的便捷和空洞的知识姿态的艺术家,带给我们更珍贵的东西:一幅呼吸、有脉动的画作,提醒我们艺术为何存在。闫平,1956年出生于山东省,数十年来创作出独特的作品,质疑我们的审美定论,同时揭示当代人类经验的内心领域。

亲密戏剧与特殊性的普遍性

闫平的作品围绕个人与普遍之间的迷人辩证关系展开,在日常生活的微观视角中寻找揭示我们时代重大存在问题的素材。她标志性的《母亲与孩子》系列自1991年开始,不仅记录了母性,更探索了身份转变的心理领域,那种女性成为母亲时发生的深刻蜕变。这些画作展示了亲密如何成为关于依附、分离与存在连续性的普遍性质问的载体。

这种方法源自艺术家对时间的独特理解,她以非凡的敏锐度展开。不同于传统的线性叙事,闫平根据循环时间性构建构图,过去、现在与未来在同一绘画空间中叠加。她于2000年创作的《小戏班》系列完美诠释了这一复杂的时间观念。人物在时空悬浮的环境中演变,表演瞬间揭示了中国民间艺术的永恒。

艺术家从而发展出瞬间启示的诗学,那些普通瞬间因艺术视角的恩赐转向非凡。她的自画像,尤其是2014年的《蝴蝶自由》,展现了这种将内省转化为关于创造自由及生命蜕变的普遍沉思的能力。

身体记忆与中国表现主义

闫平的美学方法根植于她对欧洲表现主义的深刻理解,通过当代中国感性加以重新诠释。这一原创综合形成了可称之为中国诗意表现主义的风格,西方自发的绘画动作与东方书法传统相遇。

细致观察闫平的画作可以发现,她如何将身体记忆作为核心艺术素材加以调动。在她对传统戏曲演员的表现中,身体成为活生生的档案,承载着世代相传的千年身势。这种身体的记忆维度,尤其体现在对手部动作和姿势的处理上。正如评论家王敏安所指出的,”在闫平的画作中,给人深刻印象的不是脸庞,不是眼睛,而是身体姿态,是手和脚的延伸、弯曲、动作及变化” [1]

这种对身体语言的关注揭示了她对艺术的理解即情感的编舞。闫平的作品中人物以超越单纯表现的强烈投入感来诠释动作,达到某种创造性入迷的境界。她调动了中国传统身体艺术的资源,构造了一套当代视觉语言,表达力极为有效。

画法本身也体现出这种记忆逻辑。厚重的颜料、饱满的色彩和大胆的色彩对比,营造出画布如同敏感皮肤般的质感,承载着情感与感受。这种画面质感与道家无为哲学产生共鸣,即无为而治让生命能量自由流动贯穿作品。

西奥多·阿多诺的批判思想与艺术真实性

闫平的艺术作品在西奥多·阿多诺关于真实艺术和美学抵抗的理论中得到特别契合的阐释。德国语言哲学家阿多诺在《美学理论》中提出,真正的艺术必须在形式与内容、技术创新与表达真理之间保持辩证张力 [2]。阿多诺对艺术真实性的这一认知,有助于理解闫平的创作路径及其超越俗套民俗画风和无端先锋主义的能力。

阿多诺强调,真实艺术必须同时抵抗文化同质化与市场诱惑。这种抵抗并非拒绝现代性,而是在传统与创新之间维持创造性张力。闫平围绕中国传统戏曲的艺术实践完美体现了阿多诺的这种辩证法。她的作品既非沉湎过去的怀旧,也非肤浅的异域情调,而是对文化遗产的批评性再利用,以滋养当代艺术表达。

2024年在伦敦展出的《鱼与鸟之恋》系列正体现了这一辩证方式。灵感来源于崔健歌曲的诗意标题展现了她如何借用当代流行文化资源创造表达自由的空间。这正是阿多诺所定义的真实艺术”神秘特质”:即创造意义而永不耗尽作品的语义丰富性。

闫平艺术的真实性还体现在她对主流意识形态持有批判性距离。她的自画像,尤其是《我不是美人鱼》,质疑了性别刻板印象,但没有沦为明确的激进呼吁。这种微妙表现正符合阿多诺所说的艺术作品的”真理内容”:即揭示现实矛盾而不对其进行人为解决。

阿多诺关于艺术作为”幸福承诺”的概念在闫平的作品中亦有体现。她的画作散发着生命的喜悦和对存在的庆祝,这与当代许多艺术作品中弥漫的悲观情绪形成鲜明对比。这种生命的肯定并非盲目的乐观,而是一种对现代世界失乐观力量的审美抗争。

艺术作为存在的实验室

闫平近期的艺术发展显示出她不断变化的艺术风格,拒绝风格重复的简单路径,积极探索新的表现领域。她最近的作品,尤其是2022年在香港展出的”Silent Exuberance”系列,展示了她成熟的艺术实验特质。

这位艺术家自称发展了一种”具象的诗意表现主义”,这是西方表现主义遗产与中国审美敏感性的原创结合。这种混合方法使她避开了多元文化装饰主义的陈规,创造出一种真正个人化的艺术语言。她近期的作品融合了雕塑元素和国际当代艺术的参考,但始终根植于真实的生活体验。

她作品中的实验性尤其体现在对色彩的处理上。闫平大胆运用色彩,尤其是粉色和饱和绿色,她称之为生命的颜色,暗指血红蛋白和叶绿素。这种科学的色彩观反映出她基于对感知和象征机制深刻理解选择审美方案的意图。

艺术家的社会参与精神也在她的近期作品中显露无遗,如2020年的《昆虫飞翔》,这是对当代冲突的诗意冥想,或2020年的《愿时光飞逝》,其中巧妙融合了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在当代中国风景中的再现。这些交叉的艺术参照彰显了她具有宇宙主义视角的艺术观,既拒绝身份封闭,又不否认文化根源。

闫平的艺术实践实际上成为了一个存在主义实验室,在这里测试与世界的新型关系。她的工作室作为完全自由的空间,使所有复杂矛盾的当代经验得以表达。这种将艺术视为存在研究场所的理念,使她的作品位列那些借助艺术实践探究现实的伟大创作者之列。

闫平的艺术提醒我们,真正的艺术创新不在于与过去的惊人断裂,而在于重新发明继承的形式以表达当代感受。她的作品成为东西方、传统与现代、个人内心与普遍追问之间的卓越桥梁。在一个常被商业逻辑与传播策略主导的世界中,闫平保持着艺术本真之要求的生命力。她的画作邀请我们重新发现日常之美与平凡生命的诗意,重申艺术在其最高境界上,仍是阿多诺所言的那种”幸福的承诺”。


  1. 王敏安,《运动、欲望与表演, 关于闫平绘画的讨论》,ArtLink,2011年。
  2. 西奥多·W·阿多诺,审美理论,巴黎,克林克斯克出版社,1989年。
Was this helpful?
0/400

参考艺术家

YAN Ping (1956)
名字: Ping
姓氏: YAN
其他姓名:

  • 闫平 (简体中文)

性别: 女
国籍:

  • 中国

年龄: 69 岁 (2025)

关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