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中文 (中国)

星期二 18 十一月

ArtCritic favicon

陈文吉:绘画的无声革命

发布时间: 8 一月 2025

作者: 埃尔韦·朗斯兰(Hervé Lancelin)

分类: 艺术评论

阅读时间: 7 分钟

陈文吉在过去四十多年里引领了一场绘画领域的无声革命。他对现实的系统解构及空白的几何化,在中国传统与现代之间建立了独特的对话,将日常物品转化为深刻的视觉冥想。

请认真听我说,你们这群自命不凡的人,你们周末总是在那些消毒般无菌的画廊里品着温热的香槟。我将和你们谈谈陈文吉(1954年生),这可不是为了让你的社交对话更高大上。

当一些人对那些像圣诞打折树一样闪烁的视频装置惊叹不已时,陈文吉却在默默进行着一场超过四十年的革命,如果您愿意真正用心观察,这场革命会让你那些浅薄的自以为是动摇。不是用你那匆忙的艺术消费者的眼睛,而是用那部分尚未被当下潮流麻痹的大脑。

第一课:对现实的有条不紊的解构。陈文吉不是那种满足于像人肉复印机一样复制现实的艺术家。他的方法更接近埃德蒙·胡塞尔所说的现象学还原,你知道的,那种将世界括号化以更好地捕捉其本质的方式。看看他九十年代初的静物画,比如《红围巾》。你看到的只是带着红围巾的藤椅?仔细看看吧。这是对我们与日常物品关系的外科解剖,是对那些最平凡事物一旦被抽离常态语境后如何成为意义载体的视觉沉思。

别跟我说这”只是”现实主义。那就像说卡夫卡”只是”写昆虫故事。陈文吉用现实主义技法,正如尼采用格言,目的不是描述世界,而是让世界自内爆炸。布料的每一道褶皱,木头的每一道划痕,都是哲学的锤击,击碎了我们对绘画应有样态的预设。

贯穿他作品的第二大主题,是我所谓的”空的几何化”。从二十世纪初开始,陈文吉投身于几何抽象的激进探索,让晚期蒙德里安都显得像个周日涂鸦者。但注意,这可不是那些把形式排列得像组装宜家家具一样的无意义抽象。不是,而是与中国传统的”空”对话,呼应弗朗索瓦·于利安对东方美学中”淡”的概念的思考。

他近期的作品,单色的表面几乎被察觉不到的细线穿越,就像被翻译成绘画的禅宗公案。它们让我们直面莫里斯·梅洛-庞蒂所说的”可见之中隐藏的不可见”,那存在于事物间隙、赋予一切意义的空间。这是一种极简主义,完全不同于六十年代纽约的虚张声势,而是汲取了千年冥想现实本质的传统。

最令人着迷的是什么?是陈文吉能够在不断前进中保持绝对连贯性。从70年代中央美术学院的早期版画,到他如今对空间和色彩的探索,他从未改变过挖掘的方向,就像矿工一直深掘同一条金脉。

看看九十年代的《至尊系列》:那些工厂烟囱、旗杆、孤独的路灯。有人可能会将其视为对工业化的批判,就像那些认为艺术总该”对社会有所说话”的评论家。但陈文吉远不止于此。他把这些物件变成沃尔特·本杰明所说的”辩证图像”,是过去与现在、个人与集体的碰撞点。

他对光线的处理不禁让我想起詹姆斯·特瑞尔(James Turrell)的研究,但美国艺术家创造沉浸式环境的地方,陈文基则是在绘画的物质中捕捉光线。就好像维米尔(Vermeer)决定不去描绘光线对物体的影响,而是光亮本身的实质。

我已经听到你们中的一些人低声说他的近期作品”过于极简”,”不够有社会参与感”。仿佛艺术必须是社会评论才能有价值!陈文基提醒我们,真正的艺术激进不是制造噪音,而是创造沉默的空间,让思想得以呼吸。

他对色彩的使用,或者说他渐渐减少调色板的做法,尤为耐人寻味。在一些艺术家将颜色使用得像Instagram网红用滤镜一样的时代,陈文基让我们回归本质。他的灰色不是悲伤或中性的灰,而是深沉冥想的灰,就像传统书法中水墨在宣纸上的晾干。

他拒绝轻易的效果、表现主义的手势以及后现代的暗示,这种拒绝方式深具颠覆性。在当代艺术越来越像游乐园的时代,陈文基保持着一种严苛的要求,使他成为塞尚(Cézanne)的真正继承者,不是在风格上,而是在固执追求绘画真理的道路上。

考虑到中国当代艺术的背景,他的经历尤其有趣。许多同辈为市场所诱,创作迎合西方对”异国情调”或”政治性”中国艺术期望的作品,而陈文基则保持着难得的诚信。他忠于自己的视觉,同时不断演变,宛如那些螺旋生长而从不失根的树木。

他对空间关系的转变尤其引人入胜。从他早期的静物画中空间仍旧戏剧化,几乎是舞台布景,他转向将空间视作绘画本身的实质。他的近期作品不再再现空间,而是创造、调节并使之如敏感膜般振动。

我最喜欢陈文基的是,他保持当代性却不迎合时尚。他不试图追随时代,而是创造自己的时间与空间。正如乔治·阿甘本(Giorgio Agamben)所称为的”非同时代的当代人”,正因他懂得超脱,才真正属于他的时代。

他的作品提醒我们,艺术无需惊艳便能深刻。他为我们提供纯粹沉思的时刻,时间仿佛静止的空间。这样的艺术需要,也回报耐心,犹如那些需长时间醒酒才能展现复杂风味的葡萄酒。

我知道你们中有些人喜欢占据杂志头版的艺术,喜欢社交网络上引发轰动的艺术。但当你们追逐最新潮流时,陈文基依然平静地探索绘画的基本要素。他提醒我们,艺术不是速度竞赛,而是深潜。

他处理绘画物质性的方式尤其具有启示意义。当许多当代艺术家将绘画视为达成观念目的的手段时,陈文基把它作为探索的主题。每幅画都是对绘画本质的沉思,对其制造的不是图像,而是纯视觉体验的能力的探讨。

他的作品提醒我们,真正的先锋派不在于轻率的挑衅或追求新奇,而是在于对艺术根本问题的耐心深入探讨。最前沿的艺术,是那种能够完全承担其传统重量,同时又从内部超越传统的艺术。

陈文姬向我们展示了创造一种既深深扎根又极具创新的艺术是可能的,这种艺术既能与当下对话,同时又植根于千年传统。她提醒我们,艺术的真正创新不在于彻底摒弃过去,而在于不断以当下的视角重新发明过去。

他的艺术并非为了在两个开幕式之间被快速消费,而是为了被体验、沉思和缓慢吸收,正如那些需要多次阅读才能显现意义的哲学文本。陈文姬依然是艺术诚实和思想深度的罕见典范。他的作品提醒我们,艺术依然可以是思考和沉思的空间,是时间凝固、精神得以自由呼吸的场所。

Was this helpful?
0/400

参考艺术家

CHEN Wenji (1954)
名字: Wenji
姓氏: CHEN
性别: 男
国籍:

  • 中国

年龄: 71 岁 (2025)

关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