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中文 (中国)

星期二 18 十一月

ArtCritic favicon

陈甲:与画笔共舞

发布时间: 9 十一月 2025

作者: 埃尔韦·朗斯兰(Hervé Lancelin)

分类: 艺术评论

阅读时间: 8 分钟

陈甲习练中国传统书法与山水画技艺。他通过对古代大师作品的细致临摹,将宏大山水的表现力与严谨的理论融合于创作之中。他的构图展现出一种罕见的品质:运动寓于静止之中。

请认真听我说,你们这群自命不凡的人:陈甲的作品远不止匆匆一瞥可及。这位中国艺术家接受了书法与山水画这些世代传承的技艺,体现了一种严谨的传承。生于四川东部的山区,达巴山的巍峨山脉环绕之地,他在那里成长,地理本身成为了一种教育方式。他的学习路径遵循传统:从小便专注于对古代大师作品的细致临摹。这种”临摹”方法是一种深入探究的方式。通过复制范宽的宏伟画作,陈甲深入了宋代大师的精神内涵。

陈甲近期的绘画作品展现出了卓越的成熟度。他以写意技法创作的雄伟山水,通过极简的笔触捕捉对象的本质,呈现出墨色自由挥洒却又控制有度的表现力。评论家夏超指出,其中一些作品达到了”古朴厚重”的境界,这是当代艺术家中难得的品质。除绘画创作外,陈甲还是一位理论家。他关于中国书法的历史论文体现了深厚的学识。

书法如凝固的舞蹈

要全面理解陈甲作品的内涵,必须提及宗白华的思考,他的著作《美学漫步》是不可或缺的参考。宗白华提出了一个特别有启发性的观点:他认为中国绘画、戏剧,尤其是书法,均具备共同特质, , 它们都融入了舞蹈的精神[1]。这一直觉使我们从舞蹈的角度深入领悟陈甲的艺术,揭示其深层的编舞式美感。

陈甲的书法并非仅是符号的简单书写,而是具象化的运动,是在空间中展开的动作,将生命的节奏铭刻于物质之中。宗白华写道,中国书法”伴随着舞蹈的音乐节奏”。当陈甲挥动沾满墨汁的笔法时,他不仅是在书写,更是在与工具共舞。每一个腕部动作,每一次臂膀的弯曲,都是一场无形舞蹈的组成部分,唯有洁白纸面上的黑迹得以留存。这种书写的舞蹈性起源于汉字的结构本质。

与西方的字母音素文字不同,汉字保留了象形的属性。它们是”绘制的动作”,能感知其创制时的运动轨迹。当陈甲书写一个复杂的汉字时,敏锐的目光能够重现毛笔舞动的过程,感知其计算过的犹豫与掌控中的加速。书法因此成为凝固的舞蹈,是动作于瞬间的定格。当考虑空间的概念时,书法与舞蹈的类比更加深化。舞蹈创造了一个”精神且空灵的空间”,随舞者动作而展开。

同样,中国书法不仅仅是填满页面:它创造了一个动态空间,白色从不只是简单的背景,而是构图中的一个活跃元素。陈甲在他的书法作品和绘画中,出色地掌握了这种留白的艺术。未着墨的空间不是缺失,而是静默的存在,是作品整体舞蹈中的休息时刻。这种空间观念在中国视觉艺术中有特别的呼应。宗白华指出,即使中国建筑,其翘起的屋檐也表达了一种”舞蹈的姿态”。陈甲的宏大山水画正体现了这种悬浮运动的美学。

书法与舞蹈的联系也阐明了陈甲艺术中的时间问题。舞蹈是一门时间的艺术,在时间中展开。书法虽然产出永恒的作品,却保留了时间的维度。一个字的书写发生在不可逆转的时间中。书法家无法回头:每一笔都是最终的。这种不可逆性赋予书法戏剧张力。陈甲在创作大型作品时,玩味这种危险的时间感。每件作品都是独特的表演,是被永恒捕捉的舞蹈瞬间。

呼吸是舞蹈与书法的另一个交汇点。舞者将动作节奏与呼吸同步,呼吸在动作的流畅中显现。中国书法家也将笔迹与气息协调。陈甲受传统训练,了解”气”的技巧,这种生命之气同时赋予舞者的身体和书法家的手以生命力。在他最成熟的作品中,能感受到这种呼吸:有力的笔画与轻盈的线条交替,创造出一种呼吸节奏,赋予整体作品有机性。

陈甲的艺术体现了宗白华认为的中国艺术的本质品质:在静止中表达运动,在永恒中暗示时间流逝。他的山峦仿佛随时将要移动,他的书法字迹蕴含着内敛的能量。这种动态张力使他的作品属于那些理解中国艺术永远不静止的大师们的脉络。

字形的书写与性格的锻造

理解陈甲作品的第二个重要维度在于传统中国观念,它有机地连接书法实践与个人道德修养。这一思想由理论家刘熙载在其《艺概》中提出,认为书法是书写者内在品性可见的表达[2]。刘熙载是19世纪的文学批评家和书法家,他提出了著名论断:”书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书如其人全体”。

这一断言构成了中国书法美学的基本原则。它暗示每一笔都揭示书法家的内心世界。陈甲汲取这一传统的源泉,绝不会忽视这一伦理要求。当他专注于临摹古代大师时,不仅仅是追求技艺,更是尝试体悟他们的德行。因此,书法成为一种精神修炼,一种类似冥想的苦行。

这种关于书法的伦理观念根植于儒家哲学,强调内外的和谐。一个有教养的人必须确保他的外在行为忠实反映其内心状态。书法,作为一种极具视觉性的艺术,因而成为真诚的考验。笔触无情地揭露任何矫饰和任何虚伪。刘熙载强调这一点时曾指出,”意为书法之本性,本源”。

对陈甲来说,这种道德要求不是负担,而是深度的源泉。它促使他保持内心的警觉,培养他希望在艺术中体现出的品质。他那强劲笔触的力量只能源自真实的内在力量。他作品构图的平衡只能源于真实的心理平衡。这种伦理维度阐明了中国传统为何如此重视艺术家的传记。中国艺术史讲述创作者的生平、德行和磨难。因为不了解创作者,就无法真正理解其作品。

陈甲的经历、他的坚持学习、他在获得认可后依然保持谦逊、他对传统价值观的坚守:这些都不是其艺术的附属,而是其艺术的核心。陈甲对书法的刻苦实践体现了一种整体的生活纪律。它塑造了他与时间的关系,要求他的规律性。它教会他耐心,在这个即刻满足的时代尤为难得。它让他面对古人的伟大时保持谦逊,同时赋予他建立自我风格所需的自信。

刘熙载还提出书法应体现”一中和”的理念,借用自儒家思想。这是一种对立力量之间的动态平衡:刚与柔、严谨与自由。陈甲在其最佳作品中正达到了这种平衡。他的宏大山水既具表现力的力量,也有精致的技巧。他的书法既尊重传统规范,又充满个人活力。他既非盲目模仿,也非无故破坏。艺术与生活间这种一致性的要求让我们感到不安。确实,我们的时代将审美判断与伦理判断分离,使得试图从艺术品中解读艺术家的道德价值成为可疑。然而,中国传统视角将这种关联视为理想的规范。

一条中庸之道

陈甲在复杂的背景下创作。当代中国艺术处在千年传统的压力、西方范式的吸引和全球化市场的要求之间的拉锯中。在这个混乱的环境中,一些人挣脱过去,寻求短暂的原创性;另一些人则退回到对古老形式的学究式重复。陈甲走出自己的一条路。他不否定传统,而是延续传统。他不拒绝现代性,而是以自己的方式融合现代性。

他那些充满原始能量的大型风景构图并非过时的练习。它们与我们的时代产生共鸣。在一个数字影像泛滥的世界里,墨迹的质感、动作的不可逆性、形式的历史深度:所有这些都具有全新的价值。评论家夏超指出,陈甲表现出”坚持不懈的探索态度”,这一品质与”当代某些年轻人的浮躁气息”形成鲜明对比。陈甲不追求快速成功,他立足长远,接受酝酿的缓慢。在瞬息万变的文化中,这种耐心几乎是一种颠覆。

陈甲的作品提醒我们某些传统价值依然具有现实意义。严谨的训练、传承的重要性、对前辈大师的尊重:这些原则或许是抵御当代偏离的必要解药。陈甲证明,一个艺术家完全可以在植根于千年传统的同时,成为一位真正的当代艺术家。他的作品不是历史的还原,而是生动而现代的。它们证明了伟大的中国绘画传统不是死去的遗产,而是能够自我更新的有机体。

这位艺术家还邀请我们重新审视与时间的关系。在一个痴迷于新奇的时代,他提醒我们重复和深入的价值。他多年临摹古代大师的时间并非浪费,而是孕育其个人创造力的肥沃土壤。这一教训超越艺术领域,质疑我们对持续创新的崇拜以及对持久事物的轻视。

陈甲的作品使我们直面自身矛盾,暴露了我们对彻底原创的主张的脆弱。它暗示真正的创造始终基于根植,是与前辈的对话。它提醒我们,我们不是作品的绝对作者,而是超越我们的链条中的环节,这种谦卑的立场非但不限制创造力,反而是其前提。在陈甲充满力量的笔触中,回响着千年的历史,正是这种时间的深度赋予了他的行动丰富的意义。这是当今失忆时代应当深省的教训。


  1. 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
  2. 刘熙载,《艺概》,19世纪。
Was this helpful?
0/400

参考艺术家

CHEN Jia (1985)
名字: Jia
姓氏: CHEN
其他姓名:

  • 陈甲 (简体中文)

性别: 男
国籍:

  • 中国

年龄: 40 岁 (2025)

关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