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中文 (中国)

星期二 18 十一月

ArtCritic favicon

黄一山:现代居住心理学

发布时间: 14 十月 2025

作者: 埃尔韦·朗斯兰(Hervé Lancelin)

分类: 艺术评论

阅读时间: 15 分钟

黄一山创作了建筑绘画,在这些作品中,居住空间成为审美实验的领域。他的构图多重并行视角和触觉浮雕,揭示了我们当代环境令人不安的陌生感,通过细致的物质方法探讨现代居住的心理维度。

请认真听我说,你们这群自命不凡的人:这是一位将迷失方向提升为审美原则,并将空间的不适感打造为核心美德的艺术家。黄一山,1983年生于汕头,不是绘制室内环境,而是进行剖析。在他的建筑绘画中,空间成为一个独立的角色,有时是压迫者,有时是暗中同谋,一种隐秘的不安通过他严谨铺设的每一片瓷砖隐现出来。

焦虑的建筑

黄一山的作品对建筑保持着一种痴迷的关系,这超越了简单的空间表现,成为对当代宜居条件的存在主义沉思。他的构图展现了对建筑师路易斯·卡恩[1]所称的”已建空间的精神本质”的深刻理解。黄一山的每幅画作如同分解的建筑平面图,其中并行视角取代传统欧几里得几何,创造出不可能但心理上连贯的环境。

这位中国艺术家对现代居住空间进行了真正的解构,揭示了其功能外观下的异化本质。他那迷幻的瓷砖,以毫米级精准呈现,唤起的是对现代主义建筑卫生承诺的怀疑,而非盲目信仰。这些光滑重复的表面让人联想到建筑师克里斯托弗·亚历山大对当代居住空间同质化的批评。在他的作品如”维度、模仿、转化”(2017)中,黄一山将这一逻辑推向极致:建筑空间变成了一个认知迷宫,观者迷失常规参照。

这一方法根植于20世纪60年代以来现代建筑的批判传统。正如伯纳德·楚米在其《愚景》中理论化的,建筑可以成为不稳定的场所,而非舒适之地。黄一山将这一理念移植至绘画领域,创造了按自身重力和透视规则运作的空间。他的”画中画”重现了建筑深嵌的原则,每个空间框架内含另一个,制造出无限倒退,困住视线于无出口的循环。

这位艺术家娴熟地操控当代居住建筑的代码。他那些既似医院病房又似空置公寓的临床空间,像极了展现无声戏剧的极简剧场。这种冷静精算的美学与建筑师雷姆·库哈斯对当代建筑”通用状态”的观察相呼应。黄一山展示了这些为高效和卫生设计的标准化空间,矛盾地制造了不安与异化。

他那富有触感的浮雕,让画面表面获得了具体的物质感,模糊了再现与实际建构之间的界限。这种物质的模糊性使每幅画布都成为了真人大小的建筑模型,邀请观众体验一种打破传统绘画分类的沉浸式体验。艺术家由此揭示了当代建筑如何创造出似乎既熟悉又陌生、既可居住又不可居住的空间。

他的空间构图展现了对建筑心理机制的直觉理解。每一个元素、窗户、隔断和瓷砖,都是根据优先考虑情感效果而非结构可信性的逻辑来定位。这种方法类似于建筑师彼得·祖姆托(Peter Zumthor)对建筑”氛围”的研究, , 这种难以捉摸的品质决定了我们对空间的感性体验。

空间无意识与内部精神分析

黄一山对室内空间的系统性探索揭示了一种植根于弗洛伊德空间分析传统的精神分析维度。他的构图如同一个分析室,潜意识通过家庭建筑投射出来,揭示了我们与当代居住环境关系中起作用的压抑和升华机制。

艺术家以显著的敏锐度探讨了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2] 所提出的”诡异感”(Unheimlich)概念,即当熟悉突然变得威胁时产生的不安怪异感。他那些表面看似安慰性的临床室内空间,隐藏着扰乱表面秩序的细节:角落里突然出现的一颗人头,半遮掩的血迹斑块,被移出通常语境的物品。这种令人不安的熟悉美学揭示了家庭空间如何成为我们最深层焦虑的舞台。

黄一山构建了一幅真正的空间潜意识地形图,每一个角落都有可能具有特殊意义。他的”画中画”功能如同放映屏幕,表现被压抑的内容。这种渐进式技巧让人联想到弗洛伊德所说的梦境结构,在那里图像按联想逻辑而非叙事逻辑叠加和凝结。艺术家由此揭示了我们内心空间如何承载着无意识心理过程的痕迹。

黄一山对细节的执着,尤其体现在他对瓷砖和纹理的超写实表现上,令人想起精神分析中描述的置换机制。对表面和材质的狂热关注同时掩盖并揭示了更令人不安的内容。这种细节的节约使每一个建筑元素都成为潜在的症状,每一表面都变成无法言说情感的投射屏幕。

他那些稀少孤立人物的空旷空间,再现了当代精神分析对忧郁状态的拓扑学分析。这些无人环境作为心理孤立的隐喻,主体在变得敌对或冷漠的世界中面对自身的孤独。艺术家揭示了现代建筑虽承诺社交,反而可能悖论性地加强个人孤立。

他作品中反复出现的过渡空间,如走廊、门槛和部分开口,唤起了精神分析中关于通道和临界状态的问题。这些既非完全内在又非完全外在的中间区域,正是主观转化过程发生的心理空间。黄一山将这些通道地带转化为美学实验的领域,使观众体验自身在不同意识状态间转换的能力。

这位艺术家还探讨了欲望的视觉维度,即雅克·拉康所描述的构成我们与影像关系的观看冲动。他的构图多次运用框架和透视效果,将观众的目光陷入一种自觉的偷窥游戏。这种受控观看的美学揭示了我们的居家空间如何被监控和控制装置所结构,从而塑造了我们当代的主观性。

他近期的作品,特别是”Interior Punctuations”(2025年系列),将这场精神分析式的探索推向新的领域。这位艺术家在那里发展了一种视觉语法,每个空间元素都作为更大联想链中的一个能指运行。这种空间的语言学方法揭示了我们的居家环境如何被结构为无意识语言,在不知不觉中向我们传达信息。

抵抗的美学

在当代中国艺术的饱和景观中,黄一山以拒绝炫目便捷的立场占据独特位置。他的作品需要时间、耐心和持续注意力,这与我们时代碎片化注意力经济形成鲜明对比。这种倡导的缓慢,使每一幅画布都成为对当代社会普遍加速的抗争练习。

这位艺术家发展出一种物质性的诗学,直接反对当代世界的数字非物质化。他的触觉浮雕、超写实纹理和真实材料拼贴,创造了一种不可被摄影复制的感性体验。这种对作品物理存在感的强调,重申了艺术体验面对媒介传播时的特殊性。

黄一山因此揭示了艺术如何在一切似乎已被看遍再看遍的世界中依然能够惊艳和转移视角。他那些不可能的空间开启了审美体验的未探索领域,欧几里得几何在此让位于更深层的情感逻辑。每幅画作都成了感知实验的实验室,观众重新发现面对当代世界令人不安之美时的惊奇能力。

这位艺术家的作品如今成为其一代中最独特的声音之一。作品在我们日常环境的表面平凡下,揭示了复杂与神秘的宇宙,重新赋予艺术其最初的功能:揭示构造我们存在的无形之物。在那些无人居住的空间和不可能的建筑中,黄一山为我们呈现了一面令人不安的当代处境之镜, , 人类努力寻找在一个陌生自身的世界中的立足点。

通过这种严格控制的迷失方向的实践,黄一山提醒我们真正的艺术不会给予安慰:它揭示真相。而在这里,他揭示的是我们时代的悖论之美,由交织的焦虑与希望、熟悉空间的陌生感、承诺舒适却带来异化的技术构成。在这种忧虑与迷恋的辩证法中,黄一山找到了极其强烈的视觉诗意的源泉,这使他成为我们时代最清醒的见证者之一。


  1. 路易斯·康, “The Room, The Street and Human Agreement” (1971), 收录于 Alessandra Latour(主编),Louis I. Kahn: Writings, Lectures, Interviews,纽约,Rizzoli International Publications,1991年。
  2.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Das Unheimliche” (1919), 收录于 Gesammelte Werke,第十二卷,伦敦,Imago Publishing,1947年。
Was this helpful?
0/400

参考艺术家

HUANG Yishan (1983)
名字: Yishan
姓氏: HUANG
其他姓名:

  • 黄一山 (简体中文)

性别: 男
国籍:

  • 中国

年龄: 42 岁 (2025)

关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