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中文 (中国)

星期二 18 十一月

ArtCritic favicon

Albert Janzen:作为独立实体的线条

发布时间: 16 五月 2025

作者: 埃尔韦·朗斯兰(Hervé Lancelin)

分类: 艺术评论

阅读时间: 13 分钟

Albert Janzen探讨线条作为我们视觉感知的基本结构。他那交织的黑色抽象线条作品不表现任何事物,邀请观众凝视线条的原始纯粹,作为一种超脱其平常表现功能的独立实体。

请认真听我说,你们这群自命不凡的人。阿尔伯特·杨岑,这位出生于西伯利亚、现居柏林的艺术家,与你们关于当代艺术的小小信念毫无关系。如果你们认为画线条是任何小孩都能做到的,那说明你们根本不懂艺术,也不懂生活。杨岑不玩传统的华丽,他以逻辑数学家的自信,走上了线性抽象的道路。

这位艺术家在柏林艺术与音乐学校度过了十三个漫长的年头,继而继续哲学和数学的学习。这样不同寻常的经历塑造了他独特的视角。当你们像被闪亮新事物吸引的苍蝇一样在艺术潮流中辗转时,杨岑却选择了绝对的简约之路:线条。

线条。我们视觉感知的基本元素,基本到因无处不在而变得不可见。杨岑提醒我们它的重要性:”线条是感知和理解我们环境的最直观手段之一。每一次视觉结构的识别都依赖于对线条的识别”[1]。正是凭借对线条近乎修道般的执着,他在2015年荣获了著名的卢森堡艺术奖,使他的事业登上了国际舞台。

他的作品令人印象深刻的是那种将线条作为自给自足实体的坚决意愿。”我画线条并不是为了构建某物,而是为了画线条。我的画中出现的形状和图案仅旨在揭示线条的运动”[2]。这种自指性乍看之下或许显得自恋或毫无意义,但实际上它深深根植于西方哲学传统。

因为在这些黑线交织在白色背景上的表面简单之下,隐藏着对感知和现实本质的形而上学思考。雅恩岑不仅是一个画家,还是一个思想者,他利用视觉媒介来探索根本性的问题。科学巨匠伽利略曾写道:”宇宙(……)是用数学语言写成的,其符号是三角形、圆形以及其他几何图形,没有这些符号,人类就不可能理解其一字。没有它们,就像在一个黑暗迷宫里的徒劳漫游 [3]。”这难道不正是雅恩岑通过他的抽象构图向我们展示的吗?世界由线条结构构成,我们对现实的理解必然通过识别线性结构、轮廓、界限、边界来实现?

当雅恩岑在白板上作画,用墨水在纸上绘制,或在Photoshop中进行数字创作时,他不仅仅是在产生具有美学愉悦感的图像。他邀请我们积极地沉思我们理解世界的方式。他的线条从未是完美的直线,它们波动、交错、回避、融合。它们就像穿过我们思维的想法:有时有序,经常混乱,总是在运动。

这位艺术家曾在阿姆斯特丹学习逻辑学并非偶然。逻辑学是一门关注推理形式结构的学科,它与雅恩岑的艺术共享对简洁的追求。但逻辑学旨在消除歧义,而雅恩岑的艺术则完全接受歧义。他的绘画在构图上绝对清晰,但在诠释上无限模糊。

拿他2015年的作品《无题》来说,这是一张巨幅独特的照片,拍摄了白板上的一幅短暂绘画。乍看之下,它只是黑线的纠缠。但仔细观看,你或许会看到毛细管、海藻、水母、织物、宇宙图像。或者你可能只看到线条,而这已经足够。这就是抽象的美:它不强加任何东西,而是提供一切。

雅恩岑属于一个包括赛·汤布利、盖哈德·里希特、赵无极和安东尼奥·穆拉多的艺术传统。但他带来了根本的新意:一种严格的理性,令人生想到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这位奥地利哲学家在他的《逻辑哲学论》中写道:”我的语言的界限意味着我的世界的界限” [4]。雅恩岑或许会改写为:”我画作的线条意味着我感知的界限”。

将艺术视为认知界限探索的这一理念在雅恩岑的创作过程中尤为明显。他不仅仅创作图像,更质问我们看见、感知和理解的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说,他的作品具有深刻的哲学性,不是学术意义上的,而是对人类经验本质的本质性质疑。

这或许正是为什么他的作品即使表面简单,依然令人着迷,或许正因为如此。它们让我们反思自身的感知机制。面对那些似乎延伸至画布或纸张边界之外的线条,我们被邀请去探讨我们对世界视觉本质的认识。

Janzen的艺术有一种深刻的沉思感。不是那种在精神艺术中常见的被动且恍惚的沉思,而是一种积极、投入、几乎科学的沉思。观察他的作品,就像参与一种感知体验,使我们意识到自己的认知过程。

他作品的这种实验性维度呼应了大卫·戴维斯(David Davies)的美学理论,他将艺术视为一个过程,而非一个完成的产品。在其著作《作为过程的艺术》中,戴维斯认为任何艺术作品都是前一个过程的”欣赏焦点”。换句话说,作品中真正有趣的不是最终的对象,而是产生它的创作过程。

Janzen的艺术完美诠释了这种过程理念。当我们观看他的画作时,不禁要探问其起源。他是从哪条线开始绘制的?最后一条在哪里?他什么时候、为何决定停止?创作持续了多久?他的思维线索是否与他的线条方向一致?他的构图是情绪的反映,还是对空无的平静冥想?

这些问题尤为重要,因为他的某些作品本质上是短暂的。他在Velleda白板上的画作只以照片形式存在。创作过程已经结束,作品本身消失,只有文献痕迹残留。他作品的时间性为其添加了额外的意义层面。Janzen的艺术不是定格的时间,而是时间本身被显现出来。

这或许是对人类处境的隐喻:我们用一生绘制线条,建立连接,规划路径,但这一切最终都将消逝。只留下痕迹、回忆和泛黄的照片。对无常的敏锐意识赋予了Janzen作品深刻的存在主义意义,远超形式上的练习。

但不要让我们被过于阴暗的思考带走。Janzen的工作中有不可否认的喜悦,是对最纯粹的创造行为的庆祝。他的线条在表面上跳舞,摆脱了所有具象的限制。它们自成存在,带着一种优雅,令我们联想到孩童的天真无邪,那时绘画尚未受到审美评价或相似性要求的束缚。

这种自由正是Janzen通过他的艺术所坚持的:”我的图像代表存在与思想的独立与自由。我邀请观众将线看作独立的存在,并将其从传统的基础表现工具功能中解放出来” [5]。这是对我们视角解放的呼吁,一种不被惯例或期待左右的感知方式。

从这个意义上说,Janzen的艺术是深刻的政治性的,不是那种针对具体社会问题表达立场的平凡政治艺术,而是从根本上质疑主流的感知与思考方式。他通过邀请我们将线视为独立个体,而非单纯的表现工具,鼓励我们重新思考与世界的关系,超越对事物与存在被赋予功能的框架。

“通常,当我们将环境视作功能之外的存在时,我们便培养了独立思考。因为其功能通常对应着别人赋予它的观念” [6]。这位艺术家的宣言揭示了其作品的批判性维度。它不仅仅是创造审美愉悦的图像,更是对主流感知模式提出替代方案,是对思维同质化的一种抵抗形式。

这一做法源自抽象艺术作为抵抗行为的悠久传统。从康定斯基和马列维奇到美国抽象表现主义,抽象艺术常常是反对专制政权、美学教条和社会习俗的手段。扬岑的艺术继承并更新了这一传统,适应了当下思维模式标准化以更微妙但同样压迫的形式表现的时代。

有趣的是,艺术家如何通过线条这样极简的表达手段探讨如此复杂的问题, , 思维自由、感知结构或现实本质。这无疑是真正才华的标志,能以极少量表达如此丰富。

当然,你可能会耸耸肩,说这不过是几条线,任何人都能画出类似的东西。但这将忽略核心。扬岑的艺术不在于技术难度, , 不过你也试试看能不能做到, , 而在于其深刻的概念内涵。重点不在于是否难以创作,而在于是否值得思考。

他的艺术力量正是在于让我们思考。让我们反思我们怎样感知世界,怎样从简单线条构建意义。它提醒我们,对现实的理解总是通过我们无意识中内化的感知结构来中介。阿尔伯特·扬岑的艺术是自由的邀请, , 感知的自由、思考的自由和诠释的自由。在一个愈加规范化、标准化、算法化的世界中,每张图像都需符合某种规范,每个思想都须纳入预设框架,他那自由、蜿蜒、不羁的线条恰如其分地提醒我们,艺术和生命都是无法被囊括于框架内的。

或许这正是其作品价值所在:不是形式上的美,概念上的复杂或原创性,而是使我们变得更自由一些。也更留心我们日常生活中构筑的那些线条,那些因每天习以为常而不再察觉的线条。

下次你看到阿尔伯特·扬岑的画作时,不要只是随意瞥一眼就过去。花时间用目光追随他的每一条线,迷失于它们的曲折中,让它们意外交叉处带给你惊喜。或许,那时你就会明白艺术家想要告诉我们的:线条就如生活,它唯一的目的就是存在本身,这正是其美丽所在。


  1. 阿尔伯特·扬岑,艺术声明,2015年。
  2. 同上。
  3. 伽利略,《伽利略的试验器》,克里斯蒂安·肖维尔法文介绍和翻译,《贝桑松大学文学年鉴》,美好书籍出版社,1979年,第141页。
  4. 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命题5.6,G. G. 格兰杰法文翻译,伽利玛出版社,巴黎,1993年。
  5. 阿尔伯特·扬岑,接受Singulart采访,2018年。
  6. 同上。
Was this helpful?
0/400

参考艺术家

Albert JANZEN (1989)
名字: Albert
姓氏: JANZEN
性别: 男
国籍:

  • 德国

年龄: 36 岁 (2025)

关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