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中文 (中国)

星期二 18 十一月

ArtCritic favicon

Cosima von Bonin : 解构的流行文化

发布时间: 29 九月 2025

作者: 埃尔韦·朗斯兰(Hervé Lancelin)

分类: 艺术评论

阅读时间: 26 分钟

Cosima von Bonin 构建了一个艺术世界,在这里,愤世嫉俗的毛绒玩具和绵软的导弹揭示了我们时代的矛盾。这位德国艺术家精通流行文化的颠覆艺术,将画廊转变为批判实验室。她的纺织装置对当代消费社会进行了一场欢快的解剖。

请认真听我说,你们这群自命不凡的人,现在是时候审视德国当代艺术中最具颠覆性的人物之一了。Cosima von Bonin 近三十年来一直对我们的时代进行尖锐而欢快的批判,她以锐利的智慧构织出一个充满愤世嫉俗的毛绒玩具、柔软导弹和忧郁鸭子的世界。这位1962年出生于肯尼亚,并成长于科隆繁荣艺术环境中的艺术家建构了一场荒诞剧,揭示了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根本矛盾。

她的作品展开为一场大规模的挪用行动,每一个物件都成为质疑我们消费习惯和社会仪式的借口。通过她的纺织装置、软雕塑和流行文化挪用,von Bonin 勾勒出一个世界的轮廓,其中表面的纯真始终隐藏着一种隐秘的暴力,萌萌的外表成为揭露现代异化的面具。这一方法在两个理论领域尤为引人注目,揭示了她作品的意义:表演社会的批判社会学和文本互涉理论。

表演社会学:当达菲鸭成为预言家

Cosima von Bonin 的作品明显植根于 Guy Debord 在《La Société du spectacle》[1]中提出的社会学批判。1967年,当 Debord 写道”现代生产条件统治下的社会生活全面呈现为一场巨大的表演积累”时,他已精准预见了 von Bonin 如今描绘的世界。这位德国艺术家通过将我们的娱乐偶像物化为无情揭示我们社会状况的符号,字面化地体现了 Guy Debord 的直觉。

以达菲鸭为核心例子,它是 von Bonin 作品中反复出现的人物,尤其是在她的系列《请打开你的衬衫》(2019)和宏伟的雕塑《达菲教堂》(2023)中。这只拟人化的鸭子完美体现了 Debord 所称的”商品即表演”。达菲不仅仅是一个被挪用的卡通角色:在 von Bonin 这里,他成为我们时代的象征, , 一个永远在表演中的个体,游走于自大与惨败之间。正如 Clara Drechsler 所写,”没有人会宁愿成为达菲而不是 Cosima。不幸的是,她缺乏所需的显著品质。但或许他们共享相同的恶魔。”

这种壮观的维度延伸到冯·博宁的整个动物世界。她那些巨大的毛绒玩具动物、配备吉他的音乐鱼、拟人化的海洋生物,都像德波所理解的那种”伪事件”。它们制造出一种虚假的活动,一种掩盖真实体验缺失的伪生活。装置作品《What If It Barks?》(2018) 完美地诠释了这一逻辑:色彩斑斓的鱼组成了一个虚假的乐队,将艺术转化为肤浅的娱乐,同时通过这种布景揭示了我们当代休闲活动的人工性。

这位艺术家进一步深入分析,直面权力与暴力的象征。她在系列作品《The Loser》中将导弹变成柔软的毛绒玩具,直接质疑德波所称的”被强加的善的形象”。这些改造为慰藉物的毁灭性武器揭示了一个将暴力美学化却又培养消费柔情幻觉的社会的伪善。冯·博宁在这里运用德波的话,展开了我们时代的真正”心理地理学”,绘制出现代异化展开的疆域。

她作品中的协作维度也符合这一批判视角。当冯·博宁将作品的制作交由专业工匠,故意委托物质生产时,她揭示了德波认定为壮观社会基础的劳动分工机制。这位艺术家成为一个生产系统的指挥者,揭示其运作本身,同时质疑艺术市场所珍视的真实性和作者性概念。

这一方法在她的装置作品中达到高潮,她称之为”疲劳帝国”。这些充斥疲惫生物、柔软物件和倦怠人物的空间,直接回应了德波所认定的壮观社会特征, , 对绩效的持续强制。冯·博宁提出一种被动抵抗的美学,一种倡导的闲适生活,作为对当代资本主义强加的过度活跃的政治抵抗形式。

冯·博宁的天才在于她能利用壮观本身的代码来揭示其机制。她的作品作为情境主义意义上的”情境”,在持续的影像与商品流中制造断裂时刻。它们迫使观众意识到自己作为被动消费者的位置,同时提供批判的工具帮助其自我解脱。通过将画廊转变为”Art Critic的艺术超市”,借用她自己的比喻,冯·博宁揭示了文化与商业、创作与商品化之间的密切联系。

作为抵抗策略的文本互涉

科西玛·冯·博宁的作品还可以通过朱莉娅·克里斯特娃[2]提出的互文性理论获得第二种解读。当克里斯特娃将互文性定义为”文本间的一种互动,使得特定文本结构中的不同序列被视作取自其他文本序列的各种变形”时,她精准描述了冯·博宁的方法。这位艺术家从不凭空创作:她重组、挪用、重构既有的视觉与文化遗产,以揭示其中的内在张力。

这种对挪用的自觉实践贯穿了她的整个作品。Von Bonin公开宣称她的创作 “一切皆为盗用”,将艺术盗用转化为一种批判行为。她的参考来源从《乐一通》(Looney Tunes)到迪士尼的图标,从1970年代的观念艺术到奢侈时尚的代码。这种多声部的引用构成了Kristeva所称的”旧引文的新织体”,每一个借用的元素通过融入当代艺术语境获得了新的意义。

以《小鹿斑比》(Bambi)为例,完美诠释了这种互文逻辑。在她的作品《Gaslighting》和《Love Bombing》(2023)中,Von Bonin采用了迪士尼小鹿的轮廓,却将其与心理暴力词汇相结合。这种本应纯真的角色与当代概念的残酷碰撞,产生了一种陌生化效果,揭示了大众文化中运作的操控机制。这里的挪用功能类似于Kristeva有时用以代替”互文性”一词的”转置”,即”主客体的强行闯入”,揭露了原文本中隐藏的意识形态。

这一互文维度延伸至艺术实践本身。当Von Bonin在《The MK 2 Formula #303》(2014)中采纳Martin Kippenberger的路灯图案,或在《Mike Kelley is my Goddess》(2023)中引用Mike Kelley时,她将自己的作品置于一个她既质疑又延续的艺术谱系之中。这些引用非出自敬意,而是批判性的再 appropriation,符合Kristeva理论中的转化互文原则。

这位艺术家还发展出自觉的音乐互文性,特别是在她与Moritz von Oswald的合作中,以及她对Missy Elliott和Britney Spears的引用。这些借用构建了复杂的意义网络,高雅文化与流行文化、先锋艺术与大众娱乐在此交汇。Von Bonin因此进行了一场Kristeva意义上的”语言再分配”,重新组织既定文化代码,揭示其批判潜能。

她作品中的纺织元素强化了这种互文逻辑。她的”Lappen”(抹布)按照拼布的逻辑,拼接来源多样的织物,字面上体现了互文性的原则。每一块织物都携带着历史、先前的用途及社会意义,Von Bonin重新激活并重组这些元素。这些作品如同见证,流露出前文本/布料的痕迹,在新的艺术构型中闪现。

Von Bonin的互文性不仅限于借用:它是一种真正的文化抵抗策略。通过揭示挪用与转用机制,她解构了艺术原创性的神话,质疑支配艺术市场的知识产权逻辑。她的作品如”批判机器”,拆解并重组共同的文化遗产,揭示构成影像生产与传播的权力关系。

这种方法的政治维度在于其揭示Kristeva所谓”基因文本”(génotexte)的能力,即组织意义生产的深层结构。通过转用大众文化代码,Von Bonin揭示了其背后的意识形态与传播的支配机制。她的拟人化生物成为社会分析器,解读主导表征并揭示其内部矛盾。

艺术作为失落魅力的实验场

科西玛·冯·博宁(Cosima von Bonin)的作品因此勾勒出一种幻灭美学的轮廓,这种美学的力量源自社会学批判与跨文本实践之间的结合。她的装置作品将展览空间转变为实验室,揭示当代社会的运作机制。艺术家进行了一场真正的”当下解剖”,借用盖·德波(Guy Debord)的话,她以外科手术般的精确剖析构成我们与世界关系的表征。

这种分析维度伴随着一种抵抗的诗意,拒绝直接揭露的简单方式。冯·博宁更喜欢讽刺的挖苦和欢愉的转向之路,创造出作为语义”定时炸弹”的形象。她的作品并非通过明确的讯息表达其批判性,而是在不同文化层次的对抗中展现批判维度。

她方法的独特之处在于她能够利用对手的武器反制对手。通过重新使用大众文化的代码,借用当代娱乐偶像,她揭示了其批评体系的裂痕与矛盾。她的创作成为文化界的”特洛伊木马”,渗透艺术循环以传播一种新的批判意识。

这一策略的有效性在于其双重性。冯·博宁的作品以其表面上的无害性吸引人,同时展开对我们社会行为的无情批判。她们创造了一种可称之为”批判性快感”的体验,美学享受成为政治觉醒的载体。艺术家由此揭示了当代艺术的颠覆潜能,即将观赏转化为抵抗行为的能力。

冯·博宁留给未来艺术世代的遗产在于她的精彩论证:批判要求和美学愉悦、概念严谨和创造性幻想是可以结合的。她的作品为教条化的观念艺术和商业娱乐的死胡同开辟出一条替代路径,在这条第三路径中,社会批判在创造的欢愉中得以绽放。

这一教训在我们这个技术加速和文化标准化的时代尤为深刻。冯·博宁提醒我们,艺术只要不放弃批判维度和诗意使命,依然保持其转化能力。她表明,可以通过微笑的颠覆和对既有代码的转向性挪用来抵抗主导逻辑,而非正面冲突。

她的作品因而成为对当代忧郁症的宝贵解药,提供了一种对周围异化机制的快乐抵抗形式。她邀请我们重新发现面对世界的批判性惊奇能力,培养只有它能令我们免于屈服的创造性焦虑。因此,科西玛·冯·博宁成为当代艺术中最必要的声音之一,她提醒我们,美与真依然不可分割,尤其是在一个似乎已经放弃这些要求的世界中。


  1. 盖·德波,视觉社会,巴黎,布歇-查斯特尔出版社,1967年。
  2. 茱莉亚·克里斯蒂娃,符号学。语义分析研究,巴黎,瑟依出版社,1969年。
Was this helpful?
0/400

参考艺术家

Cosima VON BONIN (1962)
名字: Cosima
姓氏: VON BONIN
性别: 女
国籍:

  • 德国

年龄: 63 岁 (2025)

关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