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中文 (中国)

星期二 18 十一月

ArtCritic favicon

Jennifer Guidi : 彩色曼陀罗与精神性

发布时间: 15 九月 2025

作者: 埃尔韦·朗斯兰(Hervé Lancelin)

分类: 艺术评论

阅读时间: 28 分钟

Jennifer Guidi 运用独特的技法,将沙子、颜料和油混合,创作出冥想式的抽象画。这些彩色曼陀罗从一个中心点辐射开来,唤起加利福尼亚山脉和东方精神传统的联想。每件作品都邀请观众进行一次沉思体验,减缓时间节奏,平息当代纷乱的心灵。

请认真听我说,你们这群自命不凡的人:Jennifer Guidi 用沙子绘制宇宙。她不是像孩子在沙箱中玩耍,而是一位当代炼金术士,将最卑微的物质转化为宇宙的启示。出生于1972年,来自雷东多海滩的这位艺术家,在洛杉矶的工作室里创作出独特作品,在那里绘画与冥想相遇,几何抽象与东方精神性交织,每幅画布都成为色彩纯正、充满活力的曼陀罗。

Guidi 的作品超越了当代艺术的传统范畴。她根据个人技法混合颜料、油彩、丙烯和沙子,将绘画表面塑造成触觉的浮雕。每幅画都源于重复而冥想的动作:艺术家用画笔涂抹湿沙,然后用木制棒凿出数千个小洞,形成从左偏中心点向外辐射的图案,这正是面对作品的观众心跳所在。

这看似简单的实践揭示出极其深刻的哲学复杂性。Guidi 的灵感来源多样:摩洛哥柏柏尔地毯,她会拍摄其背面的图案;藏传佛教僧侣的曼陀罗,她曾在他们表演时发现;加利福尼亚特有的光线,为其画作注入独特的明亮感。她的创作过程近似于世俗的祈祷,是她在工作室中按照当代嘻哈节奏完成的日常仪式。

美国的文学传统

Jennifer Guidi 的艺术与美国文学传统,特别是超验主义和垮掉的一代,有着深厚的联系。她的绘画实践让人联想到亨利·大卫·梭罗关于自然和周期时间的冥想。像《瓦尔登湖》的作者一样,Guidi 细致观察加利福尼亚风景的变迁,捕捉夕阳在山峦上的短暂色彩变化,以及洛杉矶城市雾霾中光影的游戏。

这种与梭罗的相似绝非偶然。Guidi 和这位作家共享着一种沉思式的创作方法,对自然节奏的持续关注,通过逐步简化表达手段寻求本质。她描绘的山脉画作中,色彩连绵的链条在充满活力的天空下展开,让人想起梭罗在《缅因森林》中对卡塔丁山的描述。无论是她还是他,自然都是内心探索的借题,一个映射人类意识寻求意义的镜子。

“垮掉的一代”的影响同样体现在Guidi的作品中,尤其是在她对东方精神性和冥想的关系上。正如Jack Kerouac在The Dharma Bums中所描绘的那样,她从藏传佛教中汲取了形式和概念上的灵感。她的沙质曼陀罗唤起了Kerouac笔下英雄们的精神旅程,那种通过反复的动作和放弃创造自我的追求达到绝对境界的探索。作为”垮掉的一代”的诗人和禅修实践者,Gary Snyder是Guidi明确的参照:她的多件作品标题,如With a Magnetizing Force I Pulled the Sky Over MeA Stillness Spread Over the Sea,直接呼应了Snyder的诗意世界及其对原始自然的泛神论颂扬。

这种文学传承阐明了Guidi作品的叙事维度。每幅画讲述着一个故事,即一个类似超现实主义者自动写作或垮掉诗人即兴创作的创作过程。艺术家本人将她的工作描述为”一次内省的心理旅程”[1],是对人类灵魂潜意识领域的探索。她的画作如同内心旅行的笔记,是无形世界的地图,每一个色彩点对应一个意识瞬间,一次生命的脉动。

Guidi创作中对动作的痴迷重复也让人联想到美国文学另一重要人物Gertrude Stein的写作技巧。正如Stein孜孜不倦地重复同样的句法结构以营造语言催眠效应,Guidi则以恒定节奏打磨数千个小凹槽,激发出一种视觉上的恍惚。这种关联揭示了艺术家的深远愿望:将绘画转化为通用语言,创造一种能直接与观者灵魂交流的造型词汇,跨越文化和语言的屏障。

Guidi的作品因此融入了美国传统,将艺术视为精神探索和个人转化的手段。从Ralph Waldo Emerson到Allen Ginsberg,从Walt Whitman到Gary Snyder,这些艺术家和作家一直力图超越西方个人主义的界限,达致更广阔的宇宙意识。Guidi以另一种方式延续了这一追求,她用沙粒和色彩的物质性替代诗歌语言,创造出视觉上的咒语,成为当代眼睛和精神的冥想载体。

柏拉图式建筑

对Jennifer Guidi作品的分析显示了严谨的几何结构,这让人联想到柏拉图关于理想形态和宇宙和谐的哲学思考。她的圆形、三角形和蛇形构图非偶然,而是对宇宙及人类意识基本结构的深刻反思。

Guidi艺术中圆形的主导地位直接对应柏拉图对几何完美的论述。在蒂迈欧篇中,柏拉图将宇宙描述为完美的球体,这是一种最美丽且最均匀的形状。Guidi的圆形曼陀罗遵循这一逻辑:它们呈现了整体的形象,一个反映宇宙秩序的微观宇宙。每一个从中心向外围发散的彩色点象征着个体灵魂,根据柏拉图宇宙论,它们参与世界之魂,同时保持各自的独特性。

这一宇宙维度得以丰富于《共和国》中发展出的知识理论思考。Guidi的绘画作品作为倒置的洞穴寓言发挥作用:它们并非引导我们远离感性世界以通达理念层面,而是邀请我们重新发现内蕴于物质核心的可理解之美。最为世俗的元素, , 沙子,在艺术家的笔下成为一场美学启示的载体。这种将卑微物质转化为纯粹美丽的变质现象,完美阐释了柏拉图描述的回忆理论(anamnèse):Guidi的艺术唤醒我们心中沉睡于具象灵魂褶皱中的美的理念记忆。

她作品中严谨的几何构图同样让人联想到毕达哥拉斯学派关于天体和谐的推测。Guidi依据精准的数学比例整理色彩,探索歌德与施弗费缪勒的色彩理论,并将其转化为大型绘画。她受歌德启发创制的九色三角形结构,犹如描绘人类心智的图表,将色彩组合与情感状态依照近乎音乐般的逻辑联系起来。这种对色彩的联觉式探讨,令人想起柏拉图关于宇宙根本统一的直觉,其中数学、音乐与美构成同一和谐秩序。

Guidi作品中反复出现的三角形形态尤为令人关注。这一几何图形自古以来便负载符号意义,既指向埃及金字塔,又象征激发艺术家灵感的加州山峦。但超越这些图像学参考,三角形还映射《共和国》中所述灵魂的三分结构:理性、勇气与节制在正义, , 这项确保个体与城邦和谐的核心美德中得以均衡。Guidi的三角形构图由此成为对精神平衡的造型沉思,一种旨在调和人类心灵矛盾力量的灵魂几何。

蛇,作为艺术家常用的意象,也符合这一柏拉图式的解读。它在印度教传统中象征昆达里尼,指脊柱基部沉睡着的精神能量,以螺旋式上升至意识。此精神升华意象与《共和国》中展开的线性寓言产生共鸣,柏拉图描述了认知逐步提升的阶梯,从洞穴阴影直至纯粹的善之直观。Guidi的蛇犹如神秘阶梯,通往更高意识状态之道。

这种象征性的结构展现了Guidi艺术的形而上抱负:创作不仅取悦视觉,更真实地转变观者意识。她的绘画如同Pierre Hadot定义的古代哲学所指的精神练习:具体实践旨在改变我们与世界及自我的关系。凝视这些色彩曼陀罗,观者体验到柏拉图置于哲学教育核心的视角转变(periagoge)。艺术因此成为智慧的载体,通向超越感性表象却不排斥之真理的途径。

Guidi的原创性在于她通过当代艺术的手段更新了这些柏拉图式的直觉。她的画作不是哲学概念的插图,而是自主的美学体验,通过不同的途径重新探讨西方形而上学的重大问题。它们证明了艺术仍能作为思维的工具,成为现代人在追寻意义和绝对的过程中认识与精神转化的器具。

Jennifer Guidi 在当代艺术市场

Jennifer Guidi在当代艺术市场上的迅速崛起值得分析。短短几年间,她的作品价格从2014年画廊的5万欧元攀升到2022年佳士得拍卖会上超过43万欧元(手续费除外),作品为Elements of All Entities。这一惊人的涨幅引发了对全球化经济环境下艺术价值评估机制的思考。

围绕Guidi作品的发展出的商业策略揭示了对当代市场规则的复杂掌控。作为Gagosian、David Kordansky和Massimo de Carlo的签约艺术家,她享有一个尤其高效的国际传播网络。这种多重代理关系在画廊行业日渐普遍,体现业界对她作品商业潜力的信任。艺术家及其画廊对作品投放的严格控制, , Mark Grotjahn(她的前夫)也采用此技巧, , 助力人为地维持作品的稀缺性,从而确保其市场价值。

这一经济机制引发了激烈批评。收藏家兼商人Stefan Simchowitz于2017年在Facebook上抨击了对Guidi作品的投机热潮:「如果再有人要我幫他弄到一件 Jen Guidi 的作品,我看我會在床上吐。」[2]。”这句媒体言论虽粗俗,却揭示了当代艺术市场在审美合法性与金融逻辑之间的张力。

对Guidi客户群的社会学分析阐明了这些议题。她的收藏家,包括Steven A. Cohen、Maurice Marciano和François Pinault,属于将艺术作为投资工具和社会身份象征的国际金融精英。她绘画作品的”装饰性”特征及其营造当代室内宁静氛围的能力,有助于作品融入私人收藏,在这些收藏中,实用价值往往优先于纯粹的审美价值。

这种精神诉求与商业成功之间的表面矛盾,是当代艺术与文化资本主义复杂关系的写照。Guidi主张冥想式创作与精神真实的追寻,同时接受将其作品转化为奢侈品消费品的市场规则。这一张力并不否定她的艺术实践,反而揭示了当代艺术在追求审美自主与融入主流经济循环之间的复杂环境。

走向一种存在的美学

Jennifer Guidi的作品最终呈现出独特的美学体验,基于对作品及世界的即时存在感。她的画作如同减缓时间的机器,是对当代社会普遍加速的抵抗性沉思装置。在数字图像主导和视觉内容快速消费的世界中,Guidi的艺术主张不同的时间节奏, , 沉思与冥想的时光。

这种存在的美学根植于对东方精神传统的深刻理解。Guidi女士已经坚持每天冥想超过十年,这种修炼体现在她作品的每一个方面。她的画作诞生于一种特殊的意识状态,对动作和当下时刻的持续关注,将绘画行为转化为一种精神修行。观者面对这些色彩斑斓的曼陀罗,也会体验这种增强的存在状态。

Guidi女士的独创性在于她能够将这种精神体验转化为当代塑形语言。她对歌德色彩理论、印度传统的脉轮、藏族曼陀罗的引用,融入了个人的综合体,避免了装饰性东方主义的陷阱。这位艺术家并不复制传统形式,而是为当代西方的敏感性重新发明了一种精神图像学。

这种重新发明通过纯色的巧妙使用实现。Guidi女士利用色彩的心理生理特性,创造出视觉振动效果,改变观者的感知。她粉红色、橙色和紫色的色调渐变,产生了即时的情感共鸣,绕过了习惯性的理性解释机制。眼睛被这些色彩万花筒吸引,进入一种更直觉、更感性的感知方式,使审美体验接近神秘的狂喜。

她作品的特殊物质感也促成了这种效果。沙子与颜料的混合形成了触觉面,使除视觉外的其他感官也被调动起来。Guidi女士艺术的触觉维度邀请观众与作品建立更为身体化的关系,超越纯粹的视觉凝视,全面启发整体存在参与到审美体验中。绘画中数以千计的小凹穴将每幅画转化为微型风景,形成拓扑的隆起,既让人想起加州沙漠的沙丘,也联想到人类大脑的回旋。

作品的多感官性彰显了Guidi女士的终极目标:使当代艺术与其传统的精神转化功能和解。她的画作不仅仅是装饰画廊和私人收藏的墙壁;它们提供了一种启蒙体验,一场内心的旅程,持久地改变观者的意识。因此,它们恢复了艺术的原初功能,这也是传统文明赋予艺术的使命:作为可见与不可见、有限与无限、人与神之间的桥梁。

Guidi女士艺术的这一精神维度并非宗教教义,而是一种世俗精神,向所有寻求意义的人开放。她的彩色曼陀罗作为普遍的冥想载体,为所有愿意放缓视线、进入审美静观特殊时间性的人所接受。因此,它们回应了当代社会的深切需求:在一个被喧嚣和表面化主导的世界中,找到和平与静思的空间。

Jennifer Guidi女士的艺术提醒我们,尽管经历了技术革命和美学变革,绘画仍然保持着独特的能力,触及人类灵魂最深处。她的作品证明,当代抽象艺术依然可以传达真切的精神体验,成为现代世界去神圣化的解药。它们邀请我们通过艺术的路径,重新发现那些传统智慧始终置于人类境况核心的审视存在的维度。

在她那些充满纯色彩的画作中,在她捕捉并折射加州光线的沙制曼荼罗中,Jennifer Guidi 描绘了一个可触及的无限领域,一个被驯服的绝对领域,将每一次凝视化为世俗的祈祷。她的艺术教导我们,尽管如此,美依然是通向存在真理与灵魂宁静的最可靠道路。在这方面,她延续了西方艺术最崇高的传统:在瞬间揭示永恒,在个体中显现普遍,在世俗中彰显神圣。


  1. Jennifer Guidi,Artspace Magazine 访谈,2023。
  2. Stefan Simchowitz,2017年发布于Facebook的帖子,引用自ARTnews。
Was this helpful?
0/400

参考艺术家

Jennifer GUIDI (1972)
名字: Jennifer
姓氏: GUIDI
性别: 女
国籍:

  • 美国

年龄: 53 岁 (2025)

关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