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中文 (中国)

星期二 18 十一月

ArtCritic favicon

Miriam Cahn:绘画的咆哮

发布时间: 7 二月 2025

作者: 埃尔韦·朗斯兰(Hervé Lancelin)

分类: 艺术评论

阅读时间: 7 分钟

在格里松的工作室里,Miriam Cahn创作的作品以原子弹般的力量冲击我们的确信。她那些沐浴在强烈色彩中的人体形象,如放射性幽灵般浮现,是我们动荡时代的无情见证,介于暴力与抵抗之间。

请认真听我说,你们这群自命不凡的人,当我谈论瑞士艺术家Miriam Cahn(生于1949年)的艺术时,她如同原子弹般冲击我们的坚定信念。在她位于格里森的工作室碉堡里,远离当代艺术界肤浅的社交场合,她每天恰好创作三个小时,就像一个放弃了藏红花袍换上满是颜料污渍的工作服的禅宗僧侣。不能多一分钟,也不能少一秒。这一不变的仪式诞生了如同迈克·泰森巅峰时期的上勾拳般强烈的作品。

首先让我谈谈她的技巧,既原始又高效,重新定义了当代艺术的界限。Cahn的绘画如同她的呼吸一样急促且必不可少,力度足以震颤她阿尔卑斯山工作室的墙壁。她的画布诞生于与材料的搏斗,无预先草稿,没有后悔的可能,在与时间和传统的激烈战斗中。她的这种方法令人想起马丁·海德格尔的当下哲学,即”此在”的概念,在纯粹行动中显现自我,摆脱反思的包袱。但请注意,不要被表面的自发性蒙蔽:这种看似的自由背后隐藏着对媒介的绝对掌控,犹如一名柔道运动员花费数年时间磨炼一招致命的技巧。

她的人的形象,那些用空洞目光注视我们的荧光幽灵,仿佛无底深渊,从画布中如辐射幽灵般浮现,浸泡在如此强烈的颜色中,以至于它们似乎拥有自己的生命脉动。这些身体,常常是裸体,有时如爆炸中的受害者般支离破碎,以一种连弗朗西斯·培根这位这方面的宗师都可能羡慕的力量讲述着世界的暴力。每一笔刷都精准如手术刀,每一道线条都锋利如剃刀。这些形象不仅仅是简单的再现,而是以古代雕塑的权威居住空间的存在,同时带有我们这个残酷现代性的烙印。

Cahn 的技法独特之处在于她结合了几乎暴力般的快速执行与对颜色和形状选择的外科手术般精准。她确实在紧迫中工作,但每一个动作就像象棋比赛中的一招,经过深思熟虑,每个动作都可能致命。她的大幅作品,常常如波洛克的行动绘画般在地面上完成,这绝非偶然,而是经过精心编排的舞蹈,全身心参与创作行为的结果。

暴力,是她作品的核心主题,从不无意义或为博眼球而存在。它是我们时代的镜像,是我们日常野蛮的残酷反映,从撕裂世界的战争到更私密空间中发生的暴力。无论是前南斯拉夫冲突还是乌克兰悲剧,Cahn 用极少的手法捕捉了恐怖的本质,让人肃然起敬。简单的炭笔一划即可暗示一辆坦克,一抹颜色斑点则能显现受刑的身体。这种方法让我们想起沃尔特·本雅明关于现代艺术机械复制的思考,战争图像变得如此平凡以至于失去愤慨的力量。而Cahn则迫使我们凝视,不能将目光从这场毁灭的表演中移开。

在她专门描绘当代冲突的系列中,她发展出一种超越单纯报道的视觉语言,达到了普遍的层面。例如,她描绘的难民形象,不仅是时事的插图,更是讲述流亡、恐惧和生存的原型。她绘制的身体蕴含着人类苦难的全部历史,从古代被迫迁移,到地中海当代的悲剧。

她作品中女权维度尤为引人注目,因为这超越了单纯的激进主义,达到关于人类处境的更深刻真理。她描绘的女性身体不是被动的受害者,而是如同地球之力的存在,是现代女战士,以坦率甚至可能震惊敏感之人的方式宣示自己的性。裸露且毫无羞怯地呈现的生殖器成为抵抗的象征,是一场性别战争中的战斗武器。这种对女性身体的激进表现融入了从路易丝·布尔乔亚到玛琳·杜马斯的传统,同时创造了她自己的视觉词汇。

这种直白坦率使人联想到西蒙娜·波伏娃关于女性身体是战场的思想。但与波伏娃的理论不同,Cahn 亲身体现。她的女性不是哲学概念,而是充满肉体感的存在,打破了艺术表现的惯例。她们撒尿、流血、分娩、性交,自由的表现打破了几世纪艺术的矜持。一幅画就是一份宣言,是对既定女性艺术表现规范的宣战。

她作品的尺寸本身也是这一对抗策略的一部分。Cahn 总是将作品挂在与眼睛平齐的位置,迫使观众进行无处可逃的直面。在传统美学视角寻求舒适距离是不可能的。我们被这些凝视吸引,仿佛看到自己人性的扰动镜像。这种布置让人联想到雅克·拉康的镜像阶段理论,自我认知必经与他者的对抗。

她的色彩调色板大胆到有时几近难以忍受,利用强烈的对比,令人联想到瓦西里·康定斯基对艺术中精神性的实验。但康定斯基寻求的是宇宙的和谐,而Cahn则培养不协和音。她的电蓝色与肉粉色并置,构成似乎挑战所有传统色彩逻辑的作品。酸黄与深黑在一场宏大的舞蹈中对话,诉说生命与死亡、创造与毁灭。这种张力正是她作品的力量所在。

在她的作品中,风景一旦出现,决不仅仅是简单的背景,而是戏剧中不可或缺的角色。无论是她描绘的瑞士阿尔卑斯山景,还是她的想象领地,都承载着人类悲剧的记忆。一棵孤独的树成为沉默的见证,一座山转变为安葬纪念碑。在Cahn看来,自然既是同谋也是我们的疯狂的受害者,正如弗里德里希·尼采对可怕崇高的理念所理解的那样。这些风景提醒我们,人类的暴力不仅限于人际关系,还扩展到我们与环境的关系。

这一悲剧性维度伴随着对记忆与历史的深刻思考。Cahn出生于一个逃离纳粹迫害的犹太家庭,承载着集体历史的重负,这重负浸润了她的每一幅作品。但她不仅仅是做见证,而是将这一负担转化为创造的力量,超越简单的记忆职责,达到普遍性。每一幅画作因此成为一种记忆之地,正如皮埃尔·诺拉所说,是个人与集体历史凝结和转化的空间。

她关于当代移民的作品完美展示了将历史体验转化为艺术视角的能力。她那些逃亡中的人物化作幽灵般的轮廓,承载着世界的所有苦难,却从不落入悲惨主义。这些作品让人想起汉娜·阿伦特关于无国籍者作为现代典型人物的思考。这些作品不仅是时事的单纯插图,更是对人在大规模人口迁移时代下生存状况的深刻反思。

作为她创作的重要方面,行为艺术不仅表现在创作行为中,也体现在她展览的空间布置上。每一次布展都成为独特事件,精心编排的舞蹈,每件作品在视觉交响曲中彼此对话,强度稀有。这正是莫里斯·梅洛-庞蒂对知觉现象学的思想体现:空间不再是简单容器,而成为作品不可分割的部分。观众被邀请积极参与这场体验,身体成为整体构图的元素。

在她用炭笔画的作品里,这些画作直接在地面创作,带有某种创造性狂 trance。整个身体参与创作行为,将纸面变成战场,演绎着超越艺术的某种更伟大的东西。这些作品令人联想到安托南·阿尔托对残酷戏剧的实验,身体成为超越语言的真理载体。动作的痕迹、艺术家身体的印记显而易见,如同与物质本身战斗的伤疤。

伴随她作品的文字往往不仅仅是简单的评论,而是她艺术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用一种与她的绘画一样直接的语言书写,这些文字展示了一种拒绝妥协与取巧的思想。每一个字都经过斟酌,每一句话都是对传统艺术礼仪的一击。这些文本如同乐谱,指引我们理解作品,同时保留其根本的神秘感。

米里亚姆·康的每次创作都是一场新的战斗,是对艺术传统规范的挑战。她在强度上的持续性,这种叛逆中的纪律,使她的作品成为对我们时代的独特见证。米里亚姆·康的艺术是在当代艺术过于光滑的脸庞上的一记醒目耳光。在一个美学常被简化为”可发至Instagram”的商品的世界里,她提醒我们,艺术仍能危险,仍能带给我们痛苦、思考与成长。她是活生生的证明,那种被认为已走向衰亡的绘画艺术,依然能以受伤狮子的力量咆哮。她的作品将作为我们时代的重要见证,是我们时间黑暗中的愤怒与希望之声。

Was this helpful?
0/400

参考艺术家

Miriam CAHN (1949)
名字: Miriam
姓氏: CAHN
性别: 女
国籍:

  • 瑞士

年龄: 76 岁 (2025)

关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