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中文 (中国)

星期二 18 十一月

ArtCritic favicon

Nathaniel Mary Quinn:人性的碎片

发布时间: 30 九月 2025

作者: 埃尔韦·朗斯兰(Hervé Lancelin)

分类: 艺术评论

阅读时间: 24 分钟

Nathaniel Mary Quinn创作出引人注目的肖像作品,将个人参考与当代意象融合。他用精湛的混合媒介技法创作的分割构图,质疑身份与再现的概念。他的艺术通过创新的视觉重组美学揭示了人类心理的复杂性。

请认真听我说,你们这群自命不凡的人:Nathaniel Mary Quinn不仅仅是一个打破面孔的画家,他是灵魂的建筑师,在我们视觉确定性的废墟上建造他的圣殿。自十多年前以来,这位出生于1977年、来自芝加哥Robert Taylor公屋的布鲁克林艺术家,以令人困惑又吸引的超凡技艺,颠覆了我们对当代肖像的认知。他的作品,是由炭笔、油彩和粉彩组成的真正交响曲,直面一个令人不安的真相:我们并不是自认为那般连贯的个体,而是记忆、创伤和渴望的脆弱拼接。

Quinn的创作绽放于破坏与重建的富饶张力间,融合了合成立体主义的遗产与深具当代感的敏感。他的复合肖像,虽易被误认为拼贴,却完全采用手绘技法,具备视觉炼金术的性质。艺术家从时尚杂志、家庭照片及网络图片中汲取碎片,重组出仿佛从集体无意识深处浮现的面孔。

这种碎片化美学并非偶然产生,而源自被遗弃与失落的个人传记。当Quinn十五岁时,感恩节假期返家时发现母亲Mary去世后家中空无一物,他经历了残酷的存在断裂。这一开创性断裂,如今为他的艺术注入了富有成果的忧郁,将个人创伤转化为普遍的绘画语言。

记忆的建筑

Quinn的方法与当代建筑关注点有深刻契合,特别是质疑空间、记忆与身份关系的议题。正如建筑师Peter Eisenman在他的解构主义项目中所做,Quinn质疑稳固统一结构的观念[1]。他破碎的面容让人联想到Eisenman的碎片空间,其中欧式几何被更复杂的逻辑所取代,即时间重叠与多视角多元性的逻辑。

当考虑到Quinn如何实际构建他的作品时,这种建筑类比更趋丰富。艺术家通过层层堆积,绘制的每个碎片构成身份重构的建筑元素。眼睛、鼻子、嘴巴及其他面容元素如同预制模块,他按照超越简单摄影相似性的逻辑进行组装。这种模块化方法让人联想到日本建筑师黑川纪章的建筑新陈代谢理论,其中建筑被设计为可进化的有机体,能整合新元素而不失整体协调性。

时间性在这记忆的架构中起着核心作用。Quinn 并非在某个特定时刻描绘他的对象,而是捕捉他们在时间上的厚度,即所有构成他们的瞬间的积累。这种分层的方法让人想起城市见证,那些见证可读出一代代文明的痕迹。因此,他的肖像成为身份的考古遗址,每一处绘制的碎片揭示了主体存在的不同层次。

色彩的运用也参与了这种建筑逻辑。Quinn 使用灰暗的色调,棕色、赭石和褪色的粉红色,这些色调让人联想到原始建筑材料:混凝土、陶土、氧化金属。这些色彩选择将他的作品扎根于一种超越纯粹表现的物质性,达到雕塑感的维度。面孔似乎是被构建出来的,而非简单描绘,如同一块块石头被逐渐筑成复杂的人类纪念碑。

这种建筑维度在大型作品中达到高潮,比如《Apple of Her Eye》(2019),那里的男性面孔展开如同一面宏伟的立面。构图在尺度上玩弄,某些超大元素制造出不可能的透视效果,使观者困惑。这种对尺度的操控是当代建筑的特征,将观看的行为转化为一种沉浸式的空间体验。

解构主义建筑的影响也体现在 Quinn 处理他作品中负空间的方式上。这些空间远非简单的背景,而是积极参与了意义的构建,创造呼吸般的空间,使绘制的碎片彼此共鸣。这种对空白的关注让人联想到安藤忠雄等建筑师的理念,他们认为未建造的空间与已建造空间同样重要。

“SCENES”系列(2022)将这种建筑逻辑推向新的领域,融入了电影图像学的引用。电影和电视剧中的人物成为这些心理建筑的居民,占据绘画空间,如同布景中的角色。这种戏剧性增强了与建筑的类比,作品成为一个表演场所,演绎当代身份的戏剧。

内心世界的歌剧

如果说建筑为 Quinn 提供了他的形式词汇,那么理解他作品的情感维度,必须转向抒情艺术。他的肖像像视觉咏叹调,每一绘制的碎片都是复杂乐谱中的一个音符,致力于探讨人类内在的情感世界。这种歌剧式的方法不仅是比喻,更是音乐结构与绘画结构之间真正的对应。

歌剧作为综合艺术,结合音乐、戏剧、诗歌和视觉艺术,创造一种完整的体验。Quinn 在他的肖像中融合了多种视觉登记的元素:时尚摄影、流行图像、家庭回忆、艺术引用,进行类似的综合。这种不断的混合创造了视觉多声部,令人联想到浪漫主义大歌剧中复杂的合唱。

瓦格纳的戏剧结构在奎因的作品中产生了特殊的共鸣。正如瓦格纳围绕着在作品中不断变化和组合的音乐主题构建他的歌剧,奎因也发展了反复出现的视觉动机, , 丰盈的嘴唇、偏移的眼睛和破碎的鼻子,成为他的美学签名。这些元素作为视觉主题动机,使他的作品像一个统一的循环,致力于探索人类的处境。

威尔第歌剧中情感的强度同样滋养了奎因的艺术。他的肖像捕捉了被摄者在心理极度紧张的时刻,正如威尔第作品中角色在咏叹调高潮时的形象。《那一刻与劳斯先生》(2019年)完美地展示了这种强烈的美学:男性面孔,色彩鲜明,伤痕闪耀,似乎被定格在一个无声的呐喊中,令人联想到意大利歌剧中强烈的声音表现。

作品中的声音维度通过对嘴部的表现主义处理得以体现。奎因特别关注面部这一元素,经常将其夸大并涂以鲜红色,唤起喉咙内壁的肉质感。这些嘴不仅暗示语言的存在:它们体现了声音的物质性,将肖像转化为视觉乐谱,回响着无声歌唱的回声。

巴洛克歌剧中富有情感修辞的影响体现在人物表情的情绪编码上。每幅肖像似乎对应一种特定的激情状态:忧郁、愤怒、狂喜、绝望。这种对情绪的系统化处理让人联想到引导巴洛克作曲家的情感学说,试图通过娴熟的技术手段唤起听众特定的心理状态。

歌剧的时间结构也构成了观赏奎因作品的感知基础。他的肖像不会瞬间展现全部,而是需要类似聆听歌剧独唱的时间来沉浸欣赏。观者的目光按照艺术家设计的节奏游走于画面,逐渐发现丰富细节,深化对整体的理解。这种延展的时间性将观看行为转化为近乎音乐的体验。

受爱丽丝·沃克小说《格兰奇·科普兰的第三生命》启发的近作,强化了歌剧特有的叙事元素。奎因不再只是描绘孤立的面孔,而是创作完整的绘画系列,讲述故事,探索命运,揭示心理演变。这种系列化方法让人联想到瓦格纳的四部曲或普契尼的三部曲,每部作品都参与更宏大的叙事整体。

当代声乐艺术探索人声极限的尝试,也在奎因形式实验中得以呼应。他的最新作品,被他称为”绘画-素描”,突破了传统绘画与素描的界限,正如当代作曲家开辟声音表现的新领域。这种对新表达手段的持续追求,将奎因与当代最勇敢的抒情艺术家们相联结。

转换原始素材

奎因的作品不仅是碎片化与重组:它实现了对源材料的真正变形。这种蜕变维度或许是他艺术中最显著的方面,使他超越了简单的后现代引用,达到了真正的意义创造。

艺术家的创作过程让人联想到传统炼金术中的操作。第一阶段,即”nigredo”或黑工作, corresponds to 收集和分解源图像。Quinn 在他的工作室里积累了成千上万的视觉参考资料,他将这些资料剪切、分类,并观察到痴迷的程度。这个分析性溶解阶段让人想起炼金术中的煅烧过程,即将原材料还原为其基本成分。

“albedo”或白工作阶段对应纯粹灵感降临的时刻,当时 Quinn 接受他的”幻象”,这些完整的心理图像指导着每件作品的实现。艺术家将这一现象描述为一种突然的启示,类似于炼金术文学中出现的神秘顿悟。这种视觉化的维度将他的艺术根植于超越纯审美考量的精神传统。

红工作,即”rubedo”,对应实际的创作阶段,这时不同的碎片转化为一个活生生的有机体。真正的炼金术发生在这一阶段,即将卑劣材料, , 广告图像和平凡摄影, , 转化为绘画的黄金。这种转变不仅仅是纯粹的技术技巧,而是一种几近神秘的能力,赋予无生命的物质以生命。

Quinn 使用的混合技法,包括木炭、油画、粉彩和水粉,令人联想到传统炼金术的实践,这些实践按照秘密比例结合矿物、植物和动物物质。每种材料带来了其特定属性:木炭的深邃感,水粉的流动性,粉彩的感官性,油彩的持久性。媒介的多样性使每件作品都成为实验室,在这里测试新的表现公式。

对创作过程的关注揭示了其他炼金术的对应关系。Quinn 不做预先草图,完全信赖直觉和图像的逐步显现。这种方法让人想起炼金术士的占卜实践,他们在物质转化中解读命运和高级知识的符号。

“Solve et Coagula”(溶解与凝结)这一炼金术的基本格言,在 Quinn 的艺术中得到了完美诠释。他的面孔似乎永远处于溶解与结晶之间,其轮廓不稳定,暗示着持续的转化状态。这种介于两者之间的美学赋予肖像一种催眠般的品质,既令人着迷又引发不安。

复合体的诗学

除了建筑学和歌剧性的维度外,Quinn 的作品发展出真正的复合诗学,质疑我们对身份和表征的传统观念。这种碎片化的方法不仅仅是一种风格效果,而是一种深刻的当代世界观,滋养于我们对多样性和混合性的日常体验。

当代社会学广泛记录了我们后工业社会中多元主体性的出现。伯纳德·拉希尔等社会学家的关于多重行为者的研究,在 Quinn 的肖像中产生了令人震惊的呼应,每个面孔似乎同时被多种人格所居住 [2]。这种身份碎片化在现实体验中常常是焦虑的来源,而在 Quinn 这里,它成为一种罕见力量的悲剧美的物质。

艺术家不仅仅满足于观察这种多样性:他揭示了其中的诗意维度。他的复合面孔作为我们当代处境的视觉隐喻运作,这种处境介于继承的传统与持续的创新之间,介于个人记忆与媒体图像之间,介于对统一的渴望与对分裂的接受之间。

这种诗意在最近受爱丽丝·沃克启发的作品中达到了最完美的形式。通过借用文学角色,Quinn进行了双重转换:他将起初属于文本领域的创作转化为视觉领域,并在当代艺术中重新呈现20世纪非裔美国文学中的人物形象。这种双重翻译展现了显著的艺术成熟度和对当代文化议题的敏锐意识。

存在的艺术

Nathaniel Mary Quinn的艺术让我们直面一个基本问题:在普遍分裂的时代,何谓存在于世界?他的肖像画非但未屈服于后现代虚无主义,而是相反地肯定了在当代瓦解中心蕴含的真实美。这种美不是在分裂之中诞生的,是靠分裂而生,在对不同碎片的不稳定拼接中找到了新的完整形式。

艺术家教导我们认同感不是建立在虚假的连贯上,而是在接受我们构成性多重性中建立的。他那些破碎的面孔因此成为令人不安的镜子,在那里我们认出自己的裂缝与不断的重组。这种令人不安但解放的认知,开启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共情方式,这种共情不再基于认同,而是基于对我们共同脆弱的相互承认。

Nathaniel Mary Quinn给予我们的不仅仅是一件绘画作品:他为我们提出了一种基于接受未完成状态和庆祝混杂性的存在伦理。在一个沉迷于纯粹身份和单一归属的世界里,他的艺术肯定了混合的丰饶与重组的美。这一教诲,由伟大艺术家特有的优雅传达,将陪伴我们远超对其作品的观赏。因为Quinn不仅仅画面孔:他揭示了我们当代灵魂的秘密结构,带有裂痕和缝合,跌落和复活。而在这一揭示中,我们发现的不是预示的绝望,而是艺术将破碎转化为光明的惊人能力。


  1. Peter Eisenman,Diagram Diaries,伦敦,Thames & Hudson,1999年。
  2. Bernard Lahire,L’Homme pluriel : Les ressorts de l’action,巴黎,Hachette Littératures,2005年。
Was this helpful?
0/400

参考艺术家

Nathaniel Mary QUINN (1977)
名字: Nathaniel Mary
姓氏: QUINN
性别: 男
国籍:

  • 美国

年龄: 48 岁 (2025)

关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