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中文 (中国)

星期二 18 十一月

ArtCritic favicon

Stephen 黄骏熙 : 现实与屏幕之间

发布时间: 31 十月 2025

作者: 埃尔韦·朗斯兰(Hervé Lancelin)

分类: 艺术评论

阅读时间: 21 分钟

黄骏熙以无人能及的视角描绘香港:他的山脉、山谷和摩天大楼融合于饱和的色彩构图中,记忆与虚拟交汇。受电子游戏和户外传统的滋养,他以激进的色彩自由重新诠释当代风景。

请认真听我说,你们这群自命不凡的人:如果你们仍然认为风景画已成往事,认为画笔和丙烯无法再述说我们当代状况,那么显然你们从未真正目睹过黄骏熙的作品。这位香港艺术家在当代艺术中完成了极为罕见的壮举:他成功地维系了一条数百年的传统,并将其激烈地投射到我们这个高度互联、屏幕与虚拟现实充斥的世纪。

黄骏熙不仅仅描绘山脉和山谷。他构建了一个色彩宇宙,香港的自然与城市在此电光火石般融合,色调从不试图模仿现实,而是捕捉一段主观经历的精髓,这经历被记忆,再现于画布。他的风景散发出一种强烈的震撼力,既让人联想到他童年电子游戏的屏幕,也让人感受到西方风景大师的气息。这种双重性并非矛盾,而正是他艺术追求的核心。

风景的遗产及其再创造

要理解黄骏熙的独特之处,首先要承认他与一条著名风景画家谱系的渊源。约翰·康斯特布尔(John Constable)19世纪初漫步萨福克乡间,手握画册,决心每日记录周边环境。对本地景观的直接观察痴迷深刻影响了黄骏熙,他也将康斯特布尔视为主要影响之一。但康斯特布尔追求的是对英国变幻天空的氛围忠实再现,而黄则在色彩与构图上采取了激进的自由。

大卫·霍克尼(David Hockney),这位香港艺术家的另一重要参照,在其约克郡风景画中证明了主观性可以与细致观察共存 [1]。黄骏熙吸收了这一教训,并将其推进更远。他在香港山丘中的徒步实践,手持画册,呼应了户外绘画的传统,要求画家直面自然中的主题。不同的是,黄从不现场作画,而是勾勒、吸收、记忆,然后返回火炭的工作室,凭记忆重建这些风景。

这种方法别具意义。它将每幅画转化为不同时间维度的见证:徒步时刻、记忆时间、工作室创作瞬间。黄本人以直白的语言表达:”我从未试图捕捉风景中的某个瞬间。颜色随着时间不断变化。因此我的画中色彩的呈现既不现实也不自然主义,我希望它们更具主观性” [2].

户外绘画的传统因此被重新发明以适应数字时代。黄俊熙不是一个排斥技术的怀旧纯粹主义者。相反,他完全拥抱它。他的早期作品字面上复制了电子游戏中的风景,坦率承认这些虚拟世界在视觉上与任何阿尔卑斯山峰一样具有合法性。这种知识上的诚实使他区别于许多假装忽视流行文化对其视野影响的当代艺术家。

虚拟作为新领域

正是这种对虚拟世界的熟悉使黄俊熙的作品在今天具有如此相关性。在COVID-19疫情期间,当旅行变得不可能时,这位艺术家并没有停止绘画。他只是将探索的领地转移到了Google Earth上,创作了他的”Google Earth大旅行”系列,在那里他虚拟访问并画了富士山、圣米歇尔山和多洛米蒂山脉,而无需离开他在香港的工作室。这个系列揭示了一个令人不安的真理:我们对世界的体验如今同样依赖于屏幕而非仅是实体存在。

黄俊熙不将这些体验分等级。对他来说,在香港山丘徒步和通过Google Earth探索都是与风景互动的同等有效方式。这一哲学立场反映了我们当代的处境,虚拟与现实不断交织。我们的旅行记忆与我们拍摄的照片、在网上看到的图像以及我们探索过的视频游戏复原场景融合为一体。

黄俊熙偏爱的鸟瞰视角直接源自他对《帝国时代》或《侠盗猎车手》等电子游戏的体验。这不是徜徉自然的徒步者的浪漫视角,而是玩家俯瞰领地、规划动作、在脑海中构建地理的视角。这种视角也让他能够连接传统中国山水画,这些画作同样采用了这种高视点,意外地架起了亚洲传统与当代电子游戏文化之间的桥梁。

他近期画作中饱和而近乎荧光的色彩也来自于这些游戏和日本动漫的视觉世界。黄俊熙在他的工作室收藏了两百多件动漫手办,并且坦率承认这一影响。当他的美术学校老师要求他画经典雕塑时,他却质疑为何不能画他的动漫手办。这个看似天真的问题背后隐藏着对持续分隔所谓”高级”艺术与流行文化的文化等级制度的深刻批判。

香港的情感地理

香港在黄俊熙的作品中不仅仅是一个主题。它是一个独立的角色,拥有令人眩晕的矛盾:75%的地区是乡村,包括250个岛屿和24个自然公园,然而全球对这座城市的想象仍被密集的摩天大楼主导。黄俊熙捕捉到了这一关键的二元性。在他的画作中,住宅楼塔楼在绿意盎然的山丘之间矗立,隧道穿山而过,徒步小径与城市混凝土近距离交织。

这种自然与城市的紧密关系不是作为冲突来处理,而是作为一次对话。黄俊熙特别关注”人类对自然的干预。例如,远处的徒步者行走在小路上,或两座山之间出现的隧道”[3]。这些点缀在他风景画中的微小人影从未主导画面,而是创造了一种比例感,提醒我们面对自然的宏大时自我的渺小,同时强调了我们不可避免的存在。

2022年的麦理浩径项目完美体现了这种方法。黄俊熙绘制了这条香港标志性路径全长一百公里,将其划分为十个阶段,对应官方路线的分段。超过四十幅作品记录了这次穿越,形成了一种主观的地域地图。但与地图不同的是,这些画作并不追求精确。黄俊熙重新排列元素,改变地标的方向,为云和树木创造出不可能的颜色。他表示:”我关心的是我如何诠释自然,而非捕捉景观的精准度”[4]

这种构图自由将每幅画作转变为创造性记忆的行为。黄俊熙将自己的创作过程比作用乐高积木建造:通过构图、线条和色彩组装一个风景。这一富有趣味的比喻背后是卓越的技法。他自由且富有表现力的笔触捕捉了运动感,晚霞映照山峰,波浪拍打海岸,同时保持着令人印象深刻的结构一致性。

紧迫的纪录

黄俊熙的作品中也有一种紧迫的纪录感,使其具有近乎档案式的维度。香港变化飞快,他今天描绘的风景明天可能会面目全非。艺术家坦率地表达了这种焦虑:”我真的感觉一切都在变化。我无法确定明天一切是否依然存在。”对无常的意识为他表面上欢快的作品增添了忧郁的层次。

2024年的”星光渡轮故事”系列更进一步,将横渡维多利亚港的标志性渡轮转变为穿越宇宙的迷你太空船,香港在下方闪耀,如同丙烯光点组成的星座。这一梦幻般的视觉诞生于新冠封城岁月,反映了数千香港人无法旅行、通过Google Earth从外星视角观察自己的城市的经历。

黄俊熙的作品在香港本地的反响颇具意义。在香港巴塞尔艺术展上,成千上万的参观者蜂拥观看他夜晚的赤柱涂画,宛如在卢浮宫凝视蒙娜丽莎。这不仅仅是艺术的赞叹,更是发自内心的认同。观众能辨识具体地点,分享关于这些地方的个人趣事:”我女儿就在那儿上学”,”我每天两次开车经过这条路”。这种强烈的情感连接表明,黄俊熙不仅仅是在画风景,他捕捉的是一座城市的集体灵魂。

那么,如何看待黄俊晞?如何定位这位拒绝简单分类、巧妙融合康斯特布尔与PlayStation、户外写生与谷歌地球、中国传统与日本动漫的艺术家?答案或许就在于他这种拒绝选择的态度。黄代表了一代艺术家,对于他们来说,这些二分法, , 虚拟与现实、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全球, , 已不再有意义。他不试图解决这些紧张关系,而是完全地生活在其中。

他的创作表明,风景画并未消亡,而只是在变异,适应一个我们通过多种媒介经验领土的世界。风景不再只是徒步旅行时所见,而是我们在电子游戏中探索的,也是在谷歌地球上俯瞰的,是在我们偶尔失真的记忆中重构的。黄同时描绘所有这些风景,创造出奇异逼真的不可能综合体。

他的作品之所以格外有力,是因为它从不愤世嫉俗。尽管他沉浸于虚拟世界,尽管他敏锐意识到其饱和色彩的人工性,黄画作中对主题的爱意一览无遗。我们能感受到每一笔都带着徒步者发现新景致的喜悦,玩家探索未知领地的兴奋,以及市民对这座不完美城市的眷恋。

点缀其构图中的小人类形象:远方小径上的徒步者、漂浮山谷上空的伞兵、架设画架的画家,或许是他的精神自画像。黄将自己置于这些风景中,不是浪漫征服者,而是谦卑的参与者,是见证世界脆弱之美的众多旁观者之一。这份谦逊,结合其形式上的雄心和技术创新,使他成为同代最有趣的画家之一。

在一个常被概念和挑衅占据的艺术市场里,黄敢于单纯美丽。但这种美丽并不天真。它建立于对现代视角的复杂理解, , 屏幕如何重塑我们的感知,记忆与想象如何共创真实体验。他那些电光玫瑰色与荧光绿色的不可能风景告诉我们,主观真相比任何纪录片的忠实呈现更具启示性。

黄俊晞不要求我们在徒步与电子游戏、沉思与屏幕、传统与创新之间做选择。他向我们展示,现代艺术家可以且应该拥抱所有这些矛盾,将其转化为新颖、充满活力、真切个人化的东西。在他最佳的作品中,观赏他的画作正如他所描述:被带离、悬浮于熟悉而忽然陌生、奇妙、值得在画布上保存、以免永远消逝的土地之上。


  1. 大卫·霍克尼(David Hockney,1937年生)特别以其自2004年以来创作的约克郡风景画闻名,其作品以主观的色彩和构图方式为特色,同时保持对自然直观观察的强烈联系。
  2. Stephen Wong Chun Hei的引用,收录于《Memories Emerge in Stephen Wong Chun Hei’s Paintings as Vivid Saturated Landscapes》,This is Colossal,2023年1月25日。
  3. Stephen Wong Chun Hei的引用,收录于《Stephen Wong》,Unit London。
  4. Stephen Wong Chun Hei的引用,收录于《Stephen Wong: The painter who builds up landscapes ‘like Lego’》,CNN Style,2022年3月14日。
Was this helpful?
0/400

参考艺术家

Stephen WONG CHUN HEI (1986)
名字: Stephen
姓氏: WONG CHUN HEI
其他姓名:

  • 黃進曦 (繁体中文)
  • Stephen WONG
  • Chunhei WONG

性别: 男
国籍:

  • 香港

年龄: 39 岁 (2025)

关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