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中文 (中国)

星期二 18 十一月

ArtCritic favicon

Subodh Gupta:变形物件的世界

发布时间: 2 八月 2025

作者: 埃尔韦·朗斯兰(Hervé Lancelin)

分类: 艺术评论

阅读时间: 17 分钟

Subodh Gupta将印度厨房用具转变为宏大的雕塑,质疑我们的文化认知。这位1964年出生于比哈尔邦的艺术家使用不锈钢、铝和青铜创作装置艺术,其中日常生活空间转变为精神与政治的宇宙。

请认真听我说,你们这群自命不凡的人:如果你从未感受过当一只普通的不锈钢锅触及你的灵魂时那种奇异的激动,那么你就永远不会真正理解欣赏Subodh Gupta艺术的意义。这位1964年生于贫瘠的比哈尔土地上的艺术家,将最普通的厨房用具转化为金属大教堂,挑战我们对美、价值及文化归属的既定观念。这不仅仅是对制造品的简单挪用,而是一种真正的当代炼金术,将琐碎转化为超越自我的存在。

当凝视诸如Chanda Mama door ke(2015年)这样的一座铝制器具宏伟瀑布装置,众多器具悬挂共构一巨大锅体,我们立即明白Gupta不仅仅是在复制马塞尔·杜尚的现成品姿态。他远远超越了这一西方参照,创造出深植于印度经验、却讲述着普世语言的作品。每一只锅、每一个滤篮、每一个汤勺都蕴含着生活的痕迹,使用的印记讲述着家庭故事、共享的餐食以及日常的生存。

Gupta的创作根植于对当代城市社会学的深刻理解。皮埃尔·布迪厄在其研究中卓越地分析了日常物品如何参与社会身份和阶级区别的建构。在Gupta的作品中,这一社会学维度成为艺术创作的驱动力。他的不锈钢便当盒,这些被数百万印度人使用的分格饭盒,成为现代印度大规模迁徙的无声见证。当工人们离开故乡村庄,携带这些物件作为唯一与故土的联系时,他们带来了整套的物质文化,而Gupta则将其升华。

装置作品Very Hungry God(2006年),这座高达四米多由三千个厨房用具组成的巨大头骨,完美展现了布迪厄所指出的个体与集体之间的社会再生产紧张关系[1]。在这里,个体死亡被服务于养育世代的物件积累所超越。头骨,作为普遍的生死提醒,矛盾地成为对集体生命、对这一无限日常动作链条的颂歌,这些动作确保了人类存在的延续。Gupta不仅创造了当代的虚荣之作,他揭示了最朴素的物件中蕴含着文明的集体记忆。

古普塔作品中这种社会学维度在其对印度后自由化转型的理解中得到了充分体现。自1990年代以来,该国经历了深刻的经济变革,颠覆了传统的社会结构。不锈钢器皿被城市中产阶级大量采用,象征着对现代性的向往。但古普塔揭示了这种转型的矛盾:这些如今被大规模生产的物品失去了其手工艺特质和本土根基,成为全球化同质化的象征。

All in the Same Boat(2012-2013)中,这艘悬挂在天花板上的喀拉拉传统小船,充满了厨房用具,艺术家直观地表达了当代人的处境, , 在传统与现代、生存与沉没之间漂泊。该装置作为一个引人注目的隐喻,象征着迁徙的境遇:所有这些日常物品堆积在同一艘摇摇欲坠的船上,讲述着被迫迁移、经济流亡和我们时代特有的永久流浪。

古普塔作品的力量还在于其能与印度教哲学,特别是十五世纪成圣诗人兼织布工卡比尔的神秘诗歌建立深刻联系。卡比尔发展了泛神论观念,认为神圣显现于日常最 humble 的物品中。他著名的诗句”在这个瓶子里有林荫和花园,创造者就在其中/在这个瓶子里有七大洋和无数星辰”在古普塔的艺术中引起强烈共鸣[2]

卡比尔的影响深刻渗透于《Within this vessel are the seven oceans and unnumbered stars》(2024)系列中,古普塔将传统的陶土罐切割并重新组装成意想不到的构型。在这里,卡比尔的神秘哲学与当代美学相遇,创造出确实包含无限于有限中的宇宙容器。每个罐子成了一个微型宇宙,每件器具则是潜在的星系。卡比尔的这一视角使古普塔超越了神圣与世俗的无益对立,展现出日常物品固有的精神层面。

卡比尔哲学同样体现在古普塔对回收和使用过的材料的运用中。早期作品多用崭新光亮的器具,而如今艺术家更偏爱那些凹陷、划痕和因使用而标记的物品。这一美学转变根植于对无常的神秘理解:每一道磨损痕迹都有故事,每一个变形都见证了一段生命。正如卡比尔视织工的谦卑为通往觉悟之路,古普塔在这些被遗弃的物品中发现了一种特殊的美,那就是时间与经历留下的光泽。

这种哲学维度在《Touch, Trace, Taste, Truth》(2015)等作品中达到顶峰, , 这颗巨大的金色球体同时唤起地球、月球与传统铁锅的联想。该装置完美体现了卡比尔关于宏观宇宙与微观宇宙相互映照的宇宙观。但古普塔加入了中世纪神秘主义者所缺失的批判维度:球体内部的铁丝网提醒人们,这种宇宙之美始终伴随着暴力和排斥。

古普塔的作品由此展现出其深刻的哲学内涵。他从卡比尔的神秘主义中汲取灵感,发展出一种变革的美学,拒绝在高贵与庸俗、珍贵与平凡之间建立等级制度。每一个器具都潜在地成为神秘沉思的对象,每一件装置都邀请人们在平凡中感知非凡。这种方法使他能够创造出真正当代的艺术,同时忠实于印度文化最深厚的精神根基。

这件作品的批判维度不可小觑。当古普塔将用过的便当盒转化为宏伟的雕塑时,他对市场价值观进行了真正的颠覆。这些原本准备被抛弃的物品突然获得了可观的艺术价值。这种炼金术直接质疑了我们的价值标准,揭示了文化等级制度的任意性。艺术家正面质询布迪厄分析的社会区分机制:谁决定某件物品比另一件更有价值?依据何种标准划定艺术与手工艺、正统文化与大众文化的界限?

这一质疑在印度当代艺术的背景下有着特别的共鸣。数十年来,次大陆的艺术界被来自西方的美学主导,本土传统被降格为民俗。古普塔属于一代致力于重新发明这种关系的艺术家。他运用具有印度特色的物品,但以当代美学的方式呈现,创造出一种真正的混合艺术语言,拒绝传统与现代之间的无效对立。

装置作品Specimen No. 108(2015年),这棵由不锈钢制成、枝条上挂满厨具如金属果实的树,完美体现了这种成功的混合。榕树作为印度文化中长寿与不朽的传统象征,被当代工业美学重新诠释。但这种转变非但没有背离原始象征意义,反而使其以全新的面貌展现出来:厨具果实唤起了日常生活的永恒再生力,即平凡无限更新并滋养生命的能力。

古普塔的最新作品,特别是Inner Garden(2024年)系列,展示了其卓越的艺术成熟度。这些绘画和雕塑探索了他与物品关系的心理和内心层面。艺术家不再仅仅是将日常事物宏大化,而是探究其情感与记忆的共鸣。每件器具都成为对时间、记忆和归属感的冥想载体。这一演变展现了艺术家能够不断更新其表现手法,同时保持其主题的一致性。

古普塔的力量在于他能够创造出真正全球化的艺术,同时不放弃其文化特性。他的装置作品同时与印度观众产生共鸣,后者能立刻识别日常熟悉的物品,也与国际观众对话,后者发现了崭新的美学。这种普遍性并非文化趋同的结果,而恰恰是对地方性的深入挖掘,进而达到普遍性的体现。

2023年巴黎Sangam展览完美地展示了这种跨文化对话的能力。在这个巴黎消费圣地中安装自己的作品,古普塔在两个经济和文化世界之间创造了令人震惊的对话。印度的器具与法国奢侈品并列,揭示了表面看似对立的领域之间意想不到的相似之处。这种对比展现了人类与物品关系的普遍性,超越了经济地位和文化起源的差异。

通过他的艺术生涯,Subodh Gupta 成就了少有艺术家能够完成的壮举:创造出一种立即可识别的艺术语言,同时保持不断创新的能力。他的最新作品,如2023年的The Proust Effect,这座由厨房用具组成的圆形小屋,证实了这一不断发展的过程。这一装置作为记忆装置,邀请人们凝视和回忆。每位访客都可以投射自己的美食和家庭记忆,将艺术空间转变为集体记忆的实验室。

这种普鲁斯特式的艺术维度揭示了作品的新心理深度。古普塔不再仅仅转换物品,他探索的是它们激发记忆回溯的能力。这一转变反映了对艺术接受机制的深化理解。艺术家不再仅创造供欣赏的物品,而是设计出激活观者主体体验的装置。

Subodh Gupta的作品因此展现出其深刻的当代意义。在文化身份被全球化冲击、移民重塑地理和符号图谱、本地与全球界限愈加模糊的时代,这位艺术家提出了一条原创路径。这既非文化封闭,也非不加批判的同化,而是创造了丰富的杂交,丰富了本地传统和世界艺术遗产。

这一成功绝非偶然。它源于对我们时代美学和政治议题的敏锐理解,这种理解以深厚且开放的文化为滋养。古普塔汲取印度哲学和批判社会学的资源,创造出既引发质疑又令人陶醉的艺术。他的装置作为我们美学和文化先入之见的启示物,迫使我们重新思考价值的层级。

未来将证明这部作品是否能预见当代艺术的变革。但它已经表明,有可能创造出真正当代的艺术,且不放弃文化特性,打造全球化但不趋同的艺术。通过将厨房用具转化为美学沉思的对象,Subodh Gupta提醒我们,真正的艺术不在于从无到有的造美,而在于揭示我们身边世界潜藏的美。这或许是他最深刻的教诲:迫使我们重新发现日常动作的诗意维度以及最熟悉物品的象征丰富性。


  1. 皮埃尔·布迪厄,《区别:判断力的社会批判》,巴黎,Éditions de Minuit,1979年。
  2. 卡比尔,载查尔斯·马拉穆德著《烹饪世界:古印度的仪式与思想》,牛津,牛津大学出版社,1996年。
Was this helpful?
0/400

参考艺术家

Subodh GUPTA (1964)
名字: Subodh
姓氏: GUPTA
性别: 男
国籍:

  • 印度

年龄: 61 岁 (2025)

关注我